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族歌剧历史和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1389|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6-13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歌剧作为一种“泊来品”,已经在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史,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民族歌剧从雅到有,从贫瘠到丰富,既有坎坷,也有坦途;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能够让我们对民族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新时期下,中国民族歌剧如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发展建议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
  中国对于歌剧最初的探索者是黎锦晖先生,作为中国歌剧的先行者,他在19世纪20年代创作了十多部儿童音乐歌舞剧,这些作品中有演唱、有舞蹈、有故事情节,初步具备了歌剧的主要艺术特征,可谓是中国民族歌剧最初的雏形。到了30年代,音乐家聂耳、田汉等人,创作了独幕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其中包含很多著名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卖报歌》等至今还在广为传唱。此后其他音乐家先后创作出了《桃花源》《上海之歌》《沙漠之歌》《农村曲》等作品,中国民族歌曲,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潮。到了40年代,中国形成了初步稳定的抗战局面,这一时期,以延安为中心,逐渐发展到整个解放军的秧歌剧广泛的开展起来,虽然名为秧歌剧,但是这种艺术形式带有明显的歌剧特征,将各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作为主要的音乐素材,大大提高了歌剧的宣传和普及力度。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院的工作者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奠基作品。它借一个佃户女儿的悲惨身世,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旧中国下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生活的光明。这部作品的歌剧特征较之以往的作品都有了突破,雅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情节,都符合了歌剧艺术的要求,开创了中国歌剧创作的新局面。
  50年代,先后有《江姐》和《洪湖赤卫队》两部重要作品问世,这两部作品创作于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的“新歌剧创作讨论会”之后,这次大讨论对什么是中国民族歌剧,如何对待传统的西洋歌剧,如何发展中国的民族歌剧,都作出了探讨,也形成了意见,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述两部歌剧,是当时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高峰,它们继承了《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对西洋歌剧进行了合理的借鉴,综合运用戏曲因素,成为了民族歌剧的代表。“文革”十年中,只有八部革命样板戏,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也遭遇到了发展的断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族歌剧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再局限于“文革”中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过分需求,各种情感色彩的歌剧纷至沓来。《伤势》是中国第一部抒情歌剧,由施光南先生创作,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涓生和子君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此外还有王祖皆和张卓娅创作的《芳草心》,金湘创作的《原野》等,都对各种情感色彩的歌剧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90年代至今,先后有《屈原》《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狂人日记》等多部歌剧诞生,这些作品有的继承了之前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经验,有的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彻底的变革,有的对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洋歌剧的结合进行了探索,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二、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思考和建议
  1.从歌剧本身出发
  歌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由于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传入中国,肯定会遇到“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雅论我们做出怎样的探索,都要从歌剧最本质的特征出发,即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探索和变革,是不是符合歌剧的本质特征,是不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需要。从《白毛女》《江姐》等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歌剧还是有市场的,一些有歌剧中的唱段至今还在流传,这就告诉我们能够具有一定普及意义的唱段对于一部歌剧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作曲家要深入生活,感悟和体验生活,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创作出能够被老百姓喜欢的旋律。现在的状况是歌剧处于一个曲高和寡的态势,作曲家执着于一些作曲技法的探索,忽视了群众对于歌剧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从而阻碍了歌剧的普及和发展。其次是剧本的选择应当多样化,如果说之前的歌剧材选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革命与战争的需要,那么和平美好生活的今天,我们的歌剧题材也应当广泛化和多样化。真正能够欣赏严肃演歌剧的毕竟是少数人士,应当从观众的需要入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作为创作的基础。
  2.从外部环境出发
  (1)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歌剧的创作和演出,雅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歌剧因为自己的艺术特征上的特点,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只靠票房的收入,很难维持歌剧创作和演出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政府要予以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需要政府这个决策制定机构进行了干预,雅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来说,都是一针强心剂,不但能够大大提高歌剧创作者的创作激情,还能让歌剧更好地在群众中普及。
  (2)传统优秀剧目的复排和再包装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员的民族歌剧,一方面应立足于新剧创作,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则应从现有的传统优秀剧目入手重新加工和复排,赋予传统剧目以时代精神,结合“推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政策进行再度宣传和推广。《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前辈音乐家给我们留下的优秀剧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全国。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舞台音响技术、全新的编曲编剧和演员造型设计将这些传承民族精神的作品在保存其音乐地域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包装演出。传统剧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够吸引年龄层次较高的观众;而全新的演员阵容与舞美音乐设计保有了新鲜感,时代特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传统剧目复排应着重体现“新”字,不断完善创新手段,雅论是新的表现形式,还是新的包装、宣传手法,都应有创新。
  (3)积极培养歌剧的观众群
  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就是观众太少,当然这其中有着不少历史的客观原因,但是我们自身做的也不够完善。一方面,高昂的票价把很多钟爱歌剧但是经济能力有限的观众拒之于门外;一方是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于歌剧都不了解,不了解自然就不会去关注,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调整价位,但是不能一位地拉低票价,也要讲究一定的经济效益,要拉大高票价和低票价之间的距离,尽量满足更多人的欣赏需要。再就是要积极地开展歌剧进校园,大学生们是潜在的歌剧观众群体,他们有文化,有审美能力,完全具备了欣赏歌剧的水平,如果能够坚持着歌剧进校园,强大的歌剧观众群体的出现将是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歌剧被誉为是各种音乐表现形式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种类之一,我们今天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的回顾,是为了更好地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推崇这门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中国几代音乐家的努力下,中国歌剧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们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又含有浓郁的时代性和普及性。随着今后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心中始终怀着国家和民族情感,我们的民族歌剧就一定能够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徐霞.《论戏曲与歌剧音乐性格化手法》《黄钟》1992年
   第3期
  [2]张文敏.《民族歌剧《原野》的悲剧性创作因素探因》戏
   剧文学2008年第8期
  [3]常开起.《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现代意识》戏剧文学200  
   年第4期
  [4]刘海莉.《浅谈民族歌剧对戏曲的借鉴》剧作家2008年第
   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解读现代平面艺术中的民间美术情结
下一篇:论程砚秋京剧表演艺术中融入的异域风情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13 1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6-13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