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在碳金融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问题。因此,客观认识和积极应对碳金融风险就成了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研究入手,结合实际深刻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碳金融风险,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应对碳金融风险的策略,就如何防范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碳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392(2011)09-0019-03
碳金融的快速发展始于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碳金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以及碳指标交易等。支持低碳项目建设、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积极抢占的新领域。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在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和风险,鉴于此,我国要积极应对和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碳金融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碳金融风险
(一)法律和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容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并且与国外金融机构、CERs(核证减排量)需求方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分为国际政策风险和国内政策风险。一是国际政策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此协议仅持续到2012年,之后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中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的角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和方向。二是国内政策风险,目前中国还没有出台一个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则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依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二)技术风险
一方面,低碳经济是新兴领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产业标准和技术的不成熟,现在看来一些新兴技术很有可能马上就被淘汰,这个产业的投入产出尚不稳定。另一方面,相当多的节能减排技术尚处于应用转化阶段,在特定情况下存在商业应用前景难以准确评估的风险。技术的不确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和相关中间业务的利润风险。
(三)CDM项目风险
CDM项目是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方式,CDM开发若干环节均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是审批风险,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过国内外两套审批程序,一个项目从申请、批准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注册一般需要2-3年,最顺利也需要3-6个月,这使得贷款项目前期投入后最终能否获得批准存在变数,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二是合同风险,比如现在合同一般签订至2012年,往往还在合同中确定国际买家的优先购买权,购买价为合同签订价。此外,还有些合同确定的争议管辖地为外国,一旦出现纠纷,将适用国外法律,中国企业此时将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工程建设风险,如CDM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尤其CDM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使得CDM项目的贷款风险比一般项目风险更大。四是项目运行风险,项目运行阶段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不确定性等问题。
(四)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带来的风险
在国外,技术评估、排放权的购买多数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市场需要的大量业务,这导致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中将由于各个环节评估调查了解的不充分而产生很大的风险。
(五)价格风险
很多低碳项目的价格,比如市场交易价格、汇率等,在全球范围内波动非常剧烈,而且容易受到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如美次贷危机中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大跌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金融危机不但重挫了碳交易市场活跃主体,而且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消费甚至缓解了高碳企业的减排压力,直接导致了国际碳交易的萎缩和相关项目的停工或亏损。此外,国际市场碳信用交易一般以欧元、美元等外币计价结算,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碳信用价格。
二、国外应对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策略启示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较早,建立了较完善的碳金融体系,所以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开展与对外交往过程中就具备了有利条件。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节能减排等碳产业标准与技术相对我国已处于较高水平,对于CDM开发已相当娴熟,并且还建立了服务于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中介体系。那么,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就主要集中在了价格的不确定性、法律政策的解读与明晰以及信贷业务所存在的风险。为此,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有力地控制和化解了这些风险,增强了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活动中的竞争力。学习和掌握国外应对碳金融风险的方法措施,结合我国碳金融风险的特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国外应对碳金融风险的方式概述为以下三种:
第一,对贷款项目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控机制。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外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如荷兰银行,通过环境风险(高能耗、高污染)识别和预测评估筛选出合乎环境要求的贷款项目,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监测。此外,由于借款企业可能面临突发性的环境风险或者出现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的情况,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贷款期间,会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监控方法包括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要求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等。
第二,遵循国际国内出台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原则。针对面临的政策性风险,国际主流银行积极更新理念,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建设的业务发展原则,最突出的是纷纷签署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或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分享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加强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欧洲碳交易市场上由于碳资产价格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国外商业银行利用碳金融期货合约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此来防范价格风险。加强环境金融创新,推出了碳交易金融、能效贷款、减排基金、环境结构性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积极支持能源效率管理、可再生能源和资源重复利用等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和业务,通过将理财业务与节能减排挂钩,有效地向广大的个人客户传递和宣传低碳经济理念。
三、我国应对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配套的政策
一方面,政府和商业银行要尽快根据《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内容,做好列为全球碳金融领域角色转换的准备工作;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制度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整与之配套的业务规则,增强碳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出台一套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信贷担保、投资优惠等,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新的产品和技术运作特点,分析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针对碳金融的特点商业银行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健全碳金融工作机制,召集相关部门业务骨干,深入研究新政策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对国外相关政策、CDM项目流程和交易规则进行研究,深入理解和把握交易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结构化产品组合降低风险。
(三)建立高效信贷评估机制
加强绿色信贷、低碳金融中相关内容的评估,降低评估成本,建立具体的、细化的绿色信贷指导目标和标准,尽快制定出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的管理指南。比如对各个行业产品、加工工艺等的能耗、污染程度等做出一些具体的界定,作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商业银行对于这些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也可以反馈到环保部门,以便于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甄别、评估成本,因此相应降低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
(四)加强碳市场交易标准建设
CDM项目的开发,有一整套的基本规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项目减排量产生的条件、项目的审定与登记、核查与认证、报告方式等。建立具有普适性、得到广泛认同的碳市场交易标准,并且以此标准作为构筑CDM市场运作的规则和基础,是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标准是建立规则的前提条件,规则是市场竞争的基础。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碳市场交易标准和规则的建设,适合中国的标准越多、越受认可,那么中国可以提供的碳减排商品也就越多,这样有助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风险的降低。
(五)拓展中介机构业务发展空间
我国中介机构需要提高低碳技术前景的预测能力、熟悉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则、了解CDM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若干细节,不断拓展与碳金融发展相关的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六)提高市场预测能力
从需求―供给理论来分析,如果经济繁荣、碳排放权的需求量上升,形成卖方市场,那么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就会上升,市场的规模也就变得更大;如果经济衰退、需求量减少,形成买方市场,那么价格下降,市场的规模也就变小。由此可见,碳排放权的价格波动和市场规模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成正相关。因此,提高市场预测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准确把握市场规模和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通过市场调研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增强调查研究的力度以此来了解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国际碳交易实践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启示》[J],《金融参考》,2010(9):1-7。
[2]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课题组,《发达国家低碳能源政策的借鉴与启示》[J],《金融参考》,2010(8):18-21。
[3]聂青竹、丛佩清、张晶晶,《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金融》,2010(18):94。
[4]杨毓、韩永光,《商业银行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中国金融》,2010(16):75-76。
[5]周行健、林明恒,《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J],《金融实务》,2010(3):74-76。
[ ]吴俊、林冬冬,《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10(8):123-126。
(责任编辑 秦亚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农村金融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下一篇:财税改革应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唱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