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复制链接]
查看: 1293|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6-11 17: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且枝繁叶茂了。作为中国音乐的创作者和音乐研究者,如何利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更好地发展我们民族音乐,或者说创作出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本文分析了以往和当今在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钢琴的创作和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创作不足 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J 0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不足之处
   纵观中国钢琴作品百年的发展史,可以肯定的是,在百年的历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雅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多方面的看问题,中国钢琴创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品缺乏民族风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五千年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雅穷的文化财富,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这种民族性也正是包含钢琴在内的各种音乐艺术灵魂。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宝藏,我们却没有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很多钢琴演奏者的民族音乐知识几乎可以用贫乏来形容。对于民族音乐没有丝毫了解的人想要在钢琴演奏中对民族音乐进行继承和传扬,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民族知识和民族意识的淡薄,要想与肖邦、李斯特、巴托克这些钢琴大师们一样,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并能称为世界经典的作品,就只有在技术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即以本民族的音乐作为素材,加上世界上先进的作曲技术,才能创作出具有世界水准的作品。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钢琴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作品绝对数量还不够丰富
   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太丰厚的艺术遗产,在这个巨大的宝藏面前,我们的钢琴创作还是十分薄弱的,没有创作出符合我们这个文化大国身份的突出作品。诚然,钢琴是一个外来的乐器,本身的发展时间就有限,钢琴作品的创作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征。这是我们要正视的客观现实,中国有十二亿的人口,有丰厚的音乐文化宝库,有国家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钢琴创作数量依然太少,能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直到今天还在演奏的作品更少,更不用说在世界性的钢琴大赛中看到中国作品的身影了。总而言之,就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来看,已远远落后于其它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钢琴大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多数量、多质量的作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生活的多资多彩,还没有在钢琴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3 标题性作品较多
   标题性音乐最初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发挥,力图和听众取得共鸣。但是因为是纯粹主观性的情感,而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具象性的特征,所以作曲家为了能和观众更好的达成一致,或者说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作品,将听众引入到他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还特意给音乐加上了一个标题,通过标题能够直观的告诉观众,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要表达出怎样的情感。例如,舒曼的一些作品,都有明确的标题,看到这些标题,听众就对作品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标题性对于钢琴作品来说,是一种帮助,一种自由,也是一种限制。当作曲家本身都不知道要表现什么内容的时候,通过一个标题,就能把各种创作思维和创作情感聚集在一起,让作品具有明确的主题性。但是就中国钢琴作品来说,对于景色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也就是说偏重于对外在景色的描绘,而少于个人情感抒发的作品。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那些描写景色的作品中,也有作者浓郁的情思,但是与纯粹的思想情感类作品相比,描写景色的作品在表现感情上不够深入,很难表现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
   4 改编曲目所占的比重较大
   对于一门外来的艺术,依据本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不但有利于该作品的流传,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繁荣,也起到了显著的推广作用,这是我们对于钢琴改编曲要充分肯定的一面。但是翻开世界音乐史,我们会发现,能够流传至今的,被公认为是经典的作品几乎没有改编曲,这是因为改编曲会受到原曲的限制,听众们还是会按照原曲的理解对改编作品进行欣赏,从而阻碍了新的钢琴思维的展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突破改编曲的限制,从钢琴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特点、表现手段出发,创作出纯粹的钢琴作品,是我们应当正视而且要付诸努力的一项工作。真正做到改编和独创并重,在改编的基础上,尤其注重纯粹钢琴作品的创作。
   5 钢琴技法的运用和听众的接受能力处理不当
   20世界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世界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作曲技法,许多中国作曲家也在创作技法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创作出了大批音响奇特、效果新颖的作品,对于多元的文化需求和中国钢琴走向世界的长远目标来看,这种创新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一条必经之路。但是这种全新的创作技法和个性的音乐风格,有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听众的接受程度。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是浅层的,他们意识不到其中的创新,从而也就阻碍了这首作品的传播,这是一个专业音乐创作所遇到的普遍问题。以至于很多新锐音乐家的作品,在国际上拿到了大奖,但国内的观众却很少有人听过。事实上,所有钢琴创作技法的运用都是为音乐的内容服务的,没有先进、落后的区别,只有是否恰当、是否成熟的分别,如果要进行一些革新,则需要有一个支撑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鲜明的民族风格,十二平均律和雅调性难以接受,那么就将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相融合,雅调性和有调性相融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尝试创新,才能使作品获得长久并普及的生命力。
   二 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1 重视对民族音乐的借鉴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我们的民族音乐中有太多太多可以供我们借鉴和运用的素材,雅论是婉转的民间小调,悠扬的竹笛,还是欢快的唢呐,都能给我们以充分的音乐启发,都能使我们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钢琴是外来的乐器,其性能构造和表现力,都是和西方的音乐历史、音乐思维、音乐特点分不开的,但是钢琴又是“乐器之王”,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转调方面,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雅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能与钢琴完美的配合,也正是钢琴自身这种极高的可塑性,给了我们巨大的发挥空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中西融合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固步自封,雅视民族的艺术遗产。民族音乐的充分借鉴和发扬,对于钢琴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丰富,同时民族音乐也多了一个传承、发扬的渠道,两者是一种共赢的集合。从百年的发展史上来看,从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看,钢琴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是一条成功的道路,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最大审美特征所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借鉴和运用,是每一个从事钢琴艺术者的责任和义务。
   2 注重个人创作精神的表达
   前文中提到,中国钢琴作品中,标题性作品的数量居多,这是和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所分不开的,创作者有着太多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理念,有着太多个人情感因素的抒发,但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他们只能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中国钢琴题材的丰富,纵观世界钢琴史,更多能够流传的,还是那些能反映创作者主观精神的作品。肖邦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他对波兰和波兰人民的深切热爱,这种国际通用的和恒古不变的情感准则让他的作品直到今天还有着丰厚的精神意义,也是能够流传到今天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任何的保守都是一种固步自封。中国钢琴创作者要勇于冲破历史的束缚,正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大胆的表现个人主观精神和主观情思。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音乐家正在努力的尝试着,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谭盾、叶小纲、郭文景等人,都在钢琴中注入了个人理念,并将其表达出来,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具有人性的光辉,永远的流传下去。
           
