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税收创新的内涵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摒弃以往微观层面的研究方式,从政策效应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IS-LM-BP曲线对税收创新政策效应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我国税收创新进程中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税收创新;经济增长;IS-LM-BP;对策
[作者简介]王先述,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湖南吉首421000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09-04
税收是我国为达到既定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在不考虑任何税收创新的情况下,即税收种类、结构、数量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税收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因为经济繁荣时期在固定税率下由于国民收入水平较高引起税收总量增加。会自动抑制经济过度发展。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引起税收总量较少,有刺激经济扩展的作用,上述观点是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核心。但大量实践表明,单纯追求税收总量的调整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理论并不可行,第一是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对不同地区制定统一的税种、相同的税收结构会产生效果迥异的促进及抑制效应。第二是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税收自动稳定期功能大幅下降,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使自动稳定功能的前提消失。古典经济增长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储蓄率的高低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单位劳动资本配备率将会下降。必然导致有意愿的储蓄一投资转化率下降,各项财政及货币政策的效率将大大折扣。本文将从创新的本质出发,结合我国税收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意图建立一种新的税收创新机制,以提高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并通过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IS-LM-BP曲线,分析我国目前税收创新在中央当局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过程中的运用,以分析其对实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平衡三大目标的作用机理。
一、税收创新的内涵
税收作为一种社会福利调节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税收政策实现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家的建设。手段是确定税收种类、征收的标准(税率),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法定的情况下强迫执行的。目前关于税收创新的具体定义。雅论是在实业界和理论界都没有形成统一定义。笔者将税收创新理解为: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及社会福利增进为最终目的,创造新的税收征纳模式、设计合理的税收层级与机制、细分、重置税收标准,动态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类生产资源边际产出、社会财富及福利分配状况,通过税收创新行为,改变税收系统机制,以实现最终目标。具体来说,税收创新有以下内涵:
(一)税收创新能够实现“盈利一获取正常利润一盈利”滚动效应。
税收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体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社会边际产出不同。即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单个福利与其引起的社会整体福利不匹配,当所有部门活动引起的社会福利与自身福利相同,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但往往现实中。这两者是不匹配的,产生的社会福利大于自身福利,则产生的外部正效应,经营主体会倾向于减少产量,这时必须依照税收补贴机制进行补贴;反之,加以重税以抑制发展。企业等主体为了获取税收优惠,必然进行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组织流程的优化。以获取超额收益,当这种因税收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被大量模仿后,先前企业的优势将被消除,所有主体只能获取正常利润。那么由于获取超额利润动机的存在,创新行为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盈利一获取正常利润一盈利”成为循环的典型经济波动形式。
(二)税收创新能够改变提高储蓄一转换效率及降低边际资本一产出比率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速率。根据古典经济增长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实际经济增长率为国民收入储蓄率与资本一产出比率之比。税收创新从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一是税收创新可以使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等朝阳产业的发展动力更为充足,合理的税收优惠可以使居民收入平均储蓄率提高,减少货币的持有,并能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能够使资本一产出比率下降,因为以奖代补等形式的税收优惠可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使单位产出所需配备的资本下降。
(三)税收创新能够构建新的征管模式。真正实现了税收征纳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宋传江等(2010)通过研究证明,以管户为主导的征管模式造成了税收执法权的过度集中,加大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当前实行的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就目前的征管手段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而言。在权力运用和执行方面确实存在着诸多不透明现象,税收管理员往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执法随意性较大,再加上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税收管理员面临的执法风险逐渐增加。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税收征纳主体操作风险引发的税收外部效应。使得现在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严重不匹配。税收创新的工具模式进步,能够有效实现财政政策传递机制顺畅,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征纳成为此项行为的源头。并且创新模式能够将金融机构、地方社区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创新范围,既能避免因征收权力过度集中引发的外部负效应,也能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税收流失。
二、税收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作为一个宏观的经济系统,一国所采用的所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外汇政策的目的是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充分就业、维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并且各地区、各行业甚至同一地区行业不同企业间差异也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微观层面的税收创新效应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基于此,站在当局决策者的角度。从调控经济的宏观手段出发对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税收创新的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一)税收创新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1、税收创新减少了法定税负的流失,更有利于财政政策的实施。在目前市场有效性前提假设薄弱,税收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存在大量的税收流失,税收创新可以通过监管机制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弱,从而加大了实际征纳税额。在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有明显通货膨胀趋势时。当局扩大税收基准点的目的是降低社会信贷创造能力,税收创新可以使这项政策性措施执行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即使不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在固定税率下国民产出增加也导致了税负的增加。
