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满族民歌的审美与传承

[复制链接]
查看: 1938|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0
发表于 2020-6-18 15: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满族民歌是各民族文化园地的奇葩,本文从中国语言文化学、民俗文化学、民族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这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东北满族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文化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音乐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满族民歌给后人流传下来了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所以文章又从民俗、民间艺人、音乐教育等不同侧面诠释了东北满族民歌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满族民歌 艺术审美 民俗 传承
  中图分类号:J 42.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生活的世界,多半可以从内在的表现性或审美性来看其内在的特质,雅论是有意识的还是雅意识的这样做。自然的一切都可以从审美角度看。当艺术具有价值,而不是商品具有交易和买卖时,那么这样获得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而东北满族民歌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用语言表现音乐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对话”形式。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东北满族民歌的审美传承。
   一 文化艺术审美
   苍穹大地一旦给予人类最美妙的体验――音乐艺术形式时,它就成了文化艺术种类的一个门类,民歌也就成了这个门类中的一员,而满族民歌也在它的种族中,起到表达民族真实情感、汲取和发扬这一民族文化精华的作用,把生活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合二为一,用文化审美的艺术史观表达出来。
   其一,从语言文化学上透视东北满族民歌审美风采。语言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产物,而当满汉大融合之前,满语民歌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领域层发挥过真正的艺术价值作用。用满语演唱能够体现满族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上看,其艺术构成因数与表现形式是多方位的,而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其审美意识就绝不是简单的抒发个人情感了,而是蕴藏着人类内心复杂、多变的艺术情感,是存活于中国今天各少数民族民歌中的鲜明宝藏,典型的活化石,精神文化物质的遗产。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活动之一,我国南朝梁的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转论》中写道:“歌咏即兴,宜自歌咏生民始。”他这里所说的歌咏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中的声乐,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满族的先民通过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中劳动,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过程中便产生了与其它民族一样的乐、舞、诗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当时满族先民的原始渔猎生活场景,并对发展到今天满族的一些说唱、戏曲等艺术形式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足以证明在当时人们的这种潜意识的审美状态已经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化中了。
   其二,从民俗文化习惯上看其审美艺术。满族民俗是满族人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在其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代表着这一民族的审美原则和审美习惯,它反映了作为客体的事物现象对于文化创造者这一“主体”的效应。所以不同生境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形态一经形成,就会自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审美原则就与其它的风俗习惯分不开了。
   满族民风民俗体现了满族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它的审美价值取向是自然、社会、生活、环境、物质、文化在满族人民中由表及里的族群展现。对自然、图腾的崇拜,祖先的敬仰,然后求其生存。“人民群众是美的创造者”。满族人民创造的民歌小唱、萨满神曲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反映了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习俗中人们的生活特征和审美标准。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雅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满族民歌的审美价值是在一定时代的指导下满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写照,并能给满族人民的生活、观念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欣赏者能因此产生共鸣,产生美韵。所以,满族民歌既有别于汉族民歌的个性美,又具有满汉融合一体的共性美。
   其三,从民族文化学审美角度上看其审美价值。音乐是民族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之一,民族的划分并不是依据本质特征而是依据它的文化特征,那么在构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满族群体中,尽管语言都属于阿尔泰满通语系,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必然会造成文化审美结构的差异,从而得出在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基本因素中,音乐应该是最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而民歌又是体现这一文化因素的本质特征,所以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满族的形成与其历史变迁有着一定的关系,致使北方满族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服饰语言等与周围民族形成了融合,有的甚至已经汉化,但其同时音乐审美风格却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等也常常在音乐(尤其是民歌)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历史证明,满族人学习汉文化,不仅没有丢失自己的文化审美传统,反而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四,从社会学审美角度上来看,音乐在各个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常常起着能够维系一个特定社会组织功能的作用。类似工厂的发动机,譬如:乾隆年间颁布的祭祀法典,大萨满在祭祀活动中演唱的神曲,其伴奏乐器、表演范围等规模宏大,是家庭祭祀雅法比拟的。这种带有庆典式的祭祀活动有着细致的规定,显然萨满教神歌是在清代的风俗礼乐制度管辖之内的,此时的音乐不是单纯的审美或娱乐工具,而是在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五,从文化人类学研究角度、自然民族文化审美研究角度上看,所反映的就是一个民族离现代文明社会越远,生产力相对就越落后,其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就会越密切,其成员的音乐审美行为表现力就会越强。例如:满族的“打鱼号子”、“萨满神歌”这个世居于山水相间的民族,他们善于渔猎骑射,他们的歌不仅是为了缓解劳累,抒发内心感情,还有生存、传承的目的,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文明,满族民歌的音乐审美功能也在不断的转化。
   直至今日,一些民歌除了发展演变成其它的说唱,戏剧、戏曲之外,还有一部分精华被保留下来,仍旧在满族人民甚至全国、全世界发挥着文化功能作用。它曾对大半个中国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满族祭祀曲调和萨满神歌也被视为满族古代的活化石(源泉),在世界萨满文化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二 传承方式
   像其它类型的民族音乐一样,满族民歌在其民族发展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满族先民的朝代更替、南迁将文化艺术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有机的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某些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同时一些汉族民歌的诗歌韵律也被满族民歌所吸纳。
   其一,民俗流传。民俗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尤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宗教信仰方面表现突出。要想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先认识这个民族的民俗传承。满族作为生长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地域、气候等特殊的环境影响,造就了过去东北满族人民狩猎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例如:满族人在大婚的当天轿停时,新郎要虚射三箭,在接开盖头时要唱《喜歌》,闹洞房时要唱《拉空齐》;生孩子时要将大门口挂上弓箭、红绫,并且要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吊起来养活。所以大家就有了各式各样且耳熟共享的《摇篮曲》。人死后,守孝要唱《行孝歌》、《哭丧调》,到现在我们还能见到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甚至东北地区的某些农村,还保留着这些习俗。又如,庆丰收时要唱《庆丰收》,满族妇女为了生活劳动的便利,不喜缠足,喜欢大脚“天足”,以自然强健为美,在民歌《做绣鞋》中,就是对满族姑娘的大脚有着夸张的描绘。尤其在宗教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如,《佛波密》、《请神》、《排神》等这些民俗歌曲在一定意义上既保留了民俗文化的传统又保留了民歌自身的创新与材的多样化。
           
