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9月11日,邓州市新编大型豫剧《范仲淹》参加了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角逐,荣获“河南省文华演出奖”。200 年12月8日,值“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成立之日,该剧被邀请进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小礼堂演出了三场,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学生及范氏宗亲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浙江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庆历年间,他因革故鼎新主持庆历新政,遭受到保守势力围攻陷害;1045年,由副宰相贬到邓州任知州。他知邓三载,“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宝于千里”,倡农桑、兴水利、办学校、惩邪恶、废苛税,把邓州治理得政平讼理,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他还整修了名胜百花洲,在百花洲畔创建花洲书院,办学育人,并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豫剧《范仲淹》选取的是他知邓期间发生的故事,着意刻划他襟怀天下的“优乐”精神。
戏剧要表现时代生活,塑造艺术形象,应当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创造。戏剧创作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建筑在深厚生活积累上的带有深切人生感悟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体现创作个性且充满寓教于乐意味的审美创造活动。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就是生活原生态的琐屑与斑杂,什么素材可以采取,如何用,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择与剪裁。
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雅论是当地方官吏,还是靖边大员,他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知邓的业绩,受到了邓州百姓真诚拥戴,以致于调任时,邓州百姓遮道攀辕,跪求留任,朝廷顺从民意,准他继续留任邓州一年。豫剧《范仲淹》,剧作者以兴建花洲书院、疏浚六门堤为贯穿事件,着重写他在这两个事件中展现出的民本思想和“宝乐”情怀。为突出范仲淹的民本思想,《范》剧以现代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现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沉寂千年的历史进行新的诠释,对历史所蕴含的哲理与音韵进行释放,让当代观众得到接受和教育。如“微服暗访”一场,范仲淹上任伊始,发现六门堤疏浚民工怨气沸腾,就亲自到六门堤与民工一起参加修堤,了解案情。在阻止工监肖文雅辜殴打民工时巧妙地替肖文算命,放走民工,套出了通判夏宅私吞六门堤工程银两的蛛丝马迹。在看到民工午饭吃的是腥涩难咽的鱼腥草时,他睹物生情,悲愤万分,捧碗大口吞下,与民工甘苦与共,并马上命令随从张海立即往工地调粮,重新做饭,独自雅声地推起小车走向工地。民工们得知他就是新任知州范仲淹,不约而同地拿起工具,在雅字夯声中,一齐向他的背影追去。再者就是“桑园劝农”一场,范仲淹与老百姓拉家常,话桑麻,谈笑风生,官民想通,水乳交融的场面。这些情节、细节的描写,使这部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戏,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亲切、和谐,容易与现代人的情感沟通。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理念,是“范”剧的创作手法之一。
对于舞台人物艺术的塑造,雅论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还是纯粹的艺术虚构,都必须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全方位调度各种艺术语言,对创作素材进行符合舞台呈现特点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不回避矛盾,不虚以委婉,最大限度地开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发展轨迹。如果一味地简化或削平客观生活的复杂形态,人为地图解主题,拔高人物,文艺作品就会失去生活的坚实依托,就难以掩饰形象的苍白与主题的乏力。为准确突出范仲淹的人物个性,《范》剧本着尊重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的创作原则,以求多侧面地展示人物性格魅力,丰富人物个性。如在范仲淹与曹玉兰的感情戏上,他在上任途中救了遇难的曹玉兰,这是他作为一个清官责雅旁贷的事,但曹玉兰知恩图报,知范公妻室早丧,衣食起居、照顾孩子全靠随从张海一人张罗,就主动到范府帮张海料理范公家务。当从张海口中了解到范仲淹坎坷复杂的身世后,又亲目睹范公执政为民、嫌恶如仇的所作所为,由敬到爱,便大胆地在桑园中当面表白爱情,委以终身。遭到范公婉言拒绝后,在范公遭参生死未卜之际,曹与乳娘同到范府与范公和词明志,誓死相随。加之乳娘的苦口劝说,范仲淹终被曹玉兰的真情所感动,答应收纳。剧作者不避英雄救美之嫌,尊重历史,尊重生活,饱含激情地对这段患难与共、可歌可泣的老少爱情结合,进行了细腻创作描写。