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中世纪教会与欧洲音乐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形态与特征的分析,阐明欧洲中世纪教会对音乐的影响,欧洲中世纪教会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会仪式上,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中世纪音乐的发展都离不开教会的力量。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教会;宗教音乐;世俗音乐;影响
一、中世纪音乐概述
公元41 年,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瓦解,西方历史进入中世纪(Middle Ages)时期。“中世纪”一词来源于11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多弗•凯列尔所著之《通史》一书,指的是古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这段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历史时期,音乐史学者一般将中世纪定义为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初。
中世纪时期,欧洲文明唯一的统一力量便是教会。因此,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发展,尤其是11世纪至12世纪期间的文化发展,完全处于宗教统治之下。当时的文化产生于修道院、教堂之中,并局限在教会势力范围内进行发展。音乐作为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教会的严格限制,格里高利圣咏便是一个实例。
中世纪的音乐不似古罗马时代一般仅供人娱乐消遣,而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性功能,比如教化人的思想,使人弃恶向善等。这与基督教世界取代古罗马社会的必然性有关,因为古罗马帝国过于享受物质而忽视人类精神力量,其败落之后基督教就必须对旧有的享乐主义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改变,这也是当时基督教深入人心的首要原因。
但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中世纪时期,人们都赋予音乐以崇高的地位,只是人们对待音乐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从音乐创作的层面上来看,中世纪的音乐不再是单纯使人愉悦的声音,而成为基督教教会精心培育的统治工具。教会不仅不再像古罗马那样大度的吸纳古希腊音乐,而以极端苛刻的方式筛选古代音乐遗产,并且严格的限制当时的世俗歌曲和器乐发展,使音乐处于极端封闭和隔离的状态下稳定发展,保持了中世纪音乐的同一性。
由于连年征战,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音乐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在格里高利一世统一圣咏之前,各地区音乐礼仪各具特征,力量分散,大多以口头即兴传播为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音乐的兴盛。从11世纪开始,复调音乐充分发展、经文歌出现、弥撒礼拜仪式被精心修饰,教会调式理论成熟、记谱方式改革等,都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新艺术的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可以说,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中世纪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实践。
二、中世纪教会的发展
1.中世纪教会概念的界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团体。教会是基督带来救赎信徒的组成,所以基督是教会形成的基本要素。教会可以是所有基督徒的整体,被称为普世性教会,也可以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被称为个别性教会。
所谓普世性教会是指所有的基督徒组成的有机体,这些信徒集合在一起,成为会众,认为自己是基督的复制品,所组成的教会都是正统的;而基督徒在不同的地方组成不同的教会,即所谓个别性教会,形成不同的教派,当这些不同的教派与正统教会发生分歧时,它们往往会被认为是偏教,但只要与正统教会保持一致,它们偶尔也会被界定为正统教会。
2.教会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建立了国家、军队以统治被统治阶级。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寻求思想层面上的统治。宗教有许多方面都可以使统治阶级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开始传播宗教,并利用自身权利对其进行改造,此时宗教便成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宗教与政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1世纪以前,基督教与当时的政治联姻,对人民进行联合统治。但在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却暗藏着基督教与世俗权利的争夺。统治者希望教皇臣服于自己的统治,而教皇也企图加强教权,无限扩展自己的权利。统治者与教皇开展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公元13世纪以后,教权与君权的争夺开始激烈起来,但最终都没有动摇教皇的地位。到了中世纪晚期,教权开始衰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展开的宗教改革运动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于是基督新教又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资产阶级统治对新教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使其更适合自身的利益。由此,基督教与政治再次完成了联姻。
