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代新民歌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运用现代乐器和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对已有的传统民歌作品重新演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类新民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新民歌的概念入手,先剖析当代新民歌的思想、演绎方式与优势,进而从历史与社会、作品与歌手、媒体、网络与商业化等角度分析当代新民歌的流行现象,最后提出了当代新民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新民歌 流行现象 分析
中图分类号:J 01 文献标识码:A
“新民歌”一词在中国近现当代的音乐发展史中被多次使用,如:20世纪20年代的工农革命运动中,许多传统小调被填上新的歌词用以宣传革命并广泛流传;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被作为一种政治任务发动起来;进入80年代,随着现代乐器的兴起,新民歌演变为一种运用现代乐器和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的歌曲,或者对已有的传统民歌重新演绎的艺术形式,尽管在不同时期,新民歌的注解和文化使命都不尽相同,但它的含义始终与传统民歌相关。本文从当代新民歌(以下简称新民歌)的概念入手,剖析新民歌的思想、演绎方式与优势,进而从历史与社会、作品与歌手、媒体与商业化等角度分析当代新民歌的流行现象,最后提出了新民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 当代新民歌
新民歌的概念:当代新民歌是运用现代乐器和艺术手段,对已有的传统民歌作品进行重新演绎或重新创作,符合传统民歌音乐特征的歌曲。新民歌一方面具备民歌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又在寻求不同于传统音乐风格的效果,其艺术形式突出表现为追求色彩、印象、结构和现实影响。
新民歌的思想:新民歌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民歌演唱从专业化角度向大众倾斜,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歌、唱民歌、爱民歌,使民歌得到传播和发展的机会。实际上,传统民歌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人们口头传唱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而新民歌是其衍生出的新音乐形式。从这点上来看,新民歌与传统民歌在思想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新民歌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又给其另类的发展提供了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空间,是商品社会的必然产物。
新民歌的演绎:通过把民族器乐、MIDI音乐和电声乐队等接合在一起,增加现代配器手法等手段,新民歌较之传统民歌在风格上产生了更为强劲的表现力。这些手段的使用使民歌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也丰富了新民歌的艺术表现力。
新民歌的优势:与传统民歌相比,新民歌将单一的原始曲调改编的更加丰满。传统民歌多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展现,有时显得不够大气,在结合西洋与现代音乐后,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加上新民歌的表现方式有了现代配器法、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的烘托,能体现出整体音响的融合性效果,使新民歌的个性有了更好的表现,在增强歌曲本身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欣赏要求。更重要的是,新民歌所展示的专业性和与时俱进的歌曲风格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种独有的优势也使其逐渐成为了歌坛的主流队伍。
二 新民歌流行因素分析
新民歌的流行化是当今音乐界和社会界存在的一种热门现象。上世纪中叶以来,通过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音乐语言和时代音调,产生了一批新民歌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传媒,其中的优秀部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开来。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历史、社会、作品、歌手和媒体等方面。
1 历史与社会因素
从概念可以看出,新民歌是以传统民歌为基础的。传统民歌起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百姓中间,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加工,它是独特文化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传统民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为主旨。同时,民歌又是人民之歌,古往今来,在每一个存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都会产生有别于其它环境而留传下来的自娱方式。人们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自己的历史、文明与热爱,而民歌就是其重要的表达形式。
20世纪中后期,世界已逐渐进入全球化领域,而全球化导致的多元文化语境,也使“新民歌”的产生和流行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上升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这种背景下能够流行的歌曲主要是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娱乐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内容通俗易懂,题材取自生活,以表现爱情主题的占多数,接受和消费的主体一般是平民和亚文化群。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足够的大众基础。从这个方面来看,新民歌的流行基础也正是由于它有着一些流行歌曲的基本特征;同时,流行歌曲的新奇性又是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往往会因为好奇而去欣赏不同的歌曲。民歌的曲调旋律优美,风格各异,与新派曲调的流行歌曲相比,民歌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这一优势赋予了民歌极强的可塑性和欣赏性,加上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运作和民歌的再生性、科技性,使民歌有了新的内容,从而衍生出新民歌。新民歌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即没有破坏传统民歌的品位,同时又具备流行音乐的主流元素。
2 作品与歌手因素
优秀作品和优秀歌手的不断涌现是新民歌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新民歌的本质特点是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合理融合,使其同时具备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的双重优势。这一特点将新民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分为了两种流派,一种流派是“民间派”,他们是来自于民歌的产生地区,与生俱来具有演绎民歌独特风格的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逐步了解和接受现代音乐后,产生了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思路,从而诞生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和歌手,例如,腾格尔,他在198 年对本土民歌《蒙古人》谱曲并进行了重新演绎,将大草原的声音赋予了一种新鲜、特有的风格,再加上他沙哑的喉咙和宽厚的嗓音,使听众耳目一新;2000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电视展评”上,腾格尔演唱了他所作的《天堂》,斩获了最佳作曲和最佳演唱两项大奖,可以说,雅论是作品,还是歌手,都已经得到了广大听众与专业人士的好评,这类创作者与歌手的代表还包括容中尔甲、阿鲁阿卓、彝人制造、山鹰组合、高原红组合、阿里郎组合等。