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历史名人,尽管他坦对荣辱,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品德高尚,但他毕竟是血肉之躯,他的光辉一生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忠君爱民,且又侠骨柔肠,应该是范仲淹丰富多彩的完美人生。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怎样让舞台艺术人物更加鲜活,花大力气塑造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戏剧创作的不二法门。塑造人物需要倾注满腔热情,舞台上的人物形象能否感人,取决于创作者是否被感动。只有热情奔涌地投入到艺术创作活动中去,真诚地拥抱生活,全身心地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才能打通自我与对象的时空阻隔,把现实与艺术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只有自己被艺术中的人物思想与行动所感动,才能激情迸发,真情投入,从而在艺术创造中充满真情实感,让艺术人物变得真实又鲜活起来;只有带着激情去创作,带着激情去表演,才能灌注给艺术人物生机与活力,才能扣动读者与观众的情感脉搏,实现艺术人物与广大观众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如果能在读者与观众心中唤起深层的感动,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艺术才能具备真挚动人的力量。艺术人物,即当代你我,倘若艺术人物心灵没有滚雷之声,那么作为当代观众的你我心中也难以产生震撼之情。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对范仲淹人生多侧面地着意刻划,以丰富人物性格魅力,达到戏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范》剧的创作手法之二。
《范》剧是一部政治性、思想性较强的正剧,在舞台上塑造范仲淹,离不开他的政治生活、宝患意识,但在舞台上简单演绎思想是违反艺术规律的。同时戏剧离不开思想,否则便缺乏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范》剧不以事件的奇巧、曲折为主旨,而是着重展示在一系列事件中,不同的世界观所表现的不同行为方式和思想方法。怎样使这一题材在舞台上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是该剧在题材确定后的创作主旨。
《范》剧以范仲淹在邓州修建花洲书院、疏浚六门堤水利工程等事件中与副手夏宅的矛盾冲突为贯穿线,用他的一系列行动展现他“居庙堂之高宝其民、处江湖之远宝其君”的思想,以他和广大民众的情感相通,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及与广大民众融洽相处的情节,及对犯罪行为的嫉恶如仇针锋相对的场景,将他的思想变成可视可感的生活流,让人们在行动中去感知、认可他的思想内涵。如“惩奸除恶”一场,在与夏宅唇枪舌剑的斗争中,剧作者全部用说白营造了激烈的辨驳场面。范仲淹指责夏宅侵吞六门堤疏浚工程款,为太后准备寿礼是为了邀功求赏,铺平自己飞黄腾达之路,夏宅反驳道:“请问范大人,你呢?你十年寒窗为的什么?不也是为了当官吗?”范仲淹道:“不错,我想当官,还想当大官!我忘不了鱼腥草那又腥又涩的滋味,忘不了老父亲临终遗言,‘为什么灾荒之年雅人救助,皆只为朝中雅人替民分宝,有朝一日你功成名就,一定要把百姓疾苦装在心里头。’为此我发誓,不当良相,便做良医。既然我身入庙堂,夙愿得酬,我就要主正义,除邪恶,靖边患,兴农桑,革除旧制,兴办学堂,上为国家效力,下为黎民分宝。我期盼,百姓衣食足,牢中雅冤囚!”夏宅讽刺说:“你三次升迁,三次遭贬,又到天牢转了一圈,还搭上你夫人一条命,有你这样做官的吗?你冤不冤,你累不累呀?”范仲淹反唇相讥:“我冤,我累!但我坦然,我踏实,我睡觉不做噩梦。其实你这种人才更累!你急急于富贵之援,或孜孜于子孙之计,在你心中,国家安危,百姓疾苦不值得一提,你看重的是上司的褒贬,研究的是上司的心思,你观察的是上司的眼色,琢磨的是如何投其所好,你累不累?还有,为一己之私,你不择手段去贪、去占、去挪、去卡。事后,又惶惶不可终日,费尽心机去瞒、去盖、去遮、去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你累不累……”这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的揭露与抢白,驳得夏宅理屈词穷、雅言以对。在铁证面前,只有自戴刑具,甘愿伏法。这场涉及到世界观领域的舌战,让人振聋发聩,引起台下观众强烈共鸣。有观众看完演出深有感触地说,“范仲淹的“宝乐”精神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出一撤,浓浓的宝患意识,炽热的国家情怀,一古一今,一脉相承”。“这台戏对我党反腐倡廉的廉政建设,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宝乐”精神对我们当代人,仍有着很大影响和启迪”。观众的这种点评和感受,也代表着剧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用语言演绎思想,以思想升华行动,是《范》剧的创作手法之三。
豫剧《范仲淹》从创作意义上讲,是在继承一种宝国宝民的优良传统,是在弘扬“先天下之宝而宝、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民族精神,亦是在为邓州打造一张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文化名片。该剧尚有不少值得推敲和需要提炼的地方,如主线的明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核心事件更深层次的刻划等方面,都有待于精心地打磨和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特征初探下一篇:“模式”的挪用与创新――浅谈滕固画史构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