3.中世纪教会对欧洲的影响
中世纪文化来源于基督教、日耳曼异族及古代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其中基督教影响最为强烈。基督教对中世纪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方面,比如教会建立的学校,极大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然,基督教也面临着管理不善、神职人员腐败等诸多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苦难。当教会逐渐发现这些问题之后,进行了较多的改进,中世纪以后基督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对社会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因此,基督教对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中世纪教会对欧洲音乐发展的影响
1.中世纪早期教会对音乐的影响(约公元4世纪―10世纪)
古希腊人对于音乐的态度是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古罗马人通过侵略战争继承了古希腊人的音乐之后,将音乐演变为一种实用化、典仪化的工具。但在公元4世纪之后,音乐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历史演变。中世纪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和扩大教会权利,古代的音乐遗产被禁,音乐所应有的多样性受到阻碍,剩下的只是符合统治者要求来束缚人民思想的音乐。教会将音乐的作用与整个教会教义甚至文化相联系,以教会合唱和圣乐学校作为传播途径。由此可见,当时的宗教音乐都是以禁锢人民思想为基础而创作的,教会认为音乐应该为宗教服务。早期中世纪音乐只有在教会里才会使人领悟到宗教的教义,所以非教会音乐受到教会的排斥。除了世俗音乐以外,器乐音乐、装饰性强的音乐及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尽管有些思想家和学者意识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但却为了宗教利益对其加以排斥。大多数的教会统治者认为只有歌颂上帝、与上帝直接对话的音乐才应加以培养,并把日常音乐与礼拜音乐严格区分开来,这样便导致早期教会对音乐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
虽然教会权利的扩大使得非教会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教会音乐却得到充分发展。在早期的教会仪式及其所有变体之中,音乐都是礼拜的固有元素,几乎所有的礼拜仪式中都有音乐存在。音乐传达《圣经》和仪式中的语言,根据经文的不同功能,描绘仪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加强歌词的修辞性质。中世纪最早也是最庞大的音乐库就是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公元 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利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汇编而成的一套用于庄严礼拜的曲目集合,并运用法律形式规定在礼拜仪式中必须使用。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织体,其旋律以级进为主,不用变化音、装饰音,节奏自由,随经文句子的长短抑扬而定。在情绪上力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格里高利一世还创建圣乐学校,专门训练教会的歌者,传播圣咏。由此可见,教会的存在为教会音乐提供了发展空间。
公元9世纪前后,瑞士的圣加尔修道院成为中世纪传播教会音乐的中心之一,现存最早的中世纪记谱文献就出自于这里。这种记谱法被称为纽姆记谱法。早期并没有使用线来规定具体音高,后由中世纪僧侣发展出线,直到11世纪僧人圭多总结出四线谱。这种使用音符高低位置来记载音的高低的概念为今天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五线谱提供了发展基础,可以说是五线谱的雏形。不过,由于圣咏节奏的自由性特征,纽姆谱无法表现节奏。由此可见,教会也对音乐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堂附设的音乐学校与修道院和神学院一样,比较看重教学方法,音乐的教学也开始注重实际。公元9世纪开始,教堂也开始使用乐器,管风琴便是在教堂之中发展起来的。
2.中世纪后期教会对音乐的影响(约公元11世纪―14世纪)
中世纪后期,欧洲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工商业的活跃大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世俗文化也随之越来越普遍。随着世俗权威与宗教权威的黑暗斗争,人们看到了教会的腐朽本质,从而对教会产生怀疑。在思想上,由于人的力量逐渐变大,教会内部思想上出现了人性化的倾向,人们抛弃了炼狱、制裁等思想,认为对于人类的痛苦应该保持更多的同情心和爱心,所以中世纪后期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十字军东征事件令西方国家开始向文化更加发达的东方国家学习文明,封建贵族阶层改变了粗俗野蛮的恶习,骑士制度使人们更加彬彬有礼。此时欧洲的思想家已经开始潜心研究自然学科,科学的曙光朦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作曲技法的出现。
