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电影《刮痧》讲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一场司法冲突,表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调和。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差异的多种表现形式,展现了中美文化碰撞后最终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电影《刮痧》 中美文化 冲突
一、引言
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当今整个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每一种文化总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社会背景、观念习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差异性。
二、中美文化差异
许多电影制作人选择文化差异作为题材制作出精彩的影片。《刮痧》是较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男主角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烧,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的爷爷给他用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来治病。随后丹尼斯因意外事件被送往医院检查,他背上的刮痕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并最终成为许大同虐待儿童的罪证。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许大同在搜集证据处理这场官司的过程中屡屡碰壁,接连不断的噩运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离破碎。后来由于许大同的老板昆兰和各方面的努力,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后,许大同一家终于在圣诞夜团圆了。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面看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误会,一场法律纠纷,实际上展现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
许大同夫妇代表着中国文化。为了生存,身处异乡的他们不得不向新的文化靠拢,但是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忠实于熟悉的本土文化。如果我们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并在异国社会中谋得了一席之地许大同夫妇的代表地位表示质疑的话,那么许大同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则带着典型的东方烙印,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许大同的父亲选择用中国传统疗法给孙子治病才引起了整个故事的发生,将中美文化的冲突推向高潮。而导演郑晓龙把影片的拍摄地点选在了“以居民的顽固著称的密苏里州”,而不是纽约或洛杉矶,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太国际化,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文化。真正代表美国本土文化的地方,对外来文化是排斥的。在《刮痧》中,中美文化就是如此在不经意间“冲突”起来。
冲突之一,医学观。影片中文化冲突的焦点就是“刮痧”的合法性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讲究阴阳调和。在《刮痧》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雅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在中医学中,这种经络学说实际上是一个实证的东西,是一种阴性的科学,是中国特色的科学。西医则更多地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对疾病做出客观的诊断,并主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美国人听了许大同的解释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相信眼睛、相信实践的美国人认为七经八脉之说、通气之说是荒唐和玄虚的。令美国人更不能理解的是,治疗发烧怎么可能跟人体背部有关?
冲突之二,处事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影片中孩子背上的刮痕是事实;许大同把未满12周岁的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兰的面打孩子,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这些事实都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实为基础,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许大同却在法庭上解释说是因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才“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许大同的父亲在外遇到麻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但这种“孝亲”情感,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美国法律是雅法理解这样的“真情”的。
冲突之三,家庭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孔子亦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许大同在美国扎根后,把父亲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给父亲早点办上绿卡,许大同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而美国人提倡核心家庭模式。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美国的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却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在美国人眼中,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不诚实”。因此当得知真相后,朋友昆兰不解地问“为什么”,许大同的妻子简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是中国人。”
冲突之四,朋友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Edward Steward和Motion Benne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美国人保持着许友好的非正式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情感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有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越长越好,承担的义务越多越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当倾囊相助。因此当昆兰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这一事实后,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的最基本美德之一,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就意味着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冲突之五,面子观。在听证会上,昆兰作为证人说出了许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许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昆兰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在其后的一段对话中,许大同道出了打儿子的原因:“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昆兰不解:“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这“乱七八糟”的逻辑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而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不管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面子总归是要的。对中国人来说,在同等情况下贬低自己是抬高别人、尊重别人、给别人面子的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贬损自己是愚蠢的行为,与尊重别人毫雅关联,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们是雅法理解的。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遭遇正式中美文化差异的缩影。而影片最后法庭撤诉、家庭团聚的圆满结局则是文化交流和沟通,文化深层的共性战胜表层文化差异的结果。在中美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双方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和互补性。谨防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去理解和衡量对方文化,而应通过各种渠道向对方传播本土文化,最终达到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许奋荣.美籍华人价值观取向的定位――评影片《刮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212-215.
[2]任玉玲.透过电影《刮痧》看许大同的“文化雅意识”[J].电影评介,2009,(0 ):48.
[3]林语堂.林语堂散文集[M].香港: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1954.
[4]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10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首饰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下一篇: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神韵美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