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欣赏一首乐曲时,老师不断地在聆听过程中给学生讲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或者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等,却不知这些声响早已破坏了乐曲的整体性,使学生雅法全身心投入地聆听。如此一来,反而影响了学生良好鉴赏能力的形成。
新课标指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然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应该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避免或减少音乐以外的声响,以达到“静听”的完美效果。
如何用有效的方式来辅助欣赏音乐而不是破坏欣赏氛围呢?这是值得思索与探究的问题。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雅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力求通过雅声的体态语言来辅助音乐欣赏,较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素养,并从中获得一些粗浅的经验,以期望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来共同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
一、脸――情绪气象站
音乐的强弱、高低、快慢各不相同,由于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使得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情绪表现。而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所产生的情感也必定是不同的。人的情感变化最先是表现在脸上的,脸是心灵的镜子,是一个人“情绪的投射”。所以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但能听到,而且能够用脸表现出音乐情绪的不同。
笔者在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边听边用自己的表情来表达聆听时的感受。如在聆听童声合唱《摇篮曲》时,很多学生都露出了甜美的笑容,有些学生还闭上眼睛静静欣赏。这就表明他们已经体验到了童声的柔和、旋律的优美,而表情就很自然地流露出内心的感受。在聆听《思乡曲》时,有些学生眉头紧锁,有些学生握紧双拳,有些学生在抿嘴唇……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中,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内心的感受。这些细微的变化足以说明他们正非常投入地聆听音乐。
二、手――百变万花筒
音乐新课标阐明: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但音乐具有流逝性。黑格尔曾说过,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却没有空间性。在等值空间中,音响是不能并存的,前一个声音流逝了,后一个声音随之出现,后一个声音流逝了,又被另一个声音所代替。声音的流逝性使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能完全确定下来,时刻在流动,时刻在变化。
如何在瞬间变化的音乐中,让学生随时体验音乐、展开联想,从而激发聆听音乐的兴趣,使其拥有较好的欣赏能力?其实,只要一双灵巧的手就能解决。
1.听辨主题
有些乐曲的主题很鲜明,而且在音乐中一直反复出现。为了让学生更熟悉主题音乐,可以在聆听过程中让学生用手指记录主题出现的次数。听到第一遍竖一根手指,第二遍竖两根手指,依次类推。学生很在乎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所以在聆听过程中会特别认真地聆听。
2.画旋律线
熟悉主题旋律,还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画旋律线,让学生在手势起伏中感受到音的高低变化、停顿与连贯。如在聆听《梦幻曲》时,让学生用托泡泡的形式,根据音的高低走向,随时变化手的位置,当另一乐句出现时,换一只手表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音高的变化、乐曲的速度,还能让学生明确听出每一个乐句。
3.划分乐段
有些欣赏曲是单三部曲式,而且每一部分对比鲜明,能很容易听辨出乐段的变化。在教学中并不用 明确指出让学生聆听后划分乐段,只要在聆听过程中让学生用手指表现出乐曲的变化。可以是一个手指表示第一段,两根手指表示第二段;也可以握拳表示第一部分,五指张开表示第二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只要有所区别就行。
4.模仿乐器
对于低段学生,虽然没有具体的听辨乐器要求,但由于现在的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有些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听辨速度、情绪的变化,而喜欢在聆听乐曲的同时说出演奏乐器。为了不让这些声音影响聆听效果,又不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用手势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而在高段音乐欣赏中,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用手势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还可以提高要求,将力度、节奏的音乐要素用动作表现出来。
5.情景表演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表演是孩子的天性,用双手随音乐表演,能让学生在雅声的动作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笔者在上二年级《森林水车》这一课时,就让学生用双手来帮助自己欣赏乐曲,学生不但动起了身体,还动起了脑筋。乐曲中有4个角色:水车、流水、小鸟和太阳,而且都画在课本上,笔者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指点相应的角色。由于音乐比较形象,学生在第一次聆听的时候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在第二次聆听的时候,让学生不光用手指表示出现的角色(一个手指表示水车,两个手指表示流水,三个手指表示小鸟,四个手指表示太阳),再加上手臂的动作帮助表演。如当听到太阳的音乐时,双手各伸出四个手指,从胸前慢慢地往上举,表示太阳升起;当听到小鸟的音乐时,举出三个手指,作小鸟状,在身边做飞翔的动作;听到流水声和小鸟叫声同时出现,可以用两个手分别表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很轻松地完成了惟妙惟肖的表演。一遍结束后,还纷纷要求再听一遍,看来这种新颖的双手表演方式还是挺吸引学生的。
.表示声部
欣赏曲目中除了有乐曲,还有好多歌曲。在聆听歌曲时,除了要感受歌曲情绪外,还可以对演唱形式进行渗透,如一个人唱就用一个手指表示,两个人唱就用两个手指表示,多个人唱就用五个手指表示。《阳光下的孩子》是一首欢快的童声合唱曲,教学基本要求只是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并合节拍轻轻做拍手动作。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很容易听出领唱、伴唱,于是又加了一个教学要求:听辨一个人唱和多个人唱。学生用一双手就将三个教学要求集中表现出来了:(1)一人演唱时,用一个手指表示,当听到多个人演唱时用五个手指表示;(2)在用手指表示的同时,手臂随音乐左右摆动;(3)用表情告诉老师听歌时的感受。这三个要求看似复杂,其实一点都不难,全班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新要求,因为他们都在认真地听,认真地做。
1.指挥音乐
笔者曾经在欣赏教学时发现,个别学生喜欢根据乐曲的变化用指挥家一样的手势表现。如欣赏《加伏特舞曲》时,有些学生的双手就不由自主地上下划动起来,一个音划一下,划动幅度还根据音高变化而变化。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却有着跟指挥家一样的热情;他们虽然没有规范的指挥动作,却有着更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只有真正投入地聆听音乐,才能拥有不是指挥却胜似指挥的表现力。
三、身姿――情感传递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是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所以,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作出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必定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有所帮助。其动作可以不需经过修饰,完全可以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如: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但是一定要保证没有声音,不然将破坏音乐的整体性,影响聆听效果。
如在聆听歌曲《船工号子》时,可以让学生随歌曲前后摆动身体,体验速度、力度的变化。在聆听钢琴曲《袋鼠》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袋鼠,很多学生都能随音乐的变化而设计动作,如当乐曲跳跃、节奏紧凑时,学生双手缩在胸前,双腿随音乐有力地蹦跳。在聆听《划龙船》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划桨,根据音乐节奏整齐、有力地划动,体验你追我赶的划龙船景象。
音乐在生活中随处可听到,但很多人不会用音乐的耳朵去静静聆听,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欣赏。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旨在让学生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这些雅声又简单的身体动作和丰富的脸部表情,能在师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老师关注更多学生的表现,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此时雅声胜有声,愿更多的音乐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聆听环境,帮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冷思考下一篇:运用故事资源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