复调音乐从公元9世纪开始萌芽到10世纪的缓慢发展,公元11世纪时才开始产生一些显著变化,这些早期的复调被称为奥尔加农。在圭多的论著《辨及微芒》中专门阐述了当时复调音乐与早期复调相比相对“特殊”的风格,如反向和斜向的旋律进行,都为后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理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现保存在英国南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两本《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出现,这是最早的一批用于礼仪仪式之中的复调手稿。12世纪开始出现的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考普拉、孔杜克图斯等都丰富了中世纪的复调音乐。无论如何,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实践仍是在教堂及其所属的学校里产生的。比如中世纪最早的两位复调音乐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都在巴黎圣母院任职,他们写了大量的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并完整地保存在巴黎圣母院之中。奥尔加农纯粹是由宗教音乐发展而成的,后来佩罗坦将奥尔加农扩充为三个到四个声部。虽然孔杜克图斯不像奥尔加农那样完全依赖圣咏,但它仍是从一些近似于宗教礼仪音乐的材料(如赞美诗、继叙咏等)发展而成。
经文歌是由莱奥南时代的克劳苏拉演变而成的独立音乐作品,在13世纪盛行一时。经文歌将宗教圣咏与世俗音乐有趣的结合起来,恰好说明了当时宗教和世俗音乐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此时,世俗音乐的发展超过了宗教音乐,经文歌代表着音乐的进一步世俗化。此时的教会依旧认为音乐应该为教会服务,而世俗音乐更加关注音乐对于人自身情感的宣泄作用。因此,教会控制复调音乐的发展。
由于复调音乐的发展及其在世俗歌曲中的广泛运用,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竞争,除了在宗教音乐领域中存在的复调音乐之外,还有大量世俗音乐之中的复调。但即便是在复调写作技术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备独特而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单声音乐仍旧是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经发展到相当完美的程度。在世俗歌曲发展之初,世俗与宗教音乐是没有明显区分的,其调性和旋律进行方式都很相似,甚至常用同一旋律,配以宗教和世俗两种不同性质的歌词,民歌的旋律也是根据教会音乐的旋律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民间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仍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所以教会对于世俗音乐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主要来自于流浪艺人、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等艺人阶层。他们的音乐体裁主要是附带伴奏的舞蹈性独唱歌曲,既有叙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音乐风格通常结合了教会音乐和民间世俗音乐的特点,使用更多的装饰音,更富于节奏感和舞蹈性,这些都使之具备了不同于教会音乐的世俗音乐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歌曲都以教会音乐为雏形进行改编创作,有些曲调和教会曲调非常相近。尽管当时教会势力仍旧强硬的反对世俗音乐,但一些开明的理论家也在捍卫新生的艺术。14世纪的“新艺术”对音乐的创新正是在与教会传统观念的激烈斗争中艰难产生和发展的。比如14世纪意大利最有特点的音乐便是复调的世俗音乐,而这些作品便是出自于像兰迪尼这样的与教会联系密切、受过记谱法和对位法训练的作曲家为世俗娱乐而写成的。可见教会在阻碍音乐发展的同时,也孕育出不少颇有影响的音乐人才,他们是推动音乐发展的不朽力量。
四、结论
对于中世纪教会对音乐的影响,应该辩证的对待。一方面,教会强调音乐的礼仪功利作用,导致音乐形式刻板单一,使音乐历史进程缓慢;另一方面,教会也对音乐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教会拥有必要的活动场所和不断完善的机构,如教堂、修道院及其图书馆、学校等,在客观上起到传播古希腊、古罗马甚至东方文化的作用。为了宗教目的,教堂内通常雇用知识渊博、技巧精湛的音乐家,这无形中也使教会成为音乐创作理论和音乐教育的核心,教会音乐家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推动了中世纪音乐创作技法的深化、复调音乐的发展、记谱法的发明和完善、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良乃至乐器的制造和发展等等,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重要的艺术基础,可以说欧洲古典音乐遗产都是在宗教音乐的熏陶下发展积累而来的。综上所述,中世纪教会对于欧洲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洪岛. 欧洲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2]保•郎多尔米. 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3]沈旋. 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4]方立平. 圣殿的巡礼(音乐分册)[M]. 上海:百家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柳子伯,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理论与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歌曲演唱研究下一篇:巴赫音乐作品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