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立足辽宁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点(中心城镇)”、“线(河流线、海岸线、铁路线、公路线、防护林带)”、“面(主要林区)”系统,综合考虑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林分状况、火险等级等实际,探讨利用河流、山脊、沟壑等自然条件和林道网、防护林带等森林生态网络元素构筑完整的封闭式生态防火网络体系.文中具体阐述了生态防火网络的设计原则与框架,提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依靠科技,提高水平,强化管理,完善政策等生态防火网络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生态防火网络;森林生态网络;生物防火林带;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1 2.33TP39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1-31 8(2011)03-00 9-04
Building Ecological Forest Fire Prevention Network Base on
Liaoning Forest Ecology Network System
HU Dan
(Liaoning Provincial Ecological Forest Project Centre, Shenyang 11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oints(central town), lines(river line, coastline, railroad line, road line, forest shelter belt), and areas(main forest regions)system of the whole provincial forest ecology network system, also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 economic, site conditions, fire danger ratings, we explore the method of building closed forest fire prevention network using the factors of river, ridges, gully and forest road network, forest fire belts. The article specifically addressed ecological fire network designing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put forward fire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standards, strengthen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policy and other ecological network building.
Key words: forest fire prevention network; ecological forest network system; forest fire belt Liaoning
收稿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胡 丹(1983-),男,湖北丹江口人, 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研究工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过度的人为干扰和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并且威胁国土安全、危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我国依据不同地区林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在全国形成“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基本格局.其中“北休”就是指在东北林区,使林业得到休养生息,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然而,“北休”在解决生态恢复过程中人为干扰对森林资源破坏的同时,必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特别是森林火灾的预防和调控能力.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南部,作为林业小省,全省林地面积为 91.1万 hm【sup】2【/sup】,森林覆盖率为38.2%,2010年辽宁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超过3 500亿元.利用辽宁省现有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筑全新的火灾生态防护网络体系,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体系安全,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辽宁省现代林业跨跃式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1森林生态网络现状及构建生态防火网络的重要意义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日趋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源地丧失、自然灾害加剧等环境问题已扩散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森林植被的分布、数量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我国森林现状和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彭镇华、江泽慧等【sup】[1]【/sup】提出了森林生态网络概念和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理论.辽宁省根据不同地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按照这一理论体系及自然界内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运行的规律,构建了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立体开发,点、线、面协调配套,集约式动态发展的复合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全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大致分为3种类型:辽东中山丘陵地区,主要以水源涵养林为主;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主要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主要以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主.近年来辽宁省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大范围实施和持续,与国家生态建设有效衔接,加速改善了辽宁省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总体质量.截至目前,全省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有荒山荒地绿化工程、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拓展工程、沿海经济带拓展绿化工程、公益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新农村绿化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封山育林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和优质苗木培养工程,涵盖了森林生态体系的“点”、“线”、“面”各方面,为利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生态防火网络提供了有利基础条件.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面向整个国土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该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建立以林木为主题,乔、灌、草立体开发,形成集约式动态发展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此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森林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指导了我国“十一五”生态建设,并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利用现有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 “点(中心城镇)”、“线(江河、道路、防护林)”、“面(主要林区)”三大类型协调配套,构建一个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效益兼顾的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切实可行,而且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实现“绿色防火工程”【sup】[2- ]【/sup】 . 2生态防火网络设计原则 2.1指导思想
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辽宁省现有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基础上,通过“点”、“线”、“面”协调配合,宏观上以调整优化森林时空分布为主要手段,微观上以改善森林结构和优化树木配置为主要途径,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自身抗逆性和自我防护作用,构建结构稳定、功能齐全、多层复合的立体生态防火网络,使林业工程建设与林火阻隔网络建设同步,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对森林火灾甚至其他灾害的自我调节防护能力,保护国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2基本原则 2.2.1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结构整体优化原则
