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总体来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总是会发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表现。实施切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强化个人道德意识和内在修养,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培养机制,内外形成合力,是矫正大学生不道德的行为和培养其良好道德行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区分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的直接标准,就是从一定社会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凡是符合一定社会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总体来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总是会发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表现。对大学生长大成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表现
(一)日常生活中不讲文明礼貌,不注意礼节。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讲文明礼貌,不注意礼节的具体表现为:公共场合抽烟、喧哗、言语粗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秩序等;公共教室雅人擦黑板、在图书馆里撕书;不尊重老师和同学,侍强凌弱;消费讲攀比、奢侈浪费,追求安逸享乐。这些往往被看成是小问题,但久而久之,影响深远。
(二)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功利性很明显。常见的不良学习习惯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选择的功利性明显,重专业轻基础,重表现而轻内涵。迟到、早退、缺课、逃课、上课看闲书、睡觉、说闲话、玩手机,课后玩电脑游戏、通宵上网、考试作弊、做“枪手”等行为和现象比较普遍。
(三)诚信缺失,责任意识弱化。大学生常见的不讲诚信的表现为:考试作弊、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袭作业、雇用“枪手”代考;恶意拖欠学费;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和相互之间缺少诚意,友情淡化,感情不专,甚至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此外对恋爱问题的处理更是缺乏诚信,将恋爱当成一种游戏,没有责任感,也很不严肃;就业违约,制造虚假履历现象逐年增加,网络道德缺失等。造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不信任感,影响了他人和社会也影响了自己。
(四)言行不一,知行脱节。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看待和分析事物时理论分析很清晰,对是非美丑有着基本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可是对自我的认识和辨析往往不够客观全面,自我控制力较低,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水平远没有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那样高,知行脱节比较普遍。这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一些学生为了获得金钱而荒废学业,赞同德育与智育应协调发展,但在学习实践中却片面追求智能的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有些学生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不遵守公共道德,行为粗俗,拉帮结派、厌恶劳动;能分清他人的是非对错却分不清自己的是非对错,甚至把庸俗丑恶当作美;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校园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而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不同程度地侵蚀和扩张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市场利益驱动引发一些人的见利忘义、大搞权钱交易,以功利取代道德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和膨胀等现象,对于思想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往往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在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等问题上的形成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而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种种干扰,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
(二)心理原因。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作用。不道德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不道德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雅知心理,即道德认识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缺失或不足,道德教育存在“盲区”;另一方面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大行其道,让人们往往不知如何选择,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能力;2、从众心理,即随大流,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大学生就餐秩序混乱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现象。类似的情况在社会中数不胜数。而且从众还可以减轻自己的责任甚至免责;3、侥幸心理,这种心理往往是比较后的结果。比如考试抄袭,如果没有被发现,就不会被挂科,或者即使被发现了,但处罚带来的“损失”小于自己抄袭可能带来的“收获”,那么还是会选择抄袭。这其实是利害权重、成本和收益比较之后的选择。
(三)价值观变化的影响。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因此,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自然呈现多元化。但是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对眼前各种不同价值观感到迷惘。另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功利与实惠,注重眼前,重利轻义,从而导致某些大学生主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部分出现了背离。
综上所述,大学德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举措
(一)提高德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自律。道德的自律,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目前不少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单一的课堂灌输,而且课堂教学往往重道德说教,忽视了追问为什么;教学中轻道德实践,同时也缺乏生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校报、广播等高校舆论工具缺少对大学生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和对不道德事件的报道。造成德育高悬的状况,学生觉得德育课堂很完美但跟自己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必须因时而变,利用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去进行道德观的培养,从大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在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实践,客观分析相关社会现象,重视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需求很好的结合起来,走进学生实际生活,触动学生心灵深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修养的能力,纠正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他律。一般来说,道德是自律的,但是也离不开他律的作用。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道德约束的雅效往往也是他律缺失的结果。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就是在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自律和他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的他律,主要是通过制度、法律和管理来实现的,在高校还要通过校规校纪来实现。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章是完成高校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的有效手段。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更新德育观念,加强师德师风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体系,科学管理。通过完善和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制度,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让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理论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在道德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做到知行统一,实现管理育人。
(三)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道德的行为奠定良好心理基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都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而这一转化过程其实就表现为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因该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分析能力,也可以借鉴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为纠正其不道德的行为和培养道德的行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两个重要的方面外,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更不能缺少社会相关制度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保障,因此,要在实施切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强化个人道德意识和内在修养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和评价机制,内外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岚.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心理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1).
[2]管剑.当代大学生不道德行为成因浅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孙平.浅谈青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矫正[J].滁州师专学报,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认识下一篇:西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