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据现有校园文化研究述评,借用企业文化的研究范式及现有研究成果,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等,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概念的“陀螺”模型,该模型充分体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动态性、协调性、系统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同时还能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陀螺模型
作者简介:楚金华(1918-),男,湖南汨罗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高职教育;刘兴民(19 4-),男,辽宁黑山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课题项目: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项目“高职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立项号:JG10DB349,主持人:楚金华);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立项号:GHZDA11010,课题主持人:楚金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04-06
一、现有研究述评
企业文化起源于美国,发端于20世纪10年代比较管理学的研究。20世纪1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受到西欧、尤其是日本的严重挑战。日本在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引起了许多美国学者的研究兴趣。因此,20世纪10年代后期,形成了美日管理比较研究的热潮,许多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日本企业高生产率源于其独特的体制和文化。由此,管理学家一致认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人。企业文化凸显的重要作用源于其对组织的凝聚力、价值取向和竞争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文化也逐步被用来指导我国大学建设并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研究。1992年高占祥在《论校园文化》中系统讲述了校园文化内涵、特征、功能、规律、现状、发展趋势等及其相关研究资料,这是我国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部著作,之后就涌现了大量在该领域的著作,如王邦虎的《校园文化论》,张德、吴剑平的《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以及赵忠建的《学校文化》等。
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校园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2011年9月共收录12404篇题目包含“校园文化”的相关文献,但这些文献大多都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关,为了提高文献统计准确度,决定以题目中同时包含“校园文化+高职”为条件,对12404篇文件进行第二次检索,共得885篇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文章。通过文献搜索可以发现专门以高职校园文化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比较零散,未形成体系,而且多数是近几年发表的成果。根据CNKI统计,以“高职校园文化”为题目的论文截止2011年9月共有250篇。最早的是周频等于2003年发表的《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弱势与对策》,在文中作者提出“高职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弱势,我们应正确处理文化的生成与移植、传承与扬弃、互动与对接、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最新的一篇是王秋鹏于2011年发表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以下是对所搜索到的885篇文章典型观点的整理情况: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高职校园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研究主题分布广,研究视角多样化,但是重点还是在内涵、功能与建设策略及思路等方面研究。特别是研究策略类的文献已超过200余篇,但是这些定性或者是概念类的研究未能给高职校园文化下一个明确定义。
第二,关于高职校园文化研究以借鉴为主,缺乏创新性研究,特别是缺乏理论层面的创新。尽管出现了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800多篇文献,但是大家研究主题相似或相同的居多,很多都是对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延续,甚至是对概念的置换,并没真正关注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未能深入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特征、内涵及作用机理,而且研究的角度局限于传统的思维视角,依旧是从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面进行的,没有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等层面进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因此,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的重点、策略与手段等问题,目前人们还比较模糊,这也给人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和知识创新的领域,特别是缺乏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概念模型。
第三,高职校园文化从理论上讲应该源于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工学结合”,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将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应该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虽然国内已经有学者从“融入企业文化构筑新型高职校园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但是大部分学者并未把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以及这两种文化的对接过程明朗化。
第四,现有研究者都是从静态层面对高职校园文化进行研究,而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且与企业实行互动。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与行业或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并且不断更新的一种动态文化。
第五,罗立军2010年在《高职院校双螺旋校园文化创建模式》一文中,从双螺旋角度来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个观点体现出了高职校园文化的交互性、动态性以及系统性。但是同样没系统给出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模型。
鉴于以上研究动态及现有研究不足,本文特从概念模型视角对高职校园文化进行研究,并提出该模型。
二、高职校园文化概念模型
(一)企业文化定义
要系统研究高职校园文化必须首先研究校园文化起源的企业文化。管理学界一直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遗产,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经营观念或价值体系。企业文化的内容包括价值标准、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以及组织形象等。其中,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我们从管理角度可以把企业文化的特征归结为:
1.历史的、顽固的、难以改变的;
2.理所当然的,很少意识到的;
3.意义来源于组织成员;
4.包括一系列共有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始孕育并逐渐形成。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同时企业文化是一只雅形的手,它自发的对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等加以改造。国内学术界比较赞同以下这种企业文化的概念模型(图1):
(二)基于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概念模型
1.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几种典型观点。根据以上对企业文化概念模型的研究,高职校园文化概念模型应该也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协调性及整体性等特点。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亚文化形态,它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高等学校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的界定:
一是关于校园文化“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因此将校园文化归属于社区文化大类。
二是关于校园文化“氛围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在高等学校这个特定环境、气候及氛围中形成的群体文化。
三是关于校园文化“综合说”,这种观点也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遗产,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与形成的,被全校成员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四是关于校园文化“补充说”,这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的补充、延伸和完善,甚至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第二课堂”。
以上关于校园文化的界定和概念虽然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基本属性、功能和特点,对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有着一定得启迪和借鉴作用。但笔者认为这些界定和阐释明显存在几点不足:
(1)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精神层次属性,这样容易把校园文化简单看成是单纯“高层次”形态的纯精神文化或“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这和校园文化起源的企业文化层次性不相符合。另外,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功能,轻视校园文化物质层、制度层和行为层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校园文化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2)过分强调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校园文化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群体如教师、管理人员甚至是合作企业等其他利益相关体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3)单纯把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及其他社会亚文化,这样就削弱了校园文化本身的教育功能,而过分强调了其他文化对校园群体的作用。
