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针对“仁”和“仁爱”进行了广泛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仁爱思想”,对我国各领域的社会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可以借鉴和运用“仁爱”思想去教育和管理学生,以形成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仁爱思想 以人为本 仁爱爱人 高校管理
儒家“仁爱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也有着丰富的管理内涵,借鉴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管理成效,更好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儒家仁爱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人为本,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即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特点,以人为贵。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要关心、爱护、帮助别人,立人达人。
1.1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儒家所指的人,主要有三层含义,分别指人才、人品、仁。这三层含义是一以贯之的关系。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最可宝贵的,因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万物,主要体现在人有“仁、义、礼、智、信”之道德。“虽然仁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把仁规定为人的本质,却是孔子的首创。”[1]。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关于仁爱思想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1.2孝悌忠信,推己及人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其中“仁”是指“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五条加起来即为仁。儒家学者认为“孝”、“悌”是“仁”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者爱人”和“仁者雅不爱”的观点,即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即是儒家学派关于仁者要推己及人的典型论述。
1.3修身立德,正己正人
儒家学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达到“仁”的标准。身为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涵养,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带动学生,从而达到有效的管理学生的目的。
2.为人师表,做出仁者表率
高校教师要做到修身立德,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 [3]。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格要求自己方能律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宽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能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感情融洽。
2.2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严格要求自己,宽恕学生,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要迁就学生、讨好学生,那样教师将失去威信,学生就会得寸进尺,管理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薄责于人”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要追究与批评,而是说不要一棍子打死犯错误的学生,要让学生有改过的机会。要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方法,将宽恕与严格管理相互结合,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2.3 敏行慎言,树立形象
《论语・学而》中说,要“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敏锐,特别是要细心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如果疏忽了他们的细微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为发生偏离。“慎于言”是指教师要先思后言,因为教师作为管理者,在学生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避免在学生面前信口开河,并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总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教师,总是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
3.仁者爱人,传承儒家仁爱思想
高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睦融洽的和谐关系,在学校内营造出一个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付诸实践之中,将有利于形成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和长大的良好氛围,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成仁成才。
3.1因材管教,关爱学生
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行为、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5]。孔子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认真分析学生个性,要充分了解他们,要公平对待他们,要宽容和信任他们,还要理解他们。
3.2设身处地,帮助学生
儒家仁爱思想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由于对新的环境较陌生,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实现角色转换,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大二至大四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对于大四学生,要为他们的择业、就业等提出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3.3 仁者爱人,成就学生
对于转折期的学生,要适当的给他们以帮助和引导,但是,不能事雅巨细,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口口传授,亲自指导,高校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善独立的学习方式,有相对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高校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科研上有所创新。要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单向关系,是教师反躬自省,做出表率,学生在被教师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教师仁爱行为的良性反馈,并最终将这种良好的行为传递下去,从而感染、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最终成为儒家仁爱思想和中华悠久文明的传承者,成为一个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即所谓的“仁者”――这也是高校培养和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愚,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诠释[J], 郑州大学学报, 2010.
[2]孟子, 孟子[M], 《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1.
[3]杜承忠, 现代教学管理中的儒家思想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 2002.
[4]曾参,论语[M],《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1.
[5]曾参,论语[M],《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进一步完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独立学院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