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所谓的职业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本文所提到的职业能力仅限于职业素质方面,对职业素质进行展开论述。以工作任务(项目)为驱动的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取向。文章以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就目前已经开设职业能力训练的浙江几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按学生的职业需求设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问题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设置、选择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建构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需求;训练项目;设置
作者简介:朱海莲(19 -),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需求的拓展训练项目重构研究”(浙金院[2011] 1号)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朱海莲。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18(2011)33-0085-03
一、研究目的
职业能力训练起始于二战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大陆,2002年正式引入高等职业院校。国外职业能力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在国内培训领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众多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不同形式开设了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得到教育专家、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在引入和开展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如何根据不同高职学生的需求特征设置训练项目。许多学院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而是不经过筛选照搬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项目。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意义,不同的职业群体也需要不同的训练项目。因此,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对不同职业类型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期达到一个最佳的培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学生200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电工专业学生200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乘务专业学生200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几所职业能力训练较优秀的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00份,回收 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 00份,有效率100%,将“准职业人”(学生)对职业素质需求的趋向性进行分析与研究,所有数据的处理、统计与分析借助于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进行。
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职业能力训练》专业书籍及大量期刊及浙江省几所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训练教学大纲》等关于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有关资料。
3.实地考察法。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训练场地进行实地考察。
4.专家咨询法。对几所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训练指导教师、管理者及几位企业专家进行访谈咨询。
三、结果与分析
(一)现阶段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所需职业能力的趋向性特征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职业能力的趋向性特征,我们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学生200人、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水电专业学生200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乘务专业学生200人分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统计表明:金融专业、水利水电专业、民航乘务专业“准职业人员”在总体上对职业综合能力均有较强的需求,尤其表现在诚信品质、抗疲劳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坚强的意志力、社会交往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见下表1。以五点量表强弱度测量法,参照调查认可度进行评判,80%以上很强(++)、 0-10%强(+)、40-59%一般(0)、20―39%较弱(―)、19%以下弱(--),具有一定的趋向性特征,见下表2。但研究对比发现,“准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特别对诚信品质、交际能力、吃苦耐劳和抗疲劳能力有特别强的需求;而“准水利水电行业从业人员”则对抗挫能力、抗疲劳能力、吃苦耐劳等素质的需求特别强烈,可能水利水电的学生考虑到将来所从事的在野外操作的工作性质有关;“准民航乘务行业从业人员”选择前三位职业素质的分别是交际能力、抗挫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是在校接受职前教育的最后阶段,他们最终将走出校园,步入行业、企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在过去人们的观念里,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类拔萃,只须不断补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即可[ ]。但在信息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青年报2001年11月份做的《人才资源:青年职业前景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查显示:团队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是跨国公司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四项特质。2004―2001年,我院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文献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较多表现在,除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需进一步加强外,主要集中在工作积极(主动)性低下、人际沟通技巧缺乏、团队意识欠缺、爱岗敬业不足、意志品质薄弱、工作倦怠频繁等职业素质方面。众所周知,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和说教式教学方法培养效果不太理想。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根据其岗位(群)的标准和需要,设计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案,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准”岗位(群)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能力对学生长大的重要影响,要采取切实措施予以优化,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是开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教育与提升工程的基本手段之一。
(三)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能力训练存在的问题
1.照搬企业培训项目,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培训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不同种类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意义,当然也就有不同的适宜培训对象。如:个人挑战项目的培训目标是增强个人抗压能力,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建立自信心;团队合作项目的培训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各尽所能、为团队奉献,增进学生对团队力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感受沟通合作、相互信任、融洽人际关系以及遵从团队规范的重要性;而野外生存项目是培养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与同伴的协作、沟通、互帮互助精神,并让其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为目的,还能磨练学生坚忍不拔、遇事冷静思考、勇于探索等意志品质。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高职院校不能照搬企业培训的项目,而是要针对职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的需求,有选择的引进和创新项目。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选用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追求项目数量、片面追求刺激或相对较安全的项目。
2.缺乏创新型训练项目,并且项目累积量不够,影响培训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能力训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校区内建设训练基地,从而在基地里开设训练课程;另一种是学校统一组织到专业能力训练基地进行。两种训练方式流程相似,但目的不同――教学与赚钱,而且在训练量上第二种形式远不如校内基地多,且校内训练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出于安全问题考虑,高职院校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只局限于场地项目。由于综合能力训练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高职院校的训练项目主要集中在场地的中、低空项目,真正投入到野外的户外运动和一些高空场地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的意志,让其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又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愉快,体验相互信任、相互负责的团队精神。调查各所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开展野外生存和场地高空项目。影响了开展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提升职业素质的效果。
四、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合理设置训练项目
项目是职业能力训练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然而,不同的项目其教学目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选择适宜的项目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见表3。
(二)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社会需求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综合职业素质训练课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与健康长大;发挥“两个作用”:即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实行“三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考查方式的转变;突出“四个重点”:即自我教育与人格发展、潜能激发与挫折应对、团队意识与人际沟通、社会适应与职业素质提升;设计“五个环节”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
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加实践,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心应突出职业实用性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也就是说,课程建设不应采用传统的理论来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大纲,而是要根据职业岗位的一般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岗位适应能力等的需求特征,来作为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实践证明,体验式职业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应针对职业人员综合素质需求特征及需要对训练项目进行遴选、归类、整合和设计,不同的职业综合素质应采取相对应的训练案例。这对有效保障训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建设属于自己的训练基地
职业能力训练因其选择场地的特殊性,活动内容的未知性以及特有的心理挑战等,决定了训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如何让参训学生的身体、心理上获得安全保障,是能力训练课程更好地发展进入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教学人员的高度重视。
(四)能力训练教师应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合素质训练的成效关键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项目导航、现场过程的观察及活动后的反思迁移引导,建议以高职称和教学能力优良的教师组织教学力量,为职业素质训练课教学创新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保障作用。开展课程教学的教师尽快需要进行课程的进修与培训,努力提高引导和反思的组织能力,要引导学生将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建议能力训练教师加强学习,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应按职业需要科学设置,教学效果有待于巩固、提高。
(五)在综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教学中引进、创新、增设户外活动课
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效果经实践检验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学的效果并不是某几个项目或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没有项目的累计,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力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建议该课程可安排在周末,并重视给学生讲授安全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户外安全注意事项,在整个能力训练课程中,既要有理论课,又要有实践课,还要有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野外活动课。
参考文献:
[1]何立志.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1(Z2).
[2]刘莺.护理专业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0).
[3]沈梨芳,李健美,谷娟娟.设计性实验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01).
[4]乔昌秀,等.护理专升本《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9(1 ).
[5]许云峰,杨涛,田桂芝.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
[ ]周俊.智能农业机械综合实验的研发与实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2).
责任编辑 吴学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课堂需要温度 人心需要温暖下一篇:基于TAFE理念的高职实训课程评估体系的创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