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后,胃管内一次性注入药用炭、甘露醇、碘解磷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目前标准采用洗胃机彻底洗胃,解磷定+盐酸戊乙奎醚常规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作为对照组,改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洗胃完毕后,立即注入药用炭30g、20%甘露醇250ml、碘解磷定注射液1g,并夹闭胃管保留4小时,4小时后改为留置胃肠减压管12~24小时。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治愈率82.5%。死亡率11.5%,平均治疗时间8.3天,并发症发生率34.5%。改良组治愈率94. %,病死率5.4%,平均治疗时间5.1天,并发症的发生率10%。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治疗平均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及死亡率方面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洗胃后胃管内一次性注入药用炭、甘露醇、碘解磷,能明显的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 洗胃 药用炭 甘露醇 碘解磷定
2001~2009年在传统方法基础上,从胃管内注入药用炭、甘露醇和碘解磷定,作为救治患者的又一抢救措施,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改良组1 8例,男48例,女120例,年龄15~81岁,平均3 .8岁。对照组1 8例,男 0例,女108例,年龄13~1 岁,平均35.1岁,所有患者均有有机磷中毒的病史。见表1。
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改良方法救治的有机磷中毒患者1 8例作为改良组,将以往采用传统方法救治的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抽取1 8例分为对照组,对照组电动洗胃机彻底洗胃,解磷定+盐酸戊乙奎醚常规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改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洗胃完毕后,立即注入药用炭30g、20%甘露醇250ml、碘解磷定注射液1g,并夹闭胃管保留4小时,4小时后改为留置胃肠减压管12~24小时。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照组治愈率82.5%。死亡率11.5%,平均治疗时间8.3天,并发症发生率34.5%。改良组治愈率94. %,病死率5.4%,平均治疗时间5.1天,并发症的发生率10%,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对照组有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治疗平均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及死亡率及胆碱酯酶方面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3。
讨 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有机磷农药经口、皮肤或呼吸道侵入人体,抑制胆碱酯酶,致使组织中大量乙酰胆碱累积引起胆碱能危象。有机磷对机体还有非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如中枢麻醉、神经细胞突轴变性及对其他酶系的抑制作用,可致病情更加复杂并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洗胃、导泻、彻底清除毒物及快速阿托品化是AOPP救治的关键【sup】[1]【/sup】。
药用炭为内部有许多小孔的细小颗粒,表面积大,具有广谱的吸附特性,能吸附多种毒物。文献提供每克药用炭可吸附毒物100~1000mg,通常用5~10∶1的炭-药比例【sup】[2]【/sup】,可在肠壁内吸附摄入的毒物形成药用炭-毒物混合物,随大便一起排出。
有机磷毒物可与胆碱酯酶牢固结合,形成难以分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而产生中毒的临床表现,表现为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急性胆碱能危象的症状。肟类化合物解毒剂如解毒剂碘解磷定进体内后,其带正电核的季胺氮即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以静电引力相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和解磷定的复合物,后者再裂解为磷酰化解磷定,同时使胆碱酯酶游离出来恢复其活性,碘解磷定也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直接结合,成为无毒的磷酰化解磷定【sup】[3]【/sup】,由尿排出,这正是本文应用碘解磷定胃内注射治疗的理论依据。
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在洗胃后,从胃管内注入药用炭、甘露醇、碘解磷定,经过3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明显的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缩短,从而使得住院时间缩短,有机磷中毒的相关并发症也明显的下降。该方法成本较低,方法简单,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缩短,使得住院费用相应的减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抢救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振春.早期足量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91例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1,21(4):300-301. 2 袁彬,沈洪.有机磷中毒胃肠道内毒物清除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159-1 0. 3 杨宝峰,苏定峰.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3.
表1 患者分组的一般资料
注:经t检验,两组各对应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注:经t检验,两组各对应指标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表3 两组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U/L)
注:经t检验,两组各对应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的影响及对策下一篇:我国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