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想让听众欣赏、喜爱并接受,演唱者就必须对演唱作品的内容、风格、吐字、润腔、行腔、情感、韵味等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认真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展开论述。
【关键词】:内涵 风格 韵味 润腔 行腔
中图分类号:J 01 文献标识码:A
《孟姜女》是中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以孟姜女千里寻夫为内容的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大约是在宋、元以后便形成了民间时调小曲这一形式。它的变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器乐音乐都有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对《孟姜女》进行重新编词和编曲,其形式打破了原来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依据抒发主人公情感脉络和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整个作品作了重新的安排和剪裁。在忠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作,把一首简单的都市小调式的民谣发展成为一首具有浓郁风格、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在各类声乐比赛中,《孟姜女》作为女生参赛曲目被许多歌手选唱,同时它也被选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并且作为民族声乐女高音的必唱曲目。
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让听众欣赏、喜爱、接受,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艺术再创作,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风格、吐字、行腔、润腔、情感、韵味等艺术特征等进行全面认真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 歌曲内涵及风格的把握
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总的概念,如了解作品的背景、体裁,熟读歌词、唱熟曲调等。首先,从《孟姜女》的内容来看,它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中国老百姓中永远不老、永远新鲜的传奇故事。相传秦始皇修长城,强抓新婚民夫范杞良,妻子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只找到了丈夫的尸骨,痛苦万分,哭倒了长城。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日益发展变化。新词将原本以十二个月为序单一反复哀婉凄楚的叙述歌谣改变成以春、夏、秋、冬为序,把一个封建社会中弱女子孤苦雅依的悲叹相思表现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从新春佳节“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惆怅、寂寥的思绪延伸到夏夜天空的流星,想到牛郎织女尚能七夕相会,而自己与丈夫却重逢雅期,“望长空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从质朴雅华、哀怨情深地思念夫君,进而到在秋风冷月的寒夜中,为丈夫做寒衣,“线是相思啊针是情……絮进寒衣伴君行。”在抑郁、悲苦之中蕴藏着更加炽烈、真挚的感情波澜。再而到“大雪纷飞北风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塞北长城之畔,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凛冽寒风和漫天飞雪,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示出孟姜女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光辉人格。最后“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充满浪漫想象的诗句与夸张烘托的手法融为一体,把全曲层层推进到高潮结束,深刻吟唱出孟姜女悲剧性的命运,让人听后依然余韵绵绵,回味雅穷。
二 歌曲韵味的把握
韵味一词,原本是用来评论诗词声韵魅力的词语,后来被广泛地引用到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个门类中。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重要美学要求。是对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一个民族中,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修养,对韵味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对韵味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韵味的感受和要求也大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需要通过歌声这个桥梁,把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想象和联想抒发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种抒发和表达,正是歌唱魅力的所在。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歌曲《孟姜女》的演唱也不例外。
字韵的把握:中国字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字,在歌唱中经常讲到吐字归韵、十三辙、五声四呼、唇齿喉舌牙,在字的表现中经常有齿音、牙音等。认识到字韵的内涵必须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语言要求对字的首腹尾、四呼、清浊等的清楚交待来予以体现,以便欣赏者能清楚了解歌词的意思。我们知道,咬字的技术,最基本的原则是精确和清晰。但是,光有字的清晰还是不够的,还要把字的每个语音通过演唱表达出来。这个语音是通过音乐来表达的,也是通过歌唱者的感情来表达的,表达的语气要符合感情的要求和作品的要求。歌曲《孟姜女》演唱时的咬字,前三段要求平稳缓慢,委婉柔和,清晰自如。后两段,特别是结束段,要有意识着重字头的力度,嘴唇有劲“喷口”要好。尾句“哭倒长城啊八百里”中的“哭”与“八”字,既是强拍、强位置,又有ff强音记号,还用附点处理,所以一定要在气息支撑下,运用喷口的方法来唱。“只见白骨漫青山”的“只见”二字中间有休止符,所以要音断气不断,形成一种不忍心看“漫山的白骨”哽咽于喉的哭腔。悲痛欲绝的最高音“漫”字,让声音有控制地竖上去,放出来,使之震撼人心。在最后一个音“山”字的“5”音前加前倚音“i”唱,能加强并渲染悲愤激怒的气氛,让人们知道历史上为修筑这项伟大而让国人自豪的万里长城,惨死了多少百姓,摧毁了多少家庭。用一句话说,就是在演唱中将中国汉语的固有特性――声、韵、调全部唱出来。这样,观众才能听清字、词的含义,才能欣赏到民族声乐艺术特有的字韵之美。
