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评级制度诞生100多年来,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制度性保障。信用评级制度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众所周知,信用评级制度如果运用得好,将对商业银行的顺利发展和风险规避起到保障,反之,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充分显示信用评级运用不当的灾难后果。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信用评级的种子刚刚埋于现代化发展的土壤中,尚未开花结果。对信用评级制度首先要充分学习和认识,这是开展信用评级活动,规范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确保商业银行健康经营的前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
评级制度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分为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内部评级,简而言之,就是以银行自己为主体,对银行的信贷客户、对自身风险资产进行评价的信用管理活动。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评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内部评级形成的分析,银行的决策人员就能据此决定是否向信贷对象贷款,以及本行能够承担多大、何种性质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分别对应两种客户: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所以内部评级也就分别对应着对借款客户和贷款客户的评级。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在内部都建立了内部评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一套动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评级模型和指标体系。每家银行的内部评级都是遵照总行统一制定的办法,再通过一系列指标分值,对自己的信贷客户进行贷前评级,依据评级结果,确定是否发放贷款。相比之下,很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由于人员、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即使有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已建立起来,但还非常不成熟。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其积极作用虽不容小觑,但如若制度不完善,也会存在明显问题。比如,顾名思义,内部评级只限银行内部使用,不对外公开,往往导致评级方法较为简单粗糙,一方面可致评级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另一方面也雅法胜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评级业务。而且,内部评级由于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第三方的客观评价,与评级人个人偏好、主观判断等密切相关,而对科学的评价模型差之甚远,评级结果难保公正准确。另外,由于各家银行内部评级制度都是自成一体,总行到分行逐一贯彻执行,忽视了地区差异。而且,即便在同一地区,面对同一评价对象,各行的评级结果都不尽一致,银行间评级资源严重浪费。
外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就是由银行之外的机构(即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综合诸多信用风险因素,对评级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还根据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用信用评级统一的规范符号标示。现在国际通用的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即AAA级、AA级和A级;BBB级、BB级和B级;CCC级、CC级和C级。外部评级包括信贷市场评级和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信贷市场评级主要针对企业主体进行评级,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既对发债主体评级,也要对债项进行评级。
1981年,我国首家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诞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评级机构不断成熟壮大,目前全国和地方性法人评级机构已发展到有90余家之规模。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进行评级始于1991年,十几年来,通过外部评级,银行能够相对充分掌握贷款客户的资信情况,对更好地控制自身信贷风险帮助不小。当前,为方便商业银行推进贷款业务,有效控制银行经营风险,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对借款企业进行外部信用评级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效应,评级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外部评级的社会认同感与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
与内部评级不同,外部评级注重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外部分析,对系统风险有较强分析能力。同时,由于评级机构独立的第三方地位,评级结果不被委托方和评级对象的利益绑架,在拥有评级资源、评级经验、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因此,外部评级所形成的结论规范、科学,也相对公正,为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参考。现在,外部评级与中小银行的合作又出现了新趋势,已从简单的客户评级委托关系,上升到利用丰富的评级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为中小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供咨询服务。
不过,到目前为止,尽管外部评级的优势明显,但商业银行与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评级产品应用面狭窄,评级机构的业务开展的不多,这一方面限制了评级结果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也造成评级机构数据积累越来越有限的恶性循环。
扬长避短,科学安排
商业银行评级活动
评级制度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内外部评级又各有特点,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内外部评级的自身优势,科学引进评级制度,做好合理安排,让评级制度为商业银行安全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保护伞”。
商业银行利用外部评级特点,针对不同级别客户,开展广泛的互利合作。对一般贷款客户,可以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尝试性评级。对重要贷款客户,商业银行可以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调查,包括行业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现状调查、发展前景预测、财务数据真实性调查、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调查、历史经济合同履约率调查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使外部评级和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有了结合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还可尝试同评级机构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银行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评级机构寻找与银行内部评级的有效协作点,在协助商业银行防范客户信用风险方面发挥优势。评级机构以集团企业、关联企业、新兴产业为切入点,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源,为商业银行在地区、行业等内部评级参数设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更趋科学合理。商业银行把外部评级报告与自身的初始判断相互参考,并分析,从而作出授信决策,使外部评级成为内部评级的有益补充,这样操作既能够解决商业银行技术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独立性的要求,共同推动企业评级市场发展,并与银行尤其是地方性中小银行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一流评级品牌,建立外部评级长效机制。
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的有效结合需要商业银行、评级机构及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寻找利益共同点与合作切入点,和商业银行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途径,使外部评级成为内部评级的有益补充,以实现双赢,争取尽快满足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防范金融风险、保全金融资产,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保驾护航。(作者单位: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企业所得税法与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处理差异分析下一篇:打造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