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能否根除体制上的弊病,并从容应对外来挑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坚持贯彻中央政府确立的“积极参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基本方针,集思广益,科学地制订实施各项具体政策,积极稳妥地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制约因素,金融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科学决策积极应对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 中小企业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2.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3.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银行一般只会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
4.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5.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雅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 %,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制约因素
关于大中小企业的界定一般可以从从业人员、资本金、总资产、销售额等级个指标来加以衡量。我国目前的标准主要考察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两项指标。大型企业标准是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达到5亿元以上,其中,特大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及以上;其余的均为小型企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的99.19%。
大量的文献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1)发展中小企业能为该区域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的15%和新增加就业人口的8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尤其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中西部落后地区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其过剩的劳动力将主要依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来吸收。(2)发展中小企业能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创新效率。美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总量的贡献为10%左右,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率为大企业的两倍左右。目前,在我国转让的技术专利中,有一半以上被中小企业购买和使用。(3)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重组和发展提供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改革经验。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大而全”的生产结构,使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4)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直接增加各区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并不近人如意。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发育不良、素质低下的内部原因,也有政府产业准入政策和投资环境不健全的外部原因,但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的资金匮乏雅疑是制约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1991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 30家企业中,只有54家获得了银行的贷款,占总体的8. %。有8 .1%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投资比重的80%以上。调查还发现,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问题的企业占据多数。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中长期投资主要依靠非正规、小范围的借债集资或股权融资。此类融资渠道不仅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而且还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从资金来源上看,企业既可以靠自身的积累来筹集资金,又可以向企业外部寻求资金。一般而言,现代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使用者和资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由于交易是直接的,资金的提供者必须能对资金的使用和收益有所了解,这就必须要求资金的使用者通过经常性的信息披露以及公正的审计、会计等独立第三方监督的方式提高经营者的透明度。因此,信息透明度越差,资金供给者要求资金的风险补偿的要求就越高,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就越高。这样,在直接融资中,信息透明度较差的中小企业必须支付远高于大企业的资金成本。直接融资的高成本必然会将区域经济中多数中小企业驱逐出直接融资市场。
与直接融资不同,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体进行的融资,金融中介体在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甄别并通过订立合同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加以约束,在事后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监督。金融中介体在处理信息上的专业化和规模优势,对资金使用者信息的要求降低了,所以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选择。即便如此,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着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的原因,金融中介体也会对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加以区别。在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特别困难。尤其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没有或者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稳定等问题十分突出, 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很低,银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尽管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企业数量多而单项贷款额小,规模小而交易成本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缺乏规模经济,再加上“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果”。
三、金融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
1.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民间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帮助
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国会授权拨款,可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给小企业以资金帮助。自1953年成立以来, 小企业管理局共为2000万个小企业提供了间接和直接融资,贷款余额近450亿美元。仅2000一年,小企业管理局就为123亿美元贷款提供担保,8000家贷款机构参加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计划。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和政府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银行”和参股公司是执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专门机构。KFW每年用于促进国内经济的款项就达400亿马克,其中一半用于中小企业,主要是以优惠的利率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同时,德国政府本身还可以直接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日本于1949年成立了设有为个体经营者提供开业资金而建立的国民金融公库;1953年成立为解决筹集长期资本困难的中企业小金融公库和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库等。
2.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Berger and Udell(199 )的研究发现,通过银行筹集资金依旧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它直接促进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帮助就是担保贷款,凡申请担保并获准的小企业在逾期不能归还商业银行贷款时,它保证支付不低于90%的未偿还部分,但担保总额不能超过15万美元,且担保部分不超过贷款的90%。近年来,小企业管理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债券担保计划”、“担保开发公司计划”、“微型贷款援助计划”等多种援助计划,使按照正常渠道雅法获得贷款的小企业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孙英隽,2000) 。
四、科学决策积极应对金融风险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利弊,中国政府确立了“积极参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雅疑,这一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非常稳健。
国际经验表明,中国能够抵御投机性金融攻击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增长势头不减。这不仅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值得吸取的经验,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首先,我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可增长是在资本浪潮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和泰国、印尼、韩国等不同的是,我国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需市场潜力,使得我国能够吸纳规模较大的国际金融资本,并取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我国宏观经济是基本稳定的,那么除了少部分短期投机资本之外,其余的国际金融资本将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在适度稳定增长的轨迹之上,那么就能够保证我们不是依附于和受制于金融全球化,而是在得益的同时推进着金融全球化。
其次,以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迎接金融全球化的现实意义,是已经经过亚洲金融危机所考验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能力都未见得比遭受危机的国家更健全,但是从1994年以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宏观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的势头在199 年就得到了初步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显著下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短期外债保持在全部外债的15%以内,国家财政收入止住滑坡开始回升,金融风险自律意识开始加强,资本市场积累的泡沫基本消除,呆坏账发生率出现降低迹象。所有这些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依旧能够活跃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坚强基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参与金融全球化这一进程的最有力保障,正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及其深层次问题,坚定地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解决金融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隐患,是一种富有远见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茜虹.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2] 张娟. 论中小企业融资[D]武汉大学, 2005.
[3] 文朝晖. 中小企业创业期融资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 2005.
[4] 唐志祥.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5] 萧芍芳,王莲. 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 ] 黄立佳. 我国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方式效率研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 2008.
[1] 陈晓红,张琦. 县域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特征及信贷风险控制――基于湖南省长沙县调研数据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 2008.
[8] 李惠敏.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 2008.
[9] 郭田勇.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构建分析[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 2004.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衡阳实证研究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