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30年中,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普及率逐步提高,中国企业一直在寻求着如何管理,如何建设信息化之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何能保持优势地位呢?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中,信息的及时、有效,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和供给,肯定起到重要作用。在剖析信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时,我们既要看到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更要注意到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应进一步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
谈到管理,国外的管理模式是以外包管理为主。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实际上是把IT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将公司的PC、网络以及外设的维护工作转交给专业从事IT维护的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维护,甚至还包括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应用系统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协助企业用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而国内不是这样,比如电力企业,电力企业的核心营销系统是不可能外包给第三方的,只会外包一些PC的简单服务。体制上决定两个管理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ITIL进入中国也差不多有十年了,刚开始,ITIL只是刚传入中国的一个先进的理念和工具,具有完整的体系和严谨的结构,但随之而来的,ITIL与国情的不符也暴露出它的缺陷,在中国的IT服务市场,由于环节繁多,成本太高等诸多因素,ITIL适用有限,无法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照搬,据了解真正能够使用ITIL的企业只占到10%。对于中国企业用户来说,ITIL理念导入的阶段已经完成,迫切需要的是“量身订做”的、贴合自身需求的ITIL。ITIL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
1.1从企业管理的职能看,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职能都与信息有关
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激励。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科学的计划必须以大量信息资料为依据;企业的组织工作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顺畅企业的组织职才能较好落实;控制是要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与计划对比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信息也就没有控制可言。领导就是企业管理的具体体现,其成效要通过内外部信息反映出来。对员工的激励也要根据员工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等各种信息才能有效的进行。
1.2从企业管理的过程看,企业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发现问题,管理者先要收集一定量的信息,然后找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管理者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均离不开使用大量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最优方案的实施,一方面,管理者要将最优方案的信息以指标、任务、命令等形式传递给各级执行机构,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决策者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获得最优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对最优方案进行评价,不断获得企业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最优方案时的预计情况相对比,判断是否达到管理目标,以便采取新的调整措施。管理问题的形成、最优决策方案的确定、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方案评价以及发现新管理问题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1.3从企业管理的手段看,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连串的决策,以确定各个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和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连串的决策,必然要求将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通过报告、数据、图表、资料等形式把信息反馈回来,以便实施下一个决策。如果没有信息反馈,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情况就不得而知,就无法做出下一个决策,企业管理就会受阻。可见,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2.从信息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
2.1信息的沟通是否合理,决定着企业经营能力的放大倍率的大小
一个企业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联系,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就能增大企业的产出,亦即放大企业的经营能力。放大倍率的大小取决于信息的流动是否合理,是否有其适当的路线和程序,是否消除了障碍。
2.2信息能激发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企业管理更有效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既有重复性的东西,又应有不断创新的成果。创新的成果就是在原有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启示和激发,产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3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思想。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市场来配置资源。又如,由于Internet网、信息高速公路等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传递载体,使企业在获取和发布信息实现了“零时延”,企业善于捕捉信息,并及时创新,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处于优势。
其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组织。比如,企业组织结构正逐渐从传统的“职能分工制”转向“事业部制”。“职能分工制”是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企业分设生产、供应、销售等不同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其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沟通环节过多,造成信息传递所需的大量时间和衔接的误差。而“事业部制”即按作业流程把各种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成一个一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彼此独立,每个“事业部”负责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作业流程,从而克服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缺陷。
再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管理方式。比如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从高层到基层,要经过各级中层管理人员。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中层的信息传递功能的重要性已大大削弱。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因而大为减少。又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取与产品或技术创新有关的最新资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快了产品或技术创新的步伐,使得企业产品或技术创新的速度惊人。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手段。比如,企业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从而可以在网上与顾客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更容易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招聘人才,使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企业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让研究开发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的成本。又如,电子邮件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企业内部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成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谈判、下订单等。
从国外引进过来的信息化都是很先进的,中国企业的管理跟不上这样先进,还是小脚套大鞋。国外的一些思想理念,管理思路走的比较前,他们所推崇一套管理模式一定有其正确的道理。我们是不是用,是不是用他们精华的部分,是不是用合适我们的部分,用了以后怎么样管理,这些都是国内用户和厂商需要慢慢琢磨研究的。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青年手握一个小鸟考问智者:“请问鸟是死的还是活的?”智者回答说:“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张开手,让它飞走;如果我说是活的,你就会在手里掐死它。”“所以,答案在你手里,而不在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也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企业主们如果能够痛下决心,改变观念,积极跟上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成功的信息化建设指日可待。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析资产减值准则的新旧对比及对企业的影响下一篇:论安全管理之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