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向来不赞成“90后”这个说法的,牵强而且苛刻,然而就在这个牵强而苛刻的时代中,“9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就这样冲破一切牵强和苛刻生长起来了,并且发展壮大,于是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盛会。这是大家,是在座的每一位勤恳的作者们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除了喜悦之外,我还是喜悦。
可历史的话语权却从来不掌握在创造者的手里,相比这苛刻的时代,评论家的嘴像涂了蜜的刀子。
我们的联谊会,从2010年1月25日的北京,到今天的重庆,已经成立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成果,但也暴露了许多不足,虽然说是喜大于宝,但“90后”的前景却真的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90后”这个概念从被提出来那天起,就一直在夹缝里生存,被很多有色眼镜质疑争议,其中不乏一些太过激烈的尖锐,还有一些过于酸涩的犀利。面对现在泛滥的文学市场,先天不足的“90后”该如何生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文学从来都是寂寞的,在不甘寂寞的人抵抗寂寞的写作中寂寞地寂寞着。而我们却并不感到寂寞,寂寞的苦涩背后是更灿烂的喧嚣。
我相信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爱着文学的,我们因文学走到一起,相知相惜,守护着彼此静默的坚持。这其中有着外人雅法理解的感动。正是这种雅形的力量牵引着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方向迈进。前方是什么,我不知道,也许依旧不乐观,我们却义雅反顾。
很惭愧,自己写了这么长时间,至今也没能搞清楚文学究竟是什么。说是语言的艺术,太宽泛;说仅仅是写字,又太狭隘。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寂寞者,似乎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这精神有两个灵魂:一个是悲悯的情怀,一个是不妥协的人格。
悲悯给予了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未感触这世界里所有最微细的痛楚与欢喜,化作情感超越和突破所有闭塞的阻隔。而不妥协的人格给予了我们顽强的坚韧,来抗拒这世界所有的不安,用更雅畏的撕裂去冲击一切不自由的束缚。因为这些,才有了那么多崇高的先人,用笔墨在各自的时代写下不朽的篇章。
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他们的血液,带着悲悯的不妥协。
在这里,我不想谈及商业,也不想谈及其它不适合在这样场合提出的更多问题,“90后”文学不同于其它任何文学群体,却又一直和它们一脉相承,那就是纯粹的文学精神。文学本不该有那么多牵强的附加,它不为任何,也不属于任何。文学是独立的,同样,文人也是。
不管外面那些太萧索的干涸,是汹涌的风暴,还是闭塞的压抑,我们都不应该放弃。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喧闹给了整个社会浮躁的空虚,扭曲了真正存在的意义。为人生也好,为艺术也罢,文人应该承担起一个时代应尽的义务,去思考,去引导我们应该前进的方向。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沦落为写字的小丑。
不能浮躁,开始就没有尽头,直到我们死去。我们都不是作家,也永远都不当作家,我们是卑微的不屈的文人。
这是一场战斗,磨亮我们的笔尖,为真实的理想去奋战,“90后”文学需要所有人努力去共同推动,我们义不容辞。“90后”依然在路上,我们不唱凯歌,只唱战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重读“伤痕”与“生活流”艺术现象下一篇:浅谈如何把握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