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结构最优化才能最有效地阻隔林火蔓延.因此,林带网络的空间布局、林带结构宽度、树种组成与配置,网络密度、控制面积大小、树种选择及其合理的营造技术都要服从整体优化这一基本原则. 2.2.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各地区地形、地势变化和森林植被的火险性,火灾发生与蔓延规律,林火行为特征以及立地条件差异,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要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具体气候特点,选择生物防火林带树种,要尽最大可能做到适地适树. 2.2.3“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把生态防火网络建设与各地林业实际紧密结合,利用好城镇、道路、河流、林带、森林生态系统,将各种林业生态工程体系与防火网络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点、线、面”三大类型协调配合,构建生态防火网络阻击圈. 2.2.4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应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的障碍物,如河流、水库、道路以及天然阔叶林作为自然屏障,与林带接连成网,形成生态防火网,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防护时效和防护效力,防火树种的选择要求兼顾经济效益,例如具有材质优良,速生丰产等特点,以在收获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3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构想
利用辽宁省现有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通过“点”、“线”、“面”协调配合,宏观上以调整优化森林时空分布为主要手段,微观上以改善森林结构和优化树木配置为主要途径,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辅以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树种,进而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自身抗逆性和自我防护作用,构建结构稳定、功能齐全、多层复合的立体生态防火网络. 3.1生态防火网络框架
河流、道路、沟壑、山脊等是森林生态网络的“线”,城镇是森林生态网络的“点”,也是森林火灾的自然隔离带,具有良好的、天然的、永久的火灾阻隔效用,同时经济性和便利性好,可以作为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基本框架.利用现有辽宁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点”或部分“线”,通过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图像结合地面精确勘察,掌握全省河流、公路、铁路、山脊、沟壑等防火隔离带的的精准分布信息,进而精确绘制出全省分布图,以此为基本框架构筑全省的新型绿色生态防火网络体系.新的公路、铁路以及城镇居民点、工程设施等具有潜在自然生态防火价值,宜在综合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火险等级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满足初始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省生态防火网络总体框架的合理分布,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 3.2生态防火网络线路
随着林业的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下可燃物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普通生物防火林带因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群众营造的积极性不高,而靠政府投入来营造,资金又有困难,所以生物防火林带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利用植物(乔木或灌木)个体或群体燃烧性、耐火性的差异,将难燃的、耐火性强的树种科学配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可以阻滞林火蔓延,防止或减轻森林火灾,从总体上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它具有投入小、防火期长、功效高,有利于多种经营和发展生态林业的优点.辽宁省林区的林带网、林道网建设开展时间较早,并且林道网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缺少防火树种配置优化和合理布局,在阻火、防火中的作用有限.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线”――林带网和林道网以及在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的“面”――林区,在林区边缘和森林内改造或培植新型生物防火线,使之与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基本框架串联成网,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火阻隔网格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
生物防火线建设是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应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与维护作为辽宁省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布局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并根据辽宁省东部山区、中西部平原区、西北部地区三大分区的实际情况和火险等级,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全省高度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生物防火线,将防护林带、林网与河流、山脊、峡谷、道路等生态防火框架进行耦合,构筑基于森林生态网络系统的现代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在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中应做到:
1)防火效能优先.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耐火树种的选择很重要,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
2)兼顾经济效益.落叶松、蒙古栎等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不仅易于栽植,生长较快,而且材质优良,是制作家具和地板的上等原料.如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将防火林带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3)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营造针、阔防火树种混交林,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在防火、阻火的同时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在原来点烧防火线、生土带上栽植防火林带,实现黑色防火向绿色防火转变,同时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刷,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行政区域交界和山林权属界线处建造生物防火林带,使之成为防火屏障和清晰明确的权属界线,稳定山林权属,减少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4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按照生态防火网络体系的思路来指导和布局辽宁省的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对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调控能力,同时也可以使辽宁省的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进而使辽宁省的生态环境得到控制和改善,减轻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国土的保安能力.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态防火网络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成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态防火网络工程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作为造林绿化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缓慢、达不到标准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弄虚作假的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3依靠科技,提高水平
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标准,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 4.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建立完整的林带管理制度,加强林带动态管理;建立检查验收管护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5完善政策,加快发展
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投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确保投资者权益;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行更加优惠的税费政策. 4. 采取措施,推进建设
新建林业工程要与生态防火林带为主体的生态防火网络体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99-103.
[2]文定元.南方森林防火林带现状调查和问题讨论[J].森林防火,1998(4):38-39.
[3]邓湘雯,文定元.山脊防火林带透风系数的确定[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 2- 5.
[4]文定元.森林防火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文定元.防火林带研究现状[J].森林防火,1991(2):23-25.
[ ]姚树人,文定元.森林消防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及其社会网络下一篇:关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