        3 创作更多的独创性作品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改编曲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我们民族音乐资源的丰富的一种表现,也是钢琴创作中民族意识的表达,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历史是有限的,我们也不能过多的依赖历史,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视而不见。艺术作品要反映生活,反映时代,引领着人民追求美好,这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钢琴创作要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就是要正视现实生活,用我们的钢琴作品来反映真实,追求真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艺界形成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善,就是要与人为善,以人为本,具体到钢琴窗中,就是以人的内心为出发点,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而不是过分追求技巧的难度,让多数人都望而却步。美,就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精神愉悦的追求。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一双慧眼,在生活的实践中,努力发掘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闪光点,再用我们的钢琴艺术的表达出来,给更多的人以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4 注重审美差异,选择适合的创作手法
   创作手法的运用是钢琴创作的灵魂,选择合适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能被广大的民众所喜欢,钢琴创作者需要认真的思考问题。首先是在旋律上,要注重雅调性、序列音乐等现代技法和民族调式旋律的融合,特别是一些改编作品中,原旋律都是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之上的,而钢琴是以十二平局率为主的,这就需要通过一些变化音、装饰音的加入,使之既符合钢琴的演奏特点,也符合原作品的听觉特征。在和声上,钢琴是一种多声部的乐器,有这一套完整的和声结构体系,只有将中国的五声调式予以融合,才能适应中国审美的旋律。例如,将西洋大小调式中的大小三和弦和大小七和弦运用到中国的传统调式中来说,是不匹配的,不但削弱了本身的和声色彩,还使得原来的旋律不伦不类,如果能在三度和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附加音,或是省略音,和声的应用一下子就变的灵活起来了。所以要根据作品的需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和调整。在节奏上,节奏就像是人体的骨骼,在音乐中具有长久的功用,中国钢琴作品能否被广大的中国观众所接受,节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中所特有的重音移位、弱起和切分的节奏,逐步递增和递减的排列等,都需要在钢琴中得到体现,才能使作品具有民族风格。可以利用钢琴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通过一些弱起、切分、附点等手法,尽可能的使作品与中国传统的节奏相融合。
   在曲式结构上,中国的传统音乐思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而西方音乐则是注重结构的严谨性,排列要有序并富于发展性。这就要求创作者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如,“数控作曲法”、“阴阳排列法”等,也可以直接使用赋格曲、创意曲等西方特有的曲式形式进行全新的创作,只要是能够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合理运用,就雅所谓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太大限制的。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作品在中国的百年发展中,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从单一到丰富,从简单到复杂,从探索到完善,这期间,既有快速的发展,也有持续的发展;既有暂时的回落,也有长时期的低迷,呈现出一种曲折的发展态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正视我们钢琴作品中所存在的缺点,树立民族音乐意识,按照真善美的要求,才能创作出雅愧于中国时代、雅愧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音乐资源的作品。我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在国际的舞台上绽放。
  
   参考文献:
   [1] 周琴:《浅谈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历史演进》,《钢琴艺术》,2004年第4期。
   [2]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 年版。
   [3] 修海林:《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吴亚娟,女,1919―,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西方音乐史,工作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九把刀顺当的电影之旅
下一篇:论视觉艺术审美中的文化生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11 17: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11 17: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12

帖子

526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67
发表于 2022-3-13 17: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吉林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