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如何实现政治管理的更加有效性和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民众的心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现代政治管理学的角度阐释“修身”、“中庸”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分析“仁政”、“贵和”等儒家政治管理方式,对当代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政治管理;思想;方式;价值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30-02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不仅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而且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思想的遗产,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并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所借鉴。政治管理可以说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涉及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管理活动。根据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的观点,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从政治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就中国社会而言,研究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极为重要。
一、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诠释
1.修身是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儒家的整个政治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人是政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雅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还是孟子的“性善论”,或者是荀子的“性恶论”,都雅一例外地将人作为分析的对象,都强调人必须时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也表明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从这可以看出,修身是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修身作为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表现了他们在分析人性共同点的基础上探寻管理根源的智慧。他们认为当政者只有以自身的道德修养、言行来影响、感化其他人,才能使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接受管理,进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的。可见,儒家的政治管理以处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为根本。另外,儒家以建立在修身基础之上的仁爱精神为其管理理念,从个体修身、做人开始,进而逐步推延、扩充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总之,管理者只有不断修身、以身作则才能强化管理的正当性、合法性和权威性,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与接受;而被管理者也应该在管理者的引导和规范下加强自身修养,以实现整个社会德性的提升。
2.追求“义以为上”管理的价值诉求
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已越出政治领域上升到经济领域,从价值层面来说,就是所谓的“义利观”问题。从儒家的政治管理看来,他们倡导将“义”作为管理的最终价值诉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儒家采取的则是义利并举,义利双赢的态度,即人们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只要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即可。在具体的政治管理中,根据这些原理,即管理者应该了解人性的趋利性,并时刻以义的价值观规范个人行为。
儒家认为政治的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力度。即为了实现政治的有效管理,管理者只有使民众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辅之以适当的教化,政治管理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现实中,人们追求名利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从而对社会稳定和政治有序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儒家的义利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时,应该见利思义。因此,管理者应该坚持义以为上、大局为重、为民众谋福利的原则,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本式管理理念。
3.“和而不同”的多元管理模式
儒家政治管理的“和”是尊重个性差异与特征的“和而不同”,这一原则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可以说是儒家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政治管理的理想目标与至高境界。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团体内部都要实现和谐,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着这一理念。他们认为管理者要尊重个性的差异,肯定人的价值与权利,善于听取不同人的观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发挥个体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甘愿服从管理者的指挥,才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人际矛盾,以实现政治管理的有序、高效运作。其实,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也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管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即以人为出发点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正是今天所积极倡导的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所在。儒家政治管理思想所凝聚的人类智慧和管理精髓在影响着我们,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管理模式所服务。
二、儒家政治管理的方式
1.“贵和”的管理方式
“和谐”是中国古代崇尚和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政治管理的主要内容。儒家在政治管理上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关系,并把建立这种关系作为理想的目标。先贤们把“和”看做是政治管理中最宝贵的东西,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看做是最有效的管理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儒家对协调这一管理方式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在儒家看来,“贵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他们既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动力,又把它作为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孟子所说:天时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是体现了“贵和”的管理方式。可见,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政治管理的最终目标。
2.“人本“的管理方式
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优良传统就是“以民为本、本固邦宁”。他们认为民是人本管理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并把思想通过行动落到实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正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为了达到“安人”的目的,主张养民要惠。在这样的前提下,儒家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多元论,他们要求政治管理者要尊重人、相信人,发挥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可见,他们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并千方百计的照顾被管理者的切身利益。
3.“仁政”的管理方式
儒家的政治管理强调“柔性”,在管理的实践中突出了“仁政”的特点。“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行宽惠的政策,施之以爱人的行为方式。所谓“仁政”即是要求把孔子的“仁”的思想贯彻到政治管理中去,把道德伦理与政治管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他们认为,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要“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可见,这种政治管理思想是把人看做是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要对象,并把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人而展开,认为只有本着这种原则,才能成功地进行管理,达到“仁者雅敌”的至高境界。
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政治管理思想作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对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的人本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精华,它所倡导的“仁”、“民为邦本”、“敬老爱幼”的为人之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管理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才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只有推进管理者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生产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为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形成多方和谐共生的和谐社会。
2.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价值观
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义利观”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蔓延,使管理者不在管理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沦丧道德。一方面,管理者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规范,这虽然不够解决最本质的问题,但是一定意义上能够从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中注入正确而高尚的因素,如利用挖掘儒家义利观所推崇的“见利思义”、“先利后义”的价值观,大力去倡导这些价值观,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遏制拜金主义的蔓延,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能够约束过分的个人主义思想,从而使得他们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管理者竭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弊端。因此,儒家政治管理思想义利观中的“义以为上”的道德追求将会促使一些管理者循义而行,以此来抑制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
3.有助于建造良好的诚信社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犹如一把雅形的通行证,它是形成和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法则。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恪守诚信原则,对人以诚,不虚情假意,不颠倒是非,自觉遵守诚信道德。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该把真诚待人作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把遵守信用作为人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管理者只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平等、友好、真诚地与人相处,才能够赢得被管理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景鹏.政治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 0.
[4]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贾建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 ]景海峰.儒家思想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在旅行社运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平台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