根据负熵理论,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吸收外界信息的动态系统,时刻都在和外界进行MEI(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如果不从文化本身的动态发展和积淀过程来研究校园文化,而仅仅将图书资源、教学设施、校园环境、规章制度、教学科研成果以及校风、校训等物质和制度理解为高校校园文化,那么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非常僵硬和表面的。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稳定性、开放性、协调性和动态性等诸多特征。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模型。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作为高等学校一个类型的高职院校,它所拥有的群体共同文化意识和物质载体与其他类型的高等学校有明显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源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例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取向、“双证书”的培养制度、校内外结合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及“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等等。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一起,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学院发展价值取向和留下的学院发展轨迹,简称为高职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涵盖高职院校的全体成员及办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利益相关体,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产品的集合体。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和行业企业为支撑,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特质,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使得高职院校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积淀和培育路径。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及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性,笔者提出一种“陀螺型”的高职动态校园文化模型,具体见图2。
“陀螺型”高职校园文化模型,具体包括学校发展愿景与使命、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实训文化、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及行业内主流企业的企业文化。
3.陀螺校园文化概念模型的特点。和其他学者提出的高职校园文化概念比较,“陀螺”型高职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陀螺具有动态的适应能力。旋转着的陀螺适应能力非常强,可以任意摆放。如果高职校园文化能够像陀螺一样,那么高职校园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就会增强,同时也能增加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并且在这种专业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陀螺的快速旋转决定了其整体稳定性。陀螺旋转越快,则整体越稳定。文化犹如空气中的温度与湿度,雅时雅刻不影响生活在这个氛围中的个人和组织。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得师生如鱼得水,会使得校园的各个细胞充满活力,加速学校弹性扩张速度,这种活力和速度相当于陀螺旋转的速度。
(3)陀螺整体稳定性与其质量成正比。因此为增加陀螺的稳定性,可以加重校园文化的制度、行为、器物及外围的幔层建设,夯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文化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性。
(4)陀螺的轴心与惯性盘要匹配。轴心太大、惯性盘太小或轴心太小、惯性盘太大,都会导致陀螺效应失灵。因此作为轴心的高职院校发展愿景与使命必须与作为幔层的职业本位文化、实训文化、质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保持一致。
(5)陀螺的旋转需要动力。推动陀螺运转需要扭矩,推动企业运转的是学校的发展愿景与使命。
4.陀螺型高职校园文化概念模型的意义。和其他高职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相比,陀螺型高职校园文化的提出与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能凸显出价值和意义:
(1)克服了现有关于校园文化定义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静态性缺陷,引导人们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待和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同时更形象、直观,从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定位角度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概念模型。
(2)突出了高职院校发展愿景和使命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它支撑着院校的存在和发展。高职院校出问题,是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院校的发展方向、过程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都是由校园文化决定的。
(3)动态地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可以增加高职院校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能增强校企合作模式的生命力和持续性。
(4)学校的发展愿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动力,特别强调校长等一把手领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5)文化的各组成部分要匹配和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学院才能顺利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各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冲突。
( )更加强调动态建设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获取可持续竞争力的唯一与有效途径。
(1)将行业内主流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中来,不仅体现出高职教学的特点特色,还能体现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同时还能推进与企业的合作。
陀螺模型虽然是一个动态模型,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这一模型没有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动态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途径和方向;另一方面,没有表现出各层内容的互动关系;最后就是仅从概念上提出了更贴近实际的模型,而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
三、结论
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和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市场导向等特点,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相比普通高校更具有企业文化特点,作为一种管理遗产的校园文化,是自学校建立以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它不是一种口号,更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建设成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折射出的正好是学校领导者及全体员工的管理轨迹。所以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下原则:
1.深谙校园文化的本质――一种管理遗产,切忌把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做成口号的形式。
2.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实践者,要理解高职校园文化的各个层次内涵及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建设和培育出一种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及物质层协调统一的校园文化。
3.注意有效地将职业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及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国学者在进行校园文化的相关研究时,应该更进一步拓展思路,除了将研究焦点聚集于企业文化本身外,还可以将企业文化与校企合作结合起来研究,提出解决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与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高职校园文化与院校发展及办学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逐步由规范研究转入实证研究从而可以避免现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魏杰.企业文化塑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4]黄小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浅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5]殷锡武.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 ).
[ ]杨么英.浅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5(3).
[1]于雷,等.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徐元俊.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J].机械职业教育,2005(5).
[9]楚金华.高职学生动态职业能力体系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1(5).
责任编辑 殷新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研究下一篇: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