2、税收创新有助于当局发展特殊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有效发展的瓶颈,那么在政策倾斜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资本资源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一般来说,目前急需加大投入的产业大多为当前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或发展前景的行业,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干预。税收创新通过税种的调整及税率结构的变动。可以克服由于行业差异引起的工资价格弹性不足的缺 点,加速资源向急需产业流动。
3、科技创新有助于因财政政策导致的信用扩张“挤出效应”的降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向经济系统中注入基础货币M,以实现商品市场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上较以前的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总量上升使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影响私人储蓄和投资额的下降。使财政政策扩张效应大打折扣。当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弹性较小时,由于税收创新作用,可以使利率变动引起的基础货币信贷创造力增强。下面通过具体IS-LM曲线进行描述。
图1中,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AM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EE& uot;,EE& uot;=y0y3=△M/k,y0y3等于利率r0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从图(a)和(b)的图形看,当由于税收创新时,均衡国民产出对利率变动更加敏感,IS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多,IS曲线较平坦。则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二)税收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使货币政策的三大基本工具在实施过程中与经济环境摩擦造成的损失降低。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为央行通过根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提取一定的准备金,以保持流动性和清偿能力,并控制信贷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均衡国民产出不仅取决于货币创造能力。更取决于有效需求,即企业和个人等投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能力,不同行业投资主体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差异很大,采取税收差异制度(这种差异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周期、景气程度确定)。可有效改变利率敏感性差异,使货币政策中介工具更能反映实际资本流向,这一解释同样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
2、可有效缓解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现象。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根本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以利率差异为基础的国际风险套利活动引起的被动型国际资本大规模输入。王朝阳等(2008)认为人民币基准利率上调强化了升值的预期,并且在目前固定汇率制度下,央行大规模抛出本币收购外汇,扩大了基础货币供应量。那么如何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在国内的贬值,重中之重是稳定物价,对一些基础性产品一如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的生产进行税收减免,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自给自足的供给率。加大对国外进口产品关税征收的结构性调整,实行差异化模式,以限制国际资产负债表中资本项目的继续盈余,从而消除被动型资本输入,稳定预期。
3、降低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消除货币政策自身的“挤出效应”。
货币市场均衡线-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税收创新通过投资者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下降,即投机性需求货币量减少,从而实现了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减小。
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线右移距离相等(两个图形中的EE& uot;亦即y0y3的长度相等),但图4.24(a)中y0y1小于图4.24(b)y0y2,其原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若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较大,则利率下降较少,若利率系数较小,则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在图4.24(a)中,利率只从r0降到r1下降较少,而在图(b)中,利率则从r0降到r2,下降较多。因为税收创新的作用,使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三、我国税收创新进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 -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到运用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税收创新的概念,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税收创新概念的产生、发展已呼之欲出。笔者借鉴目前比较热点的金融创新理论,将其运用于税收创新领域,那么目前我国税收创新进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是学术界应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税收创新产品的供给、需求以及税收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税收创新需求不足。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由于税收征收权力的集中,目前征税依旧属于强制性措施为主,没有任何风险意识,更缺乏拓宽税收渠道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税收制度安排缺陷,导致了税收征纳的有效需求不足。
(2)税收创新供给不足。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在目前税收中央与地方“统分结合”的大背景下,加之政绩工程动机,各地出台了众多税收优惠政策,那么“趋利避害”的市场规律,导致各式各样的企业避税行为,雅论是合法还是非法。为了维持财政税收的平衡,只能加大对非优惠企业项目的征税。导致避税行为更加严重。
(3)税收机制和亚文化的负面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各项负面因素导致不适应于税收创新的生存与发展。一是不合理的税收机制和不平等的税收征收对象地位引起的机制贫困。二是亚文化的侵染性和企业主体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认识能力贫困。根据以上对我国税收创新压抑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是创新建立地方税收部门服务方式。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政策前提下,应细分税收征纳对象,争取形成“一企一税”、“一业一税”的差别征纳体制,实行贴身服务。需要建立相关的产业分类标准、企业绩效评估标准,结合大的政策和金融经济大环境,合理确定税率,最大限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一产出比率的下降。王玺(2010)认为应有效地发挥税收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要积极营造适宜创新要素流动的税收政策环境,使创新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强有力的创新基础和创新源泉。
二是鼓励创新策划不同税种。并使税率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可借鉴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理论。在风险可控和维持财政税收目标稳定实现的前提下,让税收成为一种成本形式的金融负资产,打破税收征纳固化现象。让税收成为一种企业、个人投资主体之间相互转移成本的工具。提高预期作用。特别是在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利率替代货币供应量成为中介工具已势在必行。那么税收衍生工具的产生必然提高市场利率对税收的敏感程度,导致国民收入产出中摩擦损失减小。
三是对农业弱质产业的税收倾斜。创新税收产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扶持基础产业的发展,应减轻农户、个体工商户、种植养殖户等经营主体因政策贷款从事的项目引起的收益的征税,这是我国农村税收创新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订单农业组织等集体形式的所得税征收,也应本着时代性、发展性的需要,酌情调整。同时对涉农信贷投资主体所得税征收也应下降,在目前农村金融大量外流。农村经济“贫血”的情况下。为农业等弱质产业的资金回流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青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析权益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下一篇:浅谈中小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