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定位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复制链接]
查看: 534|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5-31 1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厌学的原因
  1. 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换位思考”是一句不易落实的话,教师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角来思考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轻视问题的难度,高估学生的能力。如学习因式分解,教师会想:就两种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公式法中只含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思路也很简单:一提二套,比以前的教材简单多了。有了这种想法,就会加快教学的进度、增加习题的难度。如果不注意对两个公式的特征进行立体式的剖析、忽视学生对公式的获得过程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再从一般到特殊进行解释这种思维方法的建构,就会致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内化不深刻,只能简单模仿,为以后的学习留下了许多隐患。
  2. 没有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小学学过的知识也不会”,这也是许多初中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同的学生遗忘的程度不同,何况学习这些知识时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能力水平等都不好把握,这也给教师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带来困难,当教学需要以此知识点为新知识建构的生长点时,应当先对此知识进行认真的复习、巩固。否则,就会高估学生的认知基础,给学习带来困难,甚至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光。如一位数学教师执教七年级上册的《从问题到方程》,他为了体现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上课伊始,他出了四道小学生也能解决的应用题,当学生出示答案时,用的竟全是算术法,他又提问学生:“能用方程来解决吗?”学生被难住了。原来学生在小学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远比用方程法熟练,方程意识还未建立起来,这样他的设计意图就落空了。
  3. 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研究和针对性。初中苏科版教材在编排《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发展规律,采用了“循环提升”的策略。在七年级的上、下册分别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想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一些图形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应用,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对学生用符号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维过程和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获取知识要求不高(这两方面的要求将放在八下以及九年级落实),但是当教师面对学生的书面答卷时,凌乱的书写是难以容忍的,往往一个错号就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这两部分知识时,只好提高符号表达要求,提高表达条理性的要求,增加抽象性,加大学习难度。
  4. 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都很关注自己的教学成绩,但是提高成绩的策略往往不是通过创造性地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不是充分地开发潜能、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不是从知识内涵出发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知识来源、发展方向,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是本着提高教学要求的想法,该了解的让学生理解,该理解的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让学生熟练掌握,形成技能、规律。有这种想法就会大搞题海战术,就会增加习题难度,就会使原来丰润和鲜活的知识变得干瘪而又刻板,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因缺乏成就感而丧失信心、进而厌学。同时,由于教师的高期望得不到实现,往往就会以指责、抱怨、甚至批评的方式表达出来,时间久了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对立情绪,学生也会因烦其师而厌其学,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方法与策略
  1. 认真分析学情,把握知识生长点。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探明这一点,据此进行教学”。可见在备课的时候,重点应当备学情,而这方面恰恰被我们所忽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知晓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课程体系,了解哪些知识已经学过,能力达到什么层次;要注意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心理规律、非智力因素等。必要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取真实情况。
  2. 理解编者意图,遵循认知规律。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知识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较高,教师应当充分阅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不随意提高教学目标;同时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兴趣。
  3. 适当降低起点,提升学生成就感。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心理,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这种愿望只有靠他自己不断获得的成就感来长久维系。数学因其抽象的符号语言、较强的思维能力显示其难度。课堂教学时,适当降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把新知识内化为旧知识,小步骤、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其求知欲、上进心,进而建立良好互助的学习氛围,以这种氛围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从而大面积提高成绩。
  4. 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演绎精彩课堂。课堂教学因其多变而显示魅力无限,无论我们课前预设多么充分,教学中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不管变故是否有利于教学进程,我们都要明确教师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愉快接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保护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上进心为落脚点。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步骤、方法,不要被是否完成课时任务所左右,当进行知识补救时,就及时补救,当称赞时也不要吝惜语言。注意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中挖掘积极因素,逐渐积累学生的愉悦感、幸福感、成绩感,把学习引向建立在浓厚基础上的自动、自发的行为。
  当教师能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善于反思自己时,就能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容易被点燃,学生思维的灵性就容易被激发,学习也会更加主动,成绩也会不断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让反思成为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5-31 1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