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个性

[复制链接]
查看: 1304|回复: 3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6-17 13: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本文从“自树旗帜”、诗画交融的创作风格,超旷脱俗的意趣灵性和难得糊涂的济民诗画魂三方面,剖析了郑板桥画诗的艺术个性,并穿插进行了简要鉴评。
【关键词】:郑板桥 题画诗 艺术个性
  中图分类号:I20 .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的郑板桥,首先是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和书法家。整合而论,他则是一位身通诗书画才艺、并融一而用的多能艺术大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其题诗入画、融诗书画于一体的题画诗。郑板桥的题画诗不仅数量大,达到了内容与三种相关艺术形式较完美的结合,更因其作品在诗书画交相辉映中所迸发的特有艺术个性,一直备受世人喜爱。
   概要分析,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个性,较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诗画交融、自树旗帜的创作风格
   诗画交融的特有创作风格,并非郑板桥突发奇想之为,而是他长期生活历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晶。
   郑板桥生于书香世家,品高学博的外祖父和父母,为其提供了早期良好的启蒙教育。他自幼聪慧好学,趣味广泛,在《板桥自叙》一文中,自叙其少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少年郑板桥,既对经学反感,又常感所学难尽自己的性情才力,在其外祖父的影响之下,对诗词曲文多有涉猎,后又开始学书习画,并广结诗朋画友,共同唱和,切磋书道画艺,使自己的诗画才艺长进很快,二十几岁时,便以才华横溢而远近闻名。同时,他又不肯闭门读死书,经常流连于古松、翠竹、峭壁、怪石、兰梅之间,不断从大自然中陶冶性情、寻求创作的激情和意境。二十六岁时,家道日趋败落,郑板桥在短暂从教私塾之后,即在扬州卖画度日。期间虽曾数次应考但均未及第。四十八岁时,经一位郡王推荐,才到山东先后在范县和潍县做了十二年的县令,由于其廉政爱民、傲视权贵,难为时政所容,六十岁即被罢官,重返扬州再次以卖画为业,直至七十三岁谢世。
   在长期的诗画实践中,郑板桥逐渐发现自己酷爱入画的兰花、翠竹、怪石,除了外具色香形姿,同时还内寓诸多情性和意蕴,单靠画笔描摹,总有难以充分尽情畅意之感。经过一段时日的试弄、思悟,他终于得出了,不能再拘泥于唐宋以来文人画只囿于绘画一艺的陈旧规矩,必须走“自树旗帜”、“自成一家”的创新之路。在一有创新的需要和激情,二具身兼诗书画三艺之能的机缘和合之下,郑板桥渐渐形成了每画必题的习惯:有的是诗画各半、同领风骚;有的是以画为主,辅之以诗文;有的只画一两根竹枝、几片竹叶,而用诗文去尽意挥发画面隐含的人性风格、作者感受或相关联的社会内容。在作品的整体构图和题诗题跋的位置安排上,也极见其洒脱、创新的神貌,如有的题诗题文,占了作品的大部分空间,有的题诗于所画兰竹石的空隙之间。从题跋内容来看,不论是对时政的议论和体国恤民的正义感的抒发,还是对社会生活及诗书画艺的感悟,也都做到了诗画相契、因画生情、借题喻意,使画面寓含的勃勃人性风格和多种情思神蕴都洋溢在画里画外。随之,融诗书画为一炉的创作形式,也被时人称为郑板桥开拓的创作风格。
