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复制链接]
查看: 866|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97
发表于 2020-5-31 05: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在翻译学科迅猛发展和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翻译能力成为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探讨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内容和影响因素,提出应借助翻译教学各环节的合力,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现科学专业的翻译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等院校翻译教学翻译能力
  翻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11- 23X(2011)05-0055-04
  
  一、引言
  
  近10年来,翻译人才培养的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翻译学硕士点,2004年又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翻译学”博士点;200 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翻译学硕士专业学位(MTI)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至此,翻译学科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翻译专业在国内形成相对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翻译学科从附庸走向独立,从边缘走向中心,翻译教学也应该随着新时期的变化而具备新的特点,适应新的形势。翻译能力是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势在必行。
  由于翻译专业教学大纲尚未出台,现有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成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参照。大纲对翻译能力做出了规定:翻译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翻译的基本能力,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与翻译技巧,译文准确流畅。四级水平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译文忠实流畅;八级水平则要求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笔译速度为250-300英语单词/小时,并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
  
  二、对翻译能力的认识和影响翻译能力培养的因素
  
  1,对翻译能力的认识
  翻译是一项涉及人类心智的独特而复杂的活动。翻译能力离不开认知、语言、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大都认为翻译力实际上包括了多种能力,如纽伯特(A,Neubert)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语篇能力(text competence)、材能力(subject 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五个方面;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小组(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成员界定为六个部分:双语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bothlanguages)、语言外能力(extralinguistic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职业能力(instru-mental/professional competence)、心理生理能力(psy-chophysiological competence)和决策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文军将翻译能力分为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王树槐、王若维则将其归纳成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统协能力;吴波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译者的认知能力、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和把握立场及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这些探讨对翻译能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化分析,厘清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和翻译能力与翻译教学的关系,虽然因研究的视角不同而观点相异,但仍存在共同之处,即都强调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和文化意识。
  翻译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特性,目前仍需澄清一些认识,如人们经常将翻译能力和外语能力等同起来,虽然二者关系紧密,但学好外语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成熟的翻译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是翻译人才培养必需的语言机制基础,同时按照特有的认知规律进行翻译思维训练也不可或缺。此外,翻译能力也不同于译者能力,后者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职业道德和操守、对翻译过程的认知和掌控、术语管理、工具使用等。目前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探讨还远未成熟,如何细化各项指标,并分解为可以逐层评价的参数,尚需要共识性的成果。翻译能力培养是翻译教学的重心,其复杂的特性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环节,翻译教学的几大方面都对翻译能力有所影响。
  2,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目前市面上的翻译类教材不胜枚举,新中国建立以来已逾200种。据张美芳统计,我国的翻译教材可分为词法句法流派、功能流派和当代译论流派。这些教材林林总总,为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和技巧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材大都暴露出内容雷同陈旧、结构封闭、理论指导不够、译例练习单一的问题,在编写理念、知识更新和人文内涵上都有待提高。一本优秀的翻译教材,其编写者应具备科学清晰的理念,明确其重理论或重实务抑或二者兼顾的定位,体现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此外,教学材料的形态急需进一步地拓宽,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子教材,内含海量储存和教学互动的优势,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从客观上讲,依赖任何一本教材都存在局限性。教学内容和素材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推陈出新,也需要在出版方、编写者和使用者各主体间形成指导和反馈的良性关系。教学材料来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翻译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宜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弥补现有教材的缺陷,于双语转换的反复练习中找寻规律,发现差异,这样才能提升翻译能力。鉴于本科阶段的大纲要求,翻译专业的学生应注重翻译实践技巧,达到忠实准确流畅的目的,因此翻译教学内容应突破传统,以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不拘泥于增减分合顺逆的微观层面,而应培养语感和文体意识,教学内容可覆盖时事热点、文学作品、科技发展、军事题材等,符合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既探究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注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3,课程设置
  如今的英语和翻译专业均提出应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通才和专才兼顾。但在传统翻译教学中,翻译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出现了因人而设的随意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翻译课程的开设应依据培养目标,符合课程设置原理,遵守课程编排的科学方法和学科发展的性质特点,构架合理的课程设计            体系,特别要有机整合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遵照翻译教学规律,按照各类院校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分配语言知识(外语和母语)、翻译专业和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以有效及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满足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开设翻译课程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四大类。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经验,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分为双语基础课程、翻译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前两类课程为学生突破语言关和翻译技巧关而设,旨在打好学生的基本功,各校的设置大致相同,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进行设置,或重视语言的坚实基础和实际应用,或强调扎实的人文素养和广泛的知识面,或注重复合型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翻译能力,一定要做好市场对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分析,将翻译教学与行业化职业化紧密挂钩,及时了解市场对翻译能力要求的各项指标,考虑课程学习的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和均衡性,有针对性地设置出适合各类院校的课程,拓宽专业培养口径,联系各校资源特色,发扬传统优势,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文提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课堂中的具体操作和活动。在传统的翻译教学里,传授语法词汇的忠实对应成为主流,虽然它们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出现落差和脱节。近10年来教学方法有了较大革新,与核对译文、找寻标准答案的陈旧套路相比,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法等等风起云涌,取代了传统的以结果、以产品为目的的教学法,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依旧不尽完美,有待深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这一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主要地位,但翻译课是一门技能培养型课程,翻译能力离不开技巧层面的长期训练,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可能丧失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因此建议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纠错式讲评模式,不以追寻终极正确为目标,而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在翻译教学中群策群力,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互相改译、集体头脑风暴等活动在操作策略上进行革新,教师也无须固守课堂教学的唯一阵地,而是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接触实际翻译情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纠错,自我完善,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学习,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对话与协商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建构出自己的知识意义,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在网络环境日益成熟的今天,教学手段的革新时不我待。翻译教学鼓励利用多媒体的利好条件,开发使用翻译技术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网络、语料库等优势创造多元的教学环境,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开发软件、自建资源库、购买语料库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维信息。
  5,师资队伍
  翻译学科脱胎于英语语言文学,200 年新设翻译本科专业后列入二级学科的名单,此后,专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整个教育体制与教育对象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在模拟实际情境中的协调者和推进者,这个角色较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对答案而言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虽然教师角色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但在专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时,翻译专业教师在数量、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实战经验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出现的巨大缺口急需有关部门关注,并出台师资培训条例和措施;而作为教学活动的协调者、组织者、监督者和推进者的翻译教师本身,也应认清目前形势,不断更新知识,明确终身学习的理念。
  翻译能力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理念、教育理论和专业素养,还应该具备活跃的思维、甄别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双语基本功、跨文化意识、翻译理论知识、翻译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眼光,这显然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三、结语
  
  翻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类频繁的信息交流和传播不断加快,人们对翻译的依赖与日俱增。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中,翻译能力不仅是翻译教学的目的,还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参数,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要深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就应该对翻译能力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反思翻译能力培养现状,厘清有效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从整体上规划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重。
  未来的翻译教学应该秉承各院校的特色,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考虑翻译市场的职业化需求,借助翻译教学各环节的合力,设置翻译课程,优化课程设计,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壮大师资队伍,处理好翻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关系,加强语言训练和技能提升,倡导职业意识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专业的翻译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2]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tion[c]∥Schaffner,C,&B,Ada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 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3-18
  [3]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c]∥F,Alves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43-   
  [4]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
  [5]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 ]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5 - 1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5-31 05: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07

帖子

54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13
发表于 2022-3-13 15: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科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