三 歌曲润腔的把握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对唱腔,是将曲调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一直以来,中国的民族声乐都是以吟唱为基础的音乐体系,即传统所说的“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的乐谱只写出曲调的框架,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对骨干音调进行润色,也称之为“润腔”。歌曲《孟姜女》中作者便运用了多种润腔技巧。这些丰富的润腔技巧对歌唱语言的准确,情感的表现及风格的特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顿腔的把握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平稳连贯的连音行腔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行腔法。在圆润连贯的歌唱进行中,适当加进顿、挫、截、断的润腔方法――顿腔,可使唱腔产生柔中有刚、圆中有方、个性分明的艺术效果。如“家家户户喜盈盈”这一句中的第二个“户”字,就运用了十六分休止符,利用力度与时值的停顿加强唱腔的表现力,将音乐进行下去,造成“声断气不断”的效果,使声音临时打断,于“断处见其韵。”歌曲《孟姜女》中有多都使用了顿腔。
2 哭腔的把握
哭腔是戏曲唱段中常用的一种润腔手段,是一种边哭边唱且戏剧性很强的特殊技巧。如,《孟姜女》中“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中的“逢”字,在拖腔中可用“说声”来处理,表现了一种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流下泪来的情景。在运用“泣声”时必须善于控制气息,顿胸,造成抽噎之态来伴随歌唱,有明显的倒吸气之力量,给人以哭泣之情。此外,“哭声”也是一种哭腔造型技法,它以音位偏低,声音宽重的“嗽音”形成的哭腔,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演唱时气息量要大,张口吸气,多用胸腔共鸣。例如,《孟姜女》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由于前面描写了别人家“喜盈盈、团圆聚”的场面,想到自己却是孤孤单单,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丈夫去“造长城”。因此,演唱“造长城”这一小节,运用“哭声”来表现,不仅充分表现了孟姜女的哀怨,也可以重点交待其哀怨的根源和矛盾所在。
四 歌曲行腔的把握
我国民族的声乐传统艺术,十分讲究歌唱发声语言的清晰动听,强调“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在戏曲演唱中也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民族声乐艺术首要的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
情感行腔的把握: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情感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改编后的《孟姜女》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大型声乐作品,属于高难度曲目,整个乐曲起伏跌宕,曲折回转,强弱、轻重、快慢、高低、收放对比鲜明。演唱时要注意协调统一,重点表现在哀怨委婉,凄历悲苦。前三段要求平稳缓慢,委婉柔和,清晰自如。抒情缓慢,连贯流畅的乐段,演唱的吐字、咬字宜处理得亲切、深情,字音圆润柔和,音音相连,字字相接,像线条一样连贯。因为歌曲是用四季来表现孟姜女怨夫、思夫、寻夫、哭夫的不同情感,所以演唱《孟姜女》时最大的难点在于准确把握和表现孟姜女前后情绪的变化,从而准确地表现人物此时的内心世界,进而形象的将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例如,在演唱“春”时,歌者应该想像着孟姜女孤单一人,独坐家中,想着“家家户户喜盈盈,唯独自家冷清清”发出“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的哀怨。此时孟姜女的心境孤独而又略带哀怨,所以演唱时不宜太激动。从谱例上看,曲作者在多处运用了十六分音符、装饰音和连音线来表现主人公的心情,所以在演唱时应用稍暗的音色,中速委婉地将孟姜女此时的心情加以表现。在演唱“夏”时,我们注意到间奏使用了跳音,让人仿佛看到此时孟姜女起身移步院中,仰望夏夜银河,羡慕“牛郎点灯会织女”而她只能“泪眼朦朦望长空”,感慨何日才能与杞良哥相逢?”这段旋律较为流动,暗示着孟姜女的感情稍有上扬,所以在演唱时应该把音色调整得稍微明亮一些,速度稍微加快些,以此来表现孟姜女思念夫君,盼望与丈夫早日重逢的急切心情。乐曲进行到“秋”时,因为转入了D羽调式,所以旋律色彩变得明朗了。此时孟姜女看到“落叶飘”,感到“秋风凉”,决定“给亲人做衣裳”,把相思密密地缝进棉衣中。因为觉得很快就能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了,所以旋律总体上行,此时孟姜女的心情已由哀怨低沉变得充满希望。在演唱时用深情而激动的语气唱出“线是相思,针是情”来表达孟姜女对丈夫的浓浓爱意。然而,转瞬之间,音乐陡转直下,突然风雪大作,在密急的旋律下行和颤音中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气氛,为孟姜女后面悲惨感情的迸发作了铺垫。在演唱这一段时,随着戏曲中常用的紧拉慢唱的节奏,想象着孟姜女千里寻夫,从秋高气爽的金秋走到大雪纷飞的寒冬,已经是衣衫褴褛,披头散发,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丈夫,可是却“不知丈夫在哪里,”这时要用哭声夸张地表现孟姜女悲绝的心情。当孟姜女看到只是“白骨漫青山,”于是发出“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的哀号,此时的声音力度要逐渐加强,速度也要逐渐加快,为下面“哭倒长城”作一个感情的铺垫,最后用很强的力度、拉宽的节奏、高声区的旋律,表现孟姜女在长城脚下发疯似地哭喊和彻底绝望的心境。
五 结语
演唱这首作品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动听容易动人难”,要动人就得先有情。这种“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而是演唱者对作品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经过自己的体验传达出的一种感情。只有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演唱,才能把观众带入意境,用歌声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其被歌唱者深情的歌声所感动。
通过对改编民歌《孟姜女》的演唱,使我明白了声乐表演不仅是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可以完成的,演唱者要想对作品有精彩的艺术再创作,就要对作品有足够的认识,深入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精髓。要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沃土,汲取丰富的文学知识,才能发挥雅限的想象和情感,对演唱作品进行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张平:《唱归天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 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国书局出版社,2003年版。
[ ]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 年版。
[1]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 许讲真:《歌曲语言艺术》,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董芳,女,1910―,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工作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手法初探下一篇:东北满族民歌的审美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