   随着创作风格的革新,自然也增强了郑板桥诗画作品的感人效果。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竹》)这是一首缘情画竹、托竹写人的题画诗。和其对应的画面,只能描摹出第三句中几竿挺立的竹枝。画面上的竹枝所具有挺拔劲节、生命力顽强的坚韧品相跃然可见;但作者品格与竹相契、情态与竹相通的隐义,却不是每一个欣赏者都能看得到的。而题入这首诗,就能引导欣赏者运用多种感知、联想、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感悟,使画面上的形象内化为欣赏者由竹萌生的刚强人格的意象,进而领略到作者的内心感受,升华为对人生的深沉思悟。这正如清人蒋宝龄对他的评价:“板桥题画之作,与其书画悉称,故觉绝妙,他人不宜学也。”(《墨林今话》)“他人不宜学”是谓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悉称”“绝妙”是称赞其题画诗有景中寓情、情中寓意的佳效。故而,郑板桥自树题画诗的旗帜,用诗书画交融的艺术形式,更丰满、厚重地表现题材的形境、情景和意境,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学、绘画发展史上的一次新跨越。
   二 超旷脱俗的意趣灵性
   郑板桥题画诗的又一艺术个性,是其超旷不群的意趣灵性。这一个性,可散见于他题跋在画作上的诸多诗文。他自称“天之所生,即我之所画”(《题兰竹石二十三则》),“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板桥题画》)。他自己的诗画之作,多“取道性情”、“流露灵府”。从这些题画跋文不难看出,此时的郑板桥,已经冲破了多年来文人画单纯地只把画物当做被动题材的羁绊,对所画之物都已赋予了人性风格,并以所画之物为师为友,力求物我交映,形神相融,使其诗画作品达到画物灵气十足、意趣神采飘逸的境界。
   郑板桥在其不少的题画诗中,依据诗画的物镜、情景和意境,都会对竹的枝叶进行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的纵情描绘:有的像婀娜素装、轻歌送爽的少女,有的像清俊挺立的仁者斗士,有的像仙风道骨的长者,有的则像勃勃竞生的顽童。例如《为雅方上人写竹》:“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箨抽梢万尺长。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青影照禅床。”这首诗,对竹进行了拟人化的动态描写:春天的竹林,身经一夜雷雨,千百个春笋破壳而出,新竹纷纷抽条猛长,像一群顽童那样恣意乱捅,还把自己斑驳摇曳的“青影”投映在禅床上。字里行间跃动着勃勃生机,飘逸出声趣、影趣和超尘脱俗的禅趣。
   郑板桥还有一首《题破盆兰花图》的题画诗:“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雅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读者乍看会觉得奇怪,不解兰花配破盆的原因,其实内中却潜藏着作者与破盆、兰花灵性相契的机缘。具体情况是,当时身为山东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宝国宝民又雅力回天,几经上表辞官不被准奏。有一天他在县衙,发现种在盆中的兰花日渐憔悴,似有“思归之色”,遂打破花盆,把兰花移栽于后花园太湖池边。第二年,喜见兰花长势茂盛,并“发箭数十挺”,香味也比盆花坚厚。他对兰生情不禁题诗:“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并悟出爱花不一定要拥盆占有,更不应戕伤其天性的道理。在情思纷涌之下,他又挥毫画出“破盆兰花”,并写上前文中的《题破盆兰花图》一诗,来表白自己渴望辞官还乡、与民为伴的志向。还有,他在《为上人写荆棘兰花》的题画诗中,题入的“门径有芳还有秽”“不容荆棘不成兰”的诗句,表面上看,文字通俗平易,甚至有些怪异,殊不知“芳”“秽”同处,却道出了人间应多些平等、包容、和谐的高洁淳美意趣。
   因而,在赏析郑板桥作品颇具个性的意趣时,更应赏识其大彻大真的一面。例如,他的《题画》一诗,“两岸青山聚米多,长江窄窄一条梭。千秋征战谁将去,都入渔家破网罗”,似乎只描绘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夹拥的长江堪为一线天堑,江面上还有隐约可见的撒网渔船。倘如仔细琢磨玩味,诗歌的后两句才是本诗的文心所在,从东吴、两晋到宋、齐、梁,争夺这片险要沃土的战争,断续相持了几百年;但是战争的双方,谁都未能夺走或固守这片土地,最终人们看到的依然是渔民在这里撒网捕鱼。通俗易懂地告诉读者: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主人。一首小小的题画诗,竟能微言大义、举重若轻地抒发出如此深沉的历史幽思,这在古代同类作品中是极不多见的。
           
