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本身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深刻,情感深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的教学目标。所以古诗教学中,可通过反复诵读、启发想象、披文入情、读诗作画等步骤进行。
关键词:古诗新教;反复诵读;启发想象;披文入情;读诗作画
古诗――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丰富,是祖先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那我们应该怎样一改以往的字词理解、逐行解决、单调乏味的古诗教学模式,做到古诗新教呢?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语言简练,句数整齐,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读起来自然而然产生音乐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觉得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把朗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每个字都读正确。因为这样才能把古诗读得字正腔圆。其次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如《滁州西涧》,在大致了解诗意后,可让学生高声朗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那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韵律相映成趣。朗读有很多种形式,起初自由读、范读、个别读、齐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整首诗后反复诵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甚至可以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陶冶它们的情操。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也是难点。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另外,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积极性高,想象力丰富,还伴有动作表演,生动再现《寻隐者不遇》的寻访场面,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为此我也想到:在古诗的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作品的剖析、理解上,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从而使学生能“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型学生。”
三、披文入情,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古诗更是如此。古人往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诗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但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对诗词中所包蕴的情感往往似乎很难体验出来。我觉得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多地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除了要用贴切、优美的语言描述外,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意境之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杭州西湖美丽风光的短片,并配以《西湖春》的古筝曲,曲子优美抒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又如《赠汪伦》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最后,我觉得还可以把古诗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就把这首诗配乐编成曲子唱出来,学生很喜欢听,纷纷想学唱,课堂气氛很好。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也能理解诗句的意境及诗人的感情。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的情感表露有的从题目上就能悟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些从诗文关键字词中能悟出,如《山行》中的“坐爱”,《赠汪伦》中的“不及”;有些隐含在诗词重点句子中,需反复吟诵才能悟出,如《游园不值》,如果仅仅理解诗题,诗人应是扫兴的心情,但反复诵读后,特别是诵读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我们却能领会到诗人因感觉到满园春色的愉快之情。
四、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学习时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或生活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1)在学生把握诗意之后,让学生根据想象自由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有了深刻的感受。如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根据诗意画出一个泉眼、一道小溪、一池树阴、几片荷叶、一只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小池的风光图。(2)借助简笔画把诗意融于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更是鲜明,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简笔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那如何让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更好地去咀嚼、品味这一精神食粮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师好好地思考。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海市角美第二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诗歌鉴赏题之考场五视角下一篇:儿童音乐剧《东郭先生和狼》的创作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