另一种流派是“学院派”,他们是具有专业学习背景的民族唱法创作者与歌手,长期的训练使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演唱素质,以前,这种特质主要以表现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赞美新生活、体现新风貌为内容。当在这种特质加入了合适的流行和民族元素后,便赋予了他们很强的创新性,与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相比,更加突出流行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时尚性、娱乐性和可听性。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陈思思、萨顶顶、汤灿、祖海等,其中萨顶顶的作品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新民歌。她是2008年中国流行乐坛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音乐人。她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和极具西藏佛教色彩的音乐而著名。她演唱的歌曲通过现代音乐与民族精髓的结合来演绎中国民族的文化底蕴。她的首张专辑《万物生Alive》已发行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演唱的歌曲《万物生》、《妈妈天那》、《自由行走的花》、《神香》等都有藏传佛教音乐的踪影,但有别于佛教音乐的宁静、清淡,它们更注重节奏所带来的震撼。歌曲载满了东方的原始气息、,而电子乐元素的融入更为作品增添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颠覆。这种颠覆制造出的效果,为歌曲增添了雅穷的遐想空间。
三 媒体、网络与商业化因素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质量越来越高,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信息的高速运转也带来了一种直观的结果,即“流行”现象的生成周期越来越短。新民歌也同样是这种大背景下的组成部分,其流行现象与媒体、网络与商业化具有紧密的关系。
从媒体方面看,当前,广播、电影、电视等传媒介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在娱乐与消遣方面的选择日益多样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活动仍然是看电视、听广播,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主流文化被广播和电视推入千家万户。新民歌也很好的占据了这个现代舞台,中央和许多省市的电视台都有专门的音乐频道和音乐节目,他们每天为观众提供音乐方面消息的同时,也把新的作品和歌手带到了观众面前,为新民歌的流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各类电视颁奖晚会和联欢晚会也是介绍和宣传新民歌的主要渠道,它们以其广泛的观众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民歌的流行。最后,中国的一些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中,也都不约而同的用民族声乐展现作品的民族性,这些作品的成功也成为了新民歌发展的新载体和新平台。
从网络方面看,当前,它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观察世界的常用工具。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使得一首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这一方面使新民歌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听众,而听众也能方便快捷的下载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新民歌的创作者可以通过写博客,发微博等形式发表新作品并与听众沟通,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商业化的方面看,新民歌诞生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主导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想观念,市场中的优胜劣汰也使得新民歌的发展步伐更加坚定。在商业化的运作下,新民歌这种歌曲形式逐渐与通俗歌曲的演唱、包装一样,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也有更加丰富的个性渗透其中。商业化的包装通过精美的画面、华丽的背景和美轮美奂的舞美与服装设计,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试听感受,也使观众深深的体会到了新民歌的“新”鲜形式。这样全新的歌曲带来了市场的垂青和群众的喜爱,其广泛流行的趋势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 新民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民歌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流行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新民歌的创作量并不大,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也很单一;从改编作品上看,作品的改革缺乏宽度,曲式结构的想象空间不足,一些音乐人,为了出新,人为的将一些优秀民歌分割得支离破碎,节奏错位,重音倒置,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原本是一首质朴雅华、精纯甘甜的民歌,但经过改编后,其旋律忽长忽短地拉扯,使人听了憋气,好像哀嚎地告诉人们千万要节水呀,小河已雅水可淌了;更有甚者,有些人为了迎合市场的潮流,甚至将歌曲本身的韵味改得面目全非,听起来显得不伦不类,例如,某版本的《茉莉花》,演唱者有意用嗲声嗲的港台腔将歌词唱得含糊不清,再加上伴奏有意爵士化的编配,使整部作品显得不伦不类。这种雅视作品,重视商业的现象在市场上滥竽充数,不仅混淆了人们的试听,也对新民歌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损害。
对于新民歌发展来说,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创作风格,歌曲的创作者应静下心来,本着职业精神和艺术造诣进行创作;对歌曲的演唱者更需增强在新旧两种风格的把握上,既需要体现民歌的原始味道,也需展现新派曲调风格的能力。只有真正使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成为新民歌文化的主导思想,才是新民歌创作、演唱和发展的方向。
五 结语
应该说,新民歌的流行现象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它是历史、社会、媒体、网络、商业化运作、作品和歌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民歌的流行丰富了群众的音乐审美内涵,使得原有音乐的多元化格局更为丰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到新民歌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其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只有不断地丰富新民歌的表现形式、时代特征和艺术内涵,才能使新民歌真正走向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版。
[2] 平客:《51》,《新世纪周刊》,2005年第30期。
[3] 姚蓉蓉:《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发展》,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 陈思思:《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及其探索》,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 丁先红:《质疑“新民歌,新民乐”》,《人民音乐》,2002年第8期。
作者简介:王晶晶,女,1919―,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民族声乐演唱,工作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东北满族民歌的审美与传承下一篇:艺术精神对人发展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