        三 “难得糊涂”的济民诗画魂
   在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个性中,更为感人的是,他在五十年题画竹诗的生涯中,一脉相承地把自己“难得糊涂”地当官、体恤民众的品行,有机地融入了咏竹诗画的神魂,使其艺术个性具有了更高远的社会价值。
   郑板桥在题画竹诗的价值观取向上,坚持人品与作品的统一,诗画落笔应“内有养外有济”,“着民间痛痒”;在创作实践中,力求作品有真景、真情、真境界。因而,在鉴赏其题画诗艺术个性的品格时,不能离开他居官为民中的人品。例如,他有名的《题风竹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他在刚由范县调任潍县县令时,恰逢旱灾,他立即微服私访以查实旱情,并上书奏请朝廷尽快放赈救灾,又不见批文的情况下创作的。令人敬佩的是,他不只把竹声当做民间疾苦声而感叹一下而已,而是做出了真正缓解灾情的义举:他严禁豪商囤货哄抬物价,强令富户为灾民赈济米粥,果敢地下令从县库中拨粮,让灾民立下借条而分发下去。岂知造化弄人,接下来的水灾又使秋粮雅收,百姓没有偿还库粮的能力,上峰对他私自放赈还严加斥责。值此情况,他在感慨“难得糊涂”的同时,在县衙外当众把灾民的借条全部烧掉。尽管得到百姓的真心赞扬,但却被朝廷扣上“私自放赈、有中饱私囊之嫌”的罪名而削职为民。知其人方可品其诗,对照上述的真实政绩,就不难理解郑板桥《题风竹图》的恤民之情了。在不为封建官场所容的情况下,郑板桥再次用“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的题画诗,向潍县百姓告别。潍县民众挥泪相送时,看到的是郑板桥只有三头雇来的小毛驴,驮着被褥、衣服和书籍,走上了返回故里的归途。任何诗画的华丽辞藻,在真景、真情面前,都难免显得苍白。对照郑板桥居官至情为民而忘我的真情、真事,如何评价鉴赏文中两首题画诗的意境品格,就已不言自明了。
   回到扬州后,郑板桥立即创作了《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的画作,并题入“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的诗句,以示余生将重新画竹题跋诗文、卖艺度日。当然,这时的郑板桥已经今非昔比,为官“难得糊涂”、廉政爱民的声誉和诗书画三绝的美名,使得登门求其诗画的人络绎不绝,但他救济民众的夙志和傲视权贵的铮铮风骨仍弥坚不改。有些高官、富豪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惜对他许以重金欲求其作,都被他断然拒绝。并在名为《靳秋田索画》的题画诗中,明言提文:“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也,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由此,他对索画千金毫不动心,却常常作画题诗给普通百姓,并为寺观、茶肆、花店等题写匾额。同时,他还有乐善好施的习惯。外出时,常常带上装满零钱和食物的布袋,遇到乡里穷苦人则分发给他们,直到袋空为止。这样几年下来,他竟然家雅积蓄。当他的次女出嫁时,竟雅钱为其置备嫁妆,只好画了几幅画送给女儿,并在画上题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同样,鉴赏这类题画诗作品,依旧不能脱离作者的人品。七十三岁临终前,郑板桥仍执笔画竹题诗不辍,最后用《题画竹六十九则》来向世人告别:“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画竹卖清风。还愁口说雅凭据,暗里藏私遍鲁东。”该作饱含了这位老人对自己辛酸坎坷一生的雅悔感慨。
   当然,在鉴析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个性时,雅需用其和历史单一领域内的诗仙、画祖、书圣去做比较。因为融诗书画为一而用,已经属于几种相关艺术形式结合的创作领域,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他的艺术个性也不是只用狂放怪奇就能概括得了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画之作是其终生济世雅私、至真至切的人品高格和五十余年的不懈艺术追求铺垫、积累起来的。也正因如此,他的人品连同作品才影响了一代诗画之风。尽管不能妄称郑板桥的诗画之作已完美雅缺,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应该肯定。这位充满艺术个性的大家,必将会受到中外文化界和众多人的日益重视。
  
   参考文献:
   [1] 郑板桥:《郑板桥诗词选》,人民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 吴世常、陈伟:《新编美学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 韩进廉:《禅诗一万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4] 李振纲:《影响中国文化的20大奇才怪杰》,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马宇清,男,1910―,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文艺创作心理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音乐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下一篇:20世纪后期中国钢琴艺术的多元化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7 13: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6-17 1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33

帖子

53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00
发表于 2022-3-14 07: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科大学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