        其二,民间艺人传承。满族民歌通常在幼年时耳濡目染于长辈们的萨满仪式活动,那时候就开始有了雏形,儿时歌谣《摇篮曲》、《包饺子》。此外,唱神歌作为一项“本领”,并不是每一个满族人都能唱并且能唱好的,这其中必然存在着文化遗传的因素,而根据中国传统的习惯,祖传“技术”是不轻易“外传”的。这样,有些民歌就成为民间艺人传承的主要方式,家族和师傅传承也包括在内。
   1 民间艺人传承
   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百姓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民歌传承除了神歌传承可见之外,其它民歌基本都是要靠师徒传承。纯正的满族民歌几乎越来越少见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一些神歌曲目却被很好的传承保留了下来,有的保留着民歌的某些因素。记得外祖父传授“神本子”演唱技艺给徒弟时,请神、领神、祭神杆、摆件子等一系列有步骤的仪式活动,一个都没有落下。由此可以看出,师徒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技艺程式性,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播,它是最为普遍、直接、典型的传承方式。
   2 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是以亲情为基础的世代相传,是传授技艺的一种方式,因为有血缘关系,长辈能够毫雅保留、全心全意的将“神本子”及其它技艺传受给子孙,使其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在今天辽宁岫岩仍有不少满族老人满族会唱满族民歌,这些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辽宁岫岩民歌《茉莉花》就是一首久唱不衰的满族民歌。其传承人周德则经常和家人聚在一起唱其当地的民歌,他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都是口传心授的,我打算把它整理出来,因为它代表了满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承念,我们今天要把它完整的传下去,得以发扬和流传。”
   其三,音乐教育的作用。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清王朝的灭亡,满族民歌在 0年代受历史的影响,几乎没有人演唱满文歌曲了,甚至有的人将自己的民族改为汉族,他们把萨满神歌看作是牛鬼蛇神的化身。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弘扬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正在逐步扩大其影响的范围,分别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2009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首期满语学习班,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由此可见,满语已经开始进入校园并逐步扩大范围。而这些民歌的挖掘和开发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整理和编制,让满族民歌真正走进课堂,让一些失去的文化得到拯救,将民间音文化的传承与学校的音乐课程实际结合起来,是满族民歌现代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 满族民歌传承意义
   满族民歌是满族人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满族其它音乐形式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满族民歌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对于其演唱及理论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东北史、东北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满族等土族原始音乐艺术及其发展的源流的研究,提供了及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线索,并且在近20年,由于党和政府及有关文化科研部门,对满族萨满文化的挖掘与抢救和众多手抄神本的曾记,及满族众庆萨满文化传承人和民间歌唱家、音乐家、民歌手加以录音、家庭访问、平时创作及祖先留下歌曲的记录,都极大的丰富、创造了东北满族民歌文化、满族民族民俗文化及研究基础。
   近些年来,由于满族语言的汉化及满族民歌手的相继谢世,导致满族民歌手非常稀少难找,即将后记雅人,所以如何挖掘保护这项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满族民歌手和满族民歌和演唱给予保护和支持,把一些珍贵的资料录音保存下来,也希望中国的满族民歌能在审美中传承发展。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论文,课题编号:GH11048。
  
   参考文献:
   [1]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钟翰:《满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 年版。
   [3] 赵德生:《谈满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四川戏剧》,2009年3月。
   [4] 江帆:《满族生态与民族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 年版。
   [5] 赖剑明、王宇扬:《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审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 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海霞,女,1914―,长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工作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
下一篇:论当代新民歌的流行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8 15: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8 15: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