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对焦炉炉温在测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具体阐述了优化方法。实践表明,优化后的测调方法更加合理实用,可实现焦炉炉温的均匀稳定,对于同类炉型具有借鉴推广意义。
【关键词】 测量;调节;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13-9 11-(2011)122-01 9-01
1 概况
1#焦炉为JN43-80型焦炉,在最初投产后的一年时间里,采用的是分段测温方式:即对焦炉共计43排燃烧室分成4段(11-10-11-11),对全炉的炉温分段进行测量。在分段测温过程中,由于各个炭化室所处的结焦周期不同,测出来的温度也就不同,相互间没有可比性,这样即使出现相同笺号炉温高低不均的异常情况,也难以被察觉,最终加大了煤气消耗量。
2 测温方式的优化
2.1 笺号测温原理
由于结焦末期,焦炉炭化室墙砖热导率增大,焦饼中心温度变化的幅度较快,同时燃烧室温度增加幅度相对较慢。此时测量的数值与该炉炭化室焦炭温度(特别是焦饼中心温度)成正比,在焦饼都成熟良好的前提条件下,整炉同笺号温度进行对比,取同笺号温度最小值,并进行调节,以达到减少煤气流量的目的。
2.2 测温方法
根据焦炉推焦串序特点,把全炉燃烧室分成5段(10-10-10-8-5),然后选择结焦末期同一笺号炭化室,测量其两侧燃烧室温度。测温时应注意测温顺序,单排燃烧室从机侧开始,双排燃烧室从焦侧开始测量。
2.3 效果对比
为方便比较,分别取 #笺号温度进行对比。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优化测温方法前,各笺号燃烧室温度在30 ℃~40 ℃之间波动,特别是边火道温度,相差约 0 ℃,焦炉稳定性差。2009年实施笺号测温后,通过对炉温的及时调节,各火道温度基本接近一致,实现了炉温的均匀加热。
3 调温方式的优化
3.1 原理分析
用焦炉煤气加热时,对蓄热室顶部吸力的调节是炉温调节的一项主要内容,把蓄热室顶部吸力逐个调节均匀,使进入炉内的空气量尽可能一致是调节的最终目的。焦炉规程规定: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相比,上升时不得超过±2 Pa,下降时不得超过±3 Pa(边炉除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邻蓄热室吸力相互影响,即使把上升和下降吸力调节到规程允许的范围值内,还会出现炉温不均的现象。具体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表2中,标准蓄热室(32#)上升、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压差为
20 Pa,α=1.20。当8#蓄热室上升气流吸力比标准小2 Pa,下降气流比标准大3 Pa时,其上升、下降压差为 8-43=25 Pa。根据公式①α上'-α'下/α上-
α下=(α'/α)2计算,α=×1.20=1.34。
同理,当9#蓄热室上升气流吸力比标准大2 Pa,下降气流比标准小
3 Pa时,其上升、下降压差为 2-41=15 Pa。根据公式①计算α=1.04.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蓄热室顶部吸力在合格范围内,但全炉各燃烧室的α值在1.04-1.34间波动,α值过大或过小均会从而影响焦炉的加热,影响炉温的均匀性。
3.2 调节方法
选择处于结焦中期,燃烧系统正常的一组蓄热室,测量其上升与下降蓄热室顶部吸力,确定合适的压力差,将其标定为标准蓄热室,然后分别调节其它蓄热室上升与下降蓄热室顶部吸力,使全炉上升与下降蓄热室压力差与标准蓄热室保持一致。
4 应用效果
经过1#焦炉半年多时间的生产实践证明,效果如下。
1)降低了炼焦耗热量。焦炉煤气流量从1 200 m3/h降至 00 m3/h以下,可节约约9%的煤气量,大大提高了焦炉的热效率。
2)通过对焦炉温度的横向、纵向和全向控制,实现了全炉炉温的均匀。
3)焦饼成熟情况良好,焦饼的上下温差及机焦侧温差都可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5 结束语
新的测调方式在1#焦炉成功运行说明,面对日新月异的焦炉新技术,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并在生产中不断加以完善各项操作制度,就一定能顺利实现焦炉高效。
参考文献
[1]吕佐周,王光辉.燃气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1999.
[2]姚昭章.炼焦学(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1995.
[3]姚昭章,郑明东.炼焦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析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下一篇:不同类型农耕地地气界面热质传递关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