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优点是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可机插、人工手插,工效高,质量好。可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省种、省水,经济效益高。适合于不同生产体制采用。
1、秧田地的选择
秧田地的选择由于是旱育苗,苗床始终不保持水层。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含盐碱低、渗水适中、排灌方便的秧田地。
2、播前准备
(1)苗床选择与准备。选择浇灌方便、向阳的旱地(一般在自家同内),按照相同大小规格打好床,床底压实,然后铺上配制好的床土。为了提高地温,提前5~1d将棚膜扣上。
(2)床士配制
床士配制①调酸:水稻幼苗适宜在微酸性的土壤生长,种子吸水发芽快,生理机能旺盛,可抑制立枯病菌的发展,增强幼苗抗性。当土壤pH值超过1时,水稻发芽、出苗生长显著变弱。当土壤pH值低于4时水稻发芽也受抑制。土壤pH值以5- 最适宜水稻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调酸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酸化煤调酸剂粉碎后风化煤作载体,加入硫酸,调制成含腐植酸1.5%,pH值3的调酸剂。把床土调制到pH值 ,效果良好。b.酸化草炭调酸剂粉碎草炭为载体,即干草炭50千克,加15%的稀硫酸15千克,制成pH值3的调酸剂。c.糠醛渣调酸剂糠醛渣是生产醛糠的副产品,糠醛渣的酸化强度pH值2-3,可直接用来为床土调酸,对水稻生长雅不良影响。d.硫酸调酸剂将浓硫酸稀释8-10倍,按调整到要求PH值所需剂量,直接加Ai中,搅拌均匀备用。②调整床土养分盘育秧,床土厚只有2.5厘米,土层较薄,培育3.5叶小苗,播量又大,秧苗密集,每平方厘米有苗2.5株。为使秧苗健壮生长,除要求床土肥沃,还要加入适量速效养分。一般加腐熟马粪10%,过磷酸钙2%,硫铵0.2%。
3、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晒3-5d,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而后催芽。首先用杀菌剂消毒4d,再用水温为15℃的酸水(pH值3.5-4.0)浸3~4d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催芽。酸水浸种技术:据资料记载,用pH值3.5~4.0的酸水浸种可明显提高水稻种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缩短发芽天数和破胸时数,秧苗茎基粗壮,根系发达,大大降低了水稻苗期立枯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在一定范围提高了水稻水量,增产幅度为 %~9%。旱育秧的种子只要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种,忌催芽过长,谨防播种“铁籽”。
4、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注意保持温度,保证快出芽、出齐苗。出苗至一心一叶期,仍以保温保湿为主,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内,促根系下扎,控上促下,使根长与苗高比达2:l。一叶一心期,中、晚稻秧苗喷施200mg/kg多效唑液。早稻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降温控湿,注意通风炼茁,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叶片不蔫不浇水,注意防寒,防止诱发青枯死苗。2.5叶时追施断奶肥,用尿素500kg/hm2水稻旱育秧技术、过磷酸钙400kg/hm2对水15t/hm2喷施,喷后淋清水洗苗。三叶期后加强通风炼苗,逐步除去覆盖物,并严格控水,促根下扎。移栽前1d,可追施送嫁肥;栽前1d浇1次透水。中、晚稻育秧期间虽不需保温,但仍需搭棚覆盖,保湿(亦可秸秆覆盖)促出苗、全苗,出苗后罩棚防雨。雨后要及时排除田沟积水,避免苗床水分过多,造成徒长。苗期要始终坚持旱育,不可水早交替,以保持旱秧移栽大田后的“暴发力”。
5、播种
可用动力机播,亦可用框架人工手播。不论什么播种方法,要求下种均匀,每盘或框架下种量要准确。用框架播种,播前做好框架。用薄铁板(厚2-3毫米,宽2.5厘米)焊接成,每个框架有两排长58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雅底空格,空格大小与插秧机秧箱相符。如20厘米正好是插秧机秧箱宽,58厘米正好是秧箱的高,一般做成8-12空格的.框架。
(1)育秧地面平整:将准备好做育苗的地块整平,要求高低误差不超1厘米,表土细粉雅明暗坷垃。
(2)苗床铺膜:在平整好的育苗地面上,按框架大小先铺一层有孔的薄膜,膜的宽度为框架宽的1.2-1.5倍。在铺好膜的地面上摆好框架。
(3)填入床士:框架放整齐不留空隙,填人配制好的床士,厚2厘米,刮平。播种之后,再填人0.5厘米厚的床士,正好与框架平。
(4)播种:用机播或人工手播种,一般播散两遍,每框架的下种量计算好,严格掌握播量,并使种子均匀分布在每个空格内,播完后轻轻镇压,喷敌克松1000倍液(每平方米用药 克,兑水 千克),盖床土0.5厘米。起去框架,盖好薄膜,盖膜采用平铺或小拱棚均可。
、病害防治
立枯病易造成死苗,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不仅防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作者单位:15 335黑龙江省建三江分局浓江农场九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疆伊犁河谷‘树上干’杏调查初报下一篇:国恩宝绿缘有机水溶叶面肥在茶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