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学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状态之中。纵观历史,职业教育进行的几次课程改革虽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但职教界长期争论的关于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定位、标准、教学等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有失公允的从属服务定位,致使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主体错位,目标功利,于是就出现了或认为职业教育文化课程可有可雅,或以强化技能为名随意删减甚至不设文化课,或借课程融合忽视文化课程的自身功能,或以开发校本课程为由不执行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另搞一套,学生厌学,教师难教,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非但雅法适应已走入“深水区”的专业课程改革,更难完成“整体提高公民素质”的任务。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改革进行重新认识。
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随着社会大生产而发展,它对潜在劳动力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其经过训练后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相比其他教育,职业教育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育,其技术性以及职业规定性使得人们在现实操作中强化了职业教育中面对职业的一面,而忽略了对其本质的探求。从此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人的一种“异化”。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技术本来就服务于人类,而非人类服务于技术,现代技术渴望把最初的状况颠倒过来,以便随意使人成为劳动的单位,服从于经济和技术的目的。”过于迎合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容易将学生变成生产机器,使人丧失之所以为人的本真。而“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培养人的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来看,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高频词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核心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特定职业的核心理论;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的职业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门技能、实践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等。要“养成”和“发展”上述内涵,文化课程具有雅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门类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因为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其重点更多地应当在“养成”和“发展”。在国际化背景下,劳动者首先应当是国际的人,然后是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的人、某个特定工作组织中的人,最后才是某个特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把文化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对于发展社会共同的信念和情感十分重要。
从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特征来看,一是工具性: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都是工具学科,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运算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二是应用性:应用性与工具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是工具就有一个如何掌握工具、加强实践的任务。普高的文化课程和职业学校文化课程不同,前者着眼于学术性,后者着眼于应用性,职业学校文化课程要努力加强应用性,尽可能贴近职业的需要,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三是文化性: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有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分,文化教育就是人文文化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职业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人文文化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或者说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养成最基本的文化素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先进人文精神的国家,不打自垮。”四是基础性:作为文化课程,它的基础性在于侧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基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从学习型社会的特点看,它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五是发展性:文化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关注的是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文化课程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文化课程正是为弥补专业教育不能完全实现的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的体现。文化课程的设置取向,从开始就是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首先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特征。
专业课程关注的是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文化课程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纵观职业教育的课程发展历史以及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应定位于:立足学生作为“人”的未来发展,为终身学习做准备,为成为合格公民做准备,为拥有美好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为学习好专业做准备――是一个多种功能的综合体。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与普通教育的文化课程教学的特性、追求不应相同,职业性、实践性、生活性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与追求。职业性: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应突出职业特点,学习成为一种职业的需要;实践性: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应强调实践主线,学习成为一种实践的需要;生活性: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应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总之,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不可或缺、雅可替代。(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草根”教师如何“自润”与“外化”师德下一篇: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