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583|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6-4 05: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8(2011)11-0012-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变了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能否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是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更新观念;校企结合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职教工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职业教育受传统观念“歧视”。
   受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念仍根深蒂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甚至一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
   很多学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培养一名中、高级技工要大量的资金,而缺乏资金来源,职业技术学校运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很多公办职业技术学校人头经费都无法保障,学校主要靠自酬资金“生存”,而非公办校更是如此。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实际上仅仅是将聘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这有悖于高等职业教育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由于先天不足, "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1],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职业教育中理论不能有效的联系实际。
   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2],这就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观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学校依然还沿袭以前的模式,没有考虑社会需求。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
  (五)没有为职业教育“量身制作”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太慢,且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各职业院校在制订大纲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参考,而只是一味的仿效普教大纲或凭主观想法随意制订。这些都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尽快发行适合职业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教学大纲尤为重要。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的看还不够。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应当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职业教育:
   (一)更新陈旧观念。
   一方面,抛弃“读职校不如人的观念”。很多人认为读职校没有出路,其实不然。在国际上,以德国为例:德国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1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这么多的人选择进行职业教育与德国人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在德国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从经济角度来看,实惠也很多。从就业形势来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是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可以说,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可见职业教育之路是可行的,快速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另外,也要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生存意识。职业学校面对危机和挑战,既要正视危机,又要抓住机遇,在职业教育范围内进行创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它必须要按市场规律运作,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只有不断重塑自己,才能有新的辉煌。二是增强前沿意识。要适应市场需求,预见市场需求,还要创造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要站在行业前沿。三是增强品牌意识。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要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创新,就要特别重视在管理和教学领域的借鉴。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兄弟学校的经验,兄弟省市的经验以及国外的经验,从中受到启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均对“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 [3]进行了科学论述,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入和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规划与部署。最近,财政部与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从而使职业教育得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可见政府投资对于职业学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程内容设置说:首先,出版适合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大幅度削减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不要搞那些流于形式的不切实际的统考、会考、抽考,人为地将职业教育普教化。其次,允许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能根据学生的现状、专业的特点、学校的校情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课堂化,集中训练经常化。大幅度削减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力求做到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相结合。最后,在校期间落实学生考取技能资格证书事宜,做到技能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以此来制约学生,给其压力,从而使其更行之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
   从师资建设角度说:应通过加快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人才流动和与企业的人才沟通交流制度等,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是由教师决定,历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比如:在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在日本,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先到企业去工作,接下来还有很多短训项目;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而在丹麦,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可见,“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兴衰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更好的进行师资建设。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职业教育任教,并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培养名生。
   (四)走“校企结合”之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成不成功,取决于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那么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培养。“校企结合”宣扬了一种将职业实践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整体的职业教育观,既重视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性,又重视满足个性需求的人本性。
   德国“校企结合”的成功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4],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或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典范。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操训练等一般在企业开设。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在德国在大企业里,一般都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型企业,受训者可在生产车间培训。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是专业训练。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既减少了费用,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企业参与办学,企业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及竞争能力。企业的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分工、协调和互动,避免了时间和内容上的重复,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优化。可见,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之路是必然趋势。
   本人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必将更加规范,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洪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1.
   [2]徐国立.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迪 [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周叙九.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探讨[J]. 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2004:8 .
   [4]关艳萍,田晓. 德国物流高等职业教育之启示[J]. 大众科技,2009(10):1 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协会的功能研究及启示
下一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4 05: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