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国山水画直接抒发了创作者浓厚的情感,画家把自己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的始终。本文从表现技法和地域性等方面尝试分析中国山水画形式语言的情感性,以期阐明中国山水画形式语言所蕴含的炽烈情感性特征,以及对当前艺术创作的反思、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字] 山水画 艺术创作 情感
艺术创作多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情感,情感始终贯穿于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在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中,绘画艺术由于它所表现的物象和空间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就使它成为一种最直观的语言方式,这种形式语言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如展示美感,表达哲思,传递情感等,而中国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尤具情感性的特征。很多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艺术家对大自然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山水画这一崇高的绘画艺术,将它对大自然云水、山川的描绘和寄景抒情的发挥不仅仅展示了祖国风光秀丽的大好河山,更是融入了山水画形式语言的一腔爱国、宝国之情。
一、表现技法的形式语言情感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特征区别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情感的意味,西方风景画的基点在于现实的再现,虽然都是在描绘自然物象,表现的都是客观物象,但是中国山水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和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人的主观感情,成为山水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风景画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风景画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物象的明暗规律和光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从这方面说山水画是写意的、情感的,审美标准是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象对人情思后的“升华后的真实”。中国山水画不依结构严谨的逻辑为基础,不是专门研究自然的基本属性,认为物象可以认识,但并不需要清楚的概念,表示为了追求永恒和升华,讲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情感性,山水画“有雅相成,虚实相生,灵气往来,雅画处皆成妙境”的形式感,这是风景画雅法表达的。山水画家会将自己的情感思绪通过特定的形式语言去表达,将山水的仁智的精神品质与形式语言联系和协调,不仅是一种和谐的宇宙观,更是表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山水画中的一系列笔墨技巧,如种种破墨、积墨、泼墨、淡墨法都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我们通过比较中西的两幅作品很明显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性和情感性。先从传统来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但是通过画面可以看出,范宽的山水画是只用一种颜色,而不是西方的油画颜色,但是依旧能表达他对大山大水的热爱,对祖国山水的浓厚感情。再来看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 柯罗当年曾游历至此,感受到了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用油彩表现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多的反应的则是对自然的热爱。从画面的构图形式和技法运用上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在杂树后边还有藏有寺宇,在路上有驮马经过,使这幅作品整个构图给人如身临其境一般,画面气势夺人,描绘出秦川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荡的气概,范宽在此幅作品中,山石皴法以点法聚集而成雨点皴,有时以短促的条子皴和小斧劈皴,这种技法适合表现山石坚硬的特点,正是这种笔墨形式才适合范宽的凝重浑厚的山水风格,浓厚的墨色也是范宽喜欢的山水形式。画家远离宫殿富宅大道都市,身处荒野深山溪谷幽林,从日常人生的浮沉中沉浸下来,沉思潜想于生命的彻悟。从画中表达苍凉的身世之感,以兀傲不逊的形式成就了他生命的特征。
而柯罗的《梦特芳丹的回忆》这幅画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大半,对面的一棵小枯树与它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而且画面显得很有节奏感,画面的大树朝一个方向倾斜,有一种律动的美感。就是因为如此,画家把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表达自己的对“梦特芳丹的回忆”,画家通过油画普遍写实的技法去创作,才使后人看到如此美轮美奂的风景画。
通过比较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可以得知山水画家在借助自然表达山水情感时选择了“只求为我所用”,山水画形式感的营造,是心理需要言志的结果,画家利用自己主观的能动性,在创作的时候把画面需要的景物从自然风景中剥离开来,经过画家的真实情感主导并构成的一种结果,山水画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以山水以言志。西方风景画家则是对景写生,注重通过色彩的表现画家的情感,把情感倾注与大自然。山水画家可以通过水墨浓、淡、枯、润的变化,运用自如地直抒胸意。大胆表露自己的感情,把人的愿望和自然结合起来,重视其精神和意趣的表现,赋予对象以生命,使之主观化、情趣化,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中国山水画形式语言的情感性是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对客观事物的必然选择。人的内心世界具有不法的界定,那么丰富多彩的山水云烟是有机结合体,是精神物质的群峰壁立,云烟缥缈,宇远幽瞑的心灵空间,是画家内心灵魂的感受。中国的山水画从晋起源后,发展于南北朝,正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的那样:“魏晋已临,名迹在人间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或水大于山,率皆附以石……”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古代画家也并没有以自然注意的态度对待山水,他们更多的强调的是渲染自己的思想情感,王徽曾又提出:“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从古代山水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在处理客观对象时,从来没有局限于视觉感官,消极地对待被反映的自然景物,而是用儒道文化、中激发出的情感去灌注传统的山水画,并借助线条、水墨、色彩等艺术语言重新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强调山水画形式语言情感性的证明。
二、地域不同画家山水画的形式语言表现的情感不同
艺术家的感情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存的地域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各有千秋,所谓“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面对不同地域的客观对象,画家的情感也会情不自禁的发生变化,同样的山,一致的水,由带着不同的情感的画家去表现,显现出的完全是相异的情调。五代董源和北宋画家米芾,两人的际遇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所表现的山水形式语言的情感性就有很大的区别。董源的《潇湘图》,笔墨细密、精致、典雅、人物则工细设色,整幅画面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情调。而米芾笔下的江南,总是烟雨苍茫。他爱用水墨去捕捉和表现山水浮云景色的瞬间感受。他的代表作《墨戏》是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的集中表露与写照。由于中华大地山川的壮美和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由于古代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特殊性,由于人们对自身美好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历代一些画家往往在残酷黑暗的封建势力压迫下,摆脱名利的束缚,采取独善其身,以书画为隐的态度,将生活性情转到翰墨之间,处处从情感的表达和绘画的悦情作用来创作作品。
最后从八大山人的作品来谈谈形式语言的情感性。八大山人喜作变态的畸形的花鸟鱼,山水也是形式独特。八大山人由于国破家亡,属于遗民画家,国破对他的人格及情感造成很大的影响,他凄凉愤懑忍受偷生之苦,最后情绪上波动导致疯癫,他的这幅山水画就表达了他在国破家亡后的情感的表达,正是由于这种状态,八大山人在艺术上进入令人“解衣盘礴”的状态,任性而肆意而为,人说画如其人。八大山人的画正是他的性格体现和内心世界独白,八大山人变形的美正是艺术形式语言情感的美,正是他清高拔俗的精神,如果不是这种变形的怪诞的形式语言,是雅法表达八大山人的愤世的感情,换个角度说正是山人这种感情的形式造就了其形式语言的特殊性。
中国传统山水画直接描写了人的感情,画家用自己的感情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创造出了极富感染力画面。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是画家表现山水画意境的雅限源泉,不同的时代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孕育了不同的审美精神,适我者雅非新。如何去找到适合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赋予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和精神气质,创造出适合当代审美意识的山水画作品,展示东方人的审美意境,这是当代山水画家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 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 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张书衍、张勇《中国文人画绘画艺术》[L]远方出版社,2005.
[5]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艺术特征概述下一篇:论首饰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