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复制链接]
查看: 544|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6-18 07: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问事关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是影响高职院校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传统意义上“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分析并重新界定,从培养要求转变、培养取向转移、培训体系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建立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做保障。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怎样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就成为目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影响广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非但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
  一、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提法的质疑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标准更高、更全面,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经验,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1]。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按照教育部高教厅〔2004〕1 号文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的要求,优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应达到10%以上[2]。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还远未达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师队伍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高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主要通过到社会上考证拿到两个甚至多个证书,或者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兼职锻炼,通过增加专业实践经历从而成为“双师”,还有一部分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也被划入“双师型”教师的行列。
  培养“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如此严格的素质要求是否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发展的现状?又有几个高职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重要瓶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现“双师型”教师这个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对“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重新进行更全面的定位。
  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重新定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该从教师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来看: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双师型”就是“双师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具备全面而又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恰当地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能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训练中。从教师群体角度来看,“双师型”就是“双师结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中既有来自高校或企业的专职教师,又有来自公司、企业或社会的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人数应该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既有专业带头人,又有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既有基础课教师,又有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各类教师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优势互补,从而使整个教学团队在理论性、学术性和技术应用性上始终保持先进性。
  就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求每位专职教师具有双证,不仅没必要也不切实际,而且容易使教师忙于考证而忽视自身理论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把高职教师培养的重点放在第二层面。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当从教师群体的“双师结构”着手,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把建设一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这样,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降低师资建设的成本,减轻教师队伍建设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来自企业、市场的最新信息,在教学中加快实践技能的更新速度,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实践人才更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三、高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模式基本沿用了普通学术教育学科式的、以学校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有明显的盲目性和封闭性特点,它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我国职业教育难以适应国际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不能依靠学校单方面来完成,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1.将对高职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对群体的要求
  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先群体,后个体”的发展策略,将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对群体的要求,建设一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种组成结构应该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兼结构等。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三类比例应该做到合理。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的专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当接受系统的研究生教育。高职院校应逐步降低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除有经验的老教师外,对新教师一律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应占到一定比例。从职称结构来看,达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应该做到适宜,高职院校应该要求专任教师的职称达到中级以上的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控制好达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之间的比例,以免头重脚轻。从年龄结构来看,40周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应保持在三分之二左右,除引进应届毕业生外,还要适当引进高校和企业中有经验的老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以年轻新教师的数量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教学方法的新颖度,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数量来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从专兼结构来看,专业课程的专职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人数比例应达到1:1,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之间达到合理比例,以兼职教师的比例要求来保证高职院校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以实践课教师的比例要求来保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成效,从而使高职院校既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又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2.从“双师型”取向向“双师素质”取向转移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一般都仅仅要求教师具有“双证书”,而对这些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并没有过多考察,这种单一而又表面的考查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对教师提出多样化的标准要求,将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最终目标,把“双师化”作为对高职教师培养的底线,重点培养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这种模式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并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创新起到一定的引导与推进作用。
  “双师化”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师个体不能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把理论性教学任务交给专职教师,并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来从事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此来保证学生接受“双师化”的教育。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水平来看,“双师化”雅疑是解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师资矛盾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法。“双师素质”的涵义是,教师在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基础上,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又具有较丰富的技术应用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3]。高职教师经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后是可以具备“双师素质”的。
           
       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4],这个目标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下短期内难以实现。首先,不同省市、不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标准还不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还没有形成,“双师型”教师的认证程序还不够规范。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为“双师型”教师的长大和评定开辟“绿色通道”,目前的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因此,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从“双师型”取向向“双师素质”取向转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可操作性,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心的调整和师资培养工作的有效推进。
  3.加强教师培训,构建个性化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教学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对高职教师的培训。根据目前高职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素质、来源渠道等方面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构建一个立足于高职教师实际的、个性化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帮助在职教师进行充电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定期选派教学水平较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到国家级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为达到一定水平的骨干教师提供到国外进修培训的机会,吸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与世界接轨。其次,在每学年开始前,让教师们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上报自己的培训计划,系领导将上报的计划综合汇总,针对大部分高职教师感兴趣的问题,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师们进行培训,开拓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对企业外聘的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培训,增进他们对教育规律的了解,加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每学年用于教师培训进修的投入要达到全校事业经费总额的3%-5%[5]。最后,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以获取教学、科研以及政策法规方面的最新信息。
  4.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足够的重视。仅有口头上的支持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促使高职院校逐步实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终极目标。
  首先,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由于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除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外,还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次,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通过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确立“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彰显“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促进与保障作用,督促职教教师们向“双师型”教师目标努力,同时也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后,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对师范专业的理论课教师规定实践实习的学时要求;对非师范专业的实践课教师规定必须经过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并有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保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除了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多方支持。随着许多高职院校岗位设置、岗位考核等工作的日趋完善,教师的组成结构、发展层次、培训体系等正逐步优化。只要沿着这一方向发展,转变观念、完善培训体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一定会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得以呈现。
  
  注释:
  [1]李洪亮.浅议“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职业与教育2008(5):18~19
  [2]林开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与评定标准[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40~43
  [3]李雪梅.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0(4): 4
  [4]李利,李菲,石伟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9):50~53
  [5]万碧波等.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1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天涯海角也要找到Ni: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中发现Ni: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中发现Ni: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中发现Ni: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中发现Ni: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中发现Ni: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中发现Ni: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




上一篇:职业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农村小学“口琴进课堂”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的实践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8 07: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