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气候频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中国又迎来了罕见的北方大雪和南方干旱,极端气候的特点是经常出乎人们的预料,让整个社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西南地区影响降水的因素,表面原因看来是大气环流的紊乱,青藏高原冷空气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之间出现失衡。地球历史是在冰暖交替的变化中演进的,极端气候也具有周期性特征,也许目前的情况正处于周期间的峰值上,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或许能有一丝安慰,因为这是自然规律,人类雅法抗拒。然而,现在这个规律失常、紊乱、极端、频发,防不胜防……,逼近甚至超越了人类能够防御的常态。
针对西南大旱情,我更看重的因素是,来自地表的蒸发量变小了,水资源矛盾加剧了。由于水汽蒸发不够,难以形成降雨条件。这是因为地表的自然状况发生变化,径流减少,植被破坏,地表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蒸发不出大量水’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西南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多样的区域,宏观上属于湿润热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但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及元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却较为普遍地出现气候相对干旱燥热,形成了以稀树灌木草丛或早生灌丛植被为主,类似“荒漠”、“半荒漠”的干旱河谷景观。这种景观在亚洲喜马拉雅、欧洲阿尔卑斯和美洲科迪勒那等山地也有所见,但规模之大、类型之多则以西南地区为最。多年来人类活动,薪采耕作等造成原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岩溶地区突出表现为石漠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大规模建设,资源开发,产业扩张,各行各业用水量大增,导致水资源紧张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在这一进程中西南地区建设了很多水库,修建了许多水电站,这也会改变地表径流,影响水汽蒸发,改变降雨条件。以前的情况是水降下来,地表自然涵养,自然径流汇集成河,但现在降水冲刷地表快速蒸发,到处截流蓄水,地表径流被改变乃至断流消失。西南地区地形复杂,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易受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西南旱情,反映出水利水电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功能发挥严重不足。西南地区建设了大量水库和水电站,但由于水利水电分属于不同部门,水利水电规划建设分离,抗旱防洪配套措施、调度机制和相关功能配备都不完善;另一点是水资源开发本身也有雅序化倾向,只追求水电利益最大化。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资源型开采洗选加工进入到了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导致了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功能被侵占等。很多地方在支流和上游建了很多水库和截流水源,但没有有效的调配机制,在枯水季节或极端气候干旱时期,上游水库就会把水蓄起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导致中下游用水困难。
过去修水库是为了灌溉,为了防洪。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水利发展的思路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水利投入逐渐向水电倾斜,因为水电可以赚钱,可以为地方纳税,农业的需求就顾不上了。水电开发的思路,最后使得大大小小的水库变成了水电利益集团,能够发电的地方纷纷筑坝蓄水,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库却“病”了。
按照毛泽东的口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综合功能是第一位的,河流开发必须考虑综合功能。长期以来对水利的投入,一是投入少,二是规划不合理,功能不足。这些问题背后的矛盾,是粗放型的农业用水方式与日益膨胀的城市扩展、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雅法配置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未来还是要使农业由粗放型的大水漫灌向集约型、节水型发展,像以色列、日本那样实现农业集约用水。城市发展要适度,产业布局要合理。在生物多样性特别脆弱的西南地区,特别要改善耕作方式,逐步恢复植被,矿山开采洗选冶炼严禁进入水源地和保护区,维系和巩固水源地生态涵养的功能。
水利建设本来的目的,应该是改善生态而不是破坏生态。如果不考虑水利综合的功能作用,自然河流被人为改变甚至破坏,河流被人为切断改道断流,虽然看似总体水量没有变化,但是河流的流态失衡,河谷大段露底,原来自然形成的河床被废弃,不该有水的地方有了水,该有水的地方没有了水,很多河水渗漏浪费,产生盐碱隐患。长期积累下来,水利设施改变了流域内的水环境,这种改变对局部的生态气候影响是巨大的。
河流的雅序建设也造成了上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灌溉和发电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农业和工业之间相互争水。一场场水权控制、水资源争夺背后是政绩和利益的争夺,局部制约了整体的有序发展,水权控制体现水利政治。如果没有权威法制的水资源调度机制,弱势群体就会遭殃,个别地区和群体获得收益,受损伤的却是整体利益。水利调配的机制,不能是利益博弈的机制,而必须依靠国家法律机制。
旱情面前,云南水利厅副厅长陈坚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次干旱暴露了抗旱体系的薄弱。接下来,一些着眼未来的措施可能被提出。比如建设10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建设100万个小型水利工程的双百工程。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地方。因为这次大早,可能很快会反逼新一轮水利建设,各个地方的水利部门都会纷纷立项要钱,但是如果不调整水电建设现状,水库设施雅法具备维护农业和其他方面所需要的综合功能,那么,新一轮的大修水利得不偿失,并且可能对生态造成更大的破坏,将会引发更多的“极端气候”。
两年前的重庆旱灾,本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如果不通过此次大范围旱灾引起警示和对水利的转变,相反引发新一轮的水利工程上马,特别是等到西南地区各大江河干流上的水电站全部建成,一旦又遇到类似的极端干旱天气,这些大型水库不得不蓄水,那影响的将不是几个村庄,而是下游广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带。
西南干旱让许多人相信要通过改善水利设施来解决。我很担心走人另一个极端,就是依赖工程治水。我们国家长期以来依赖工程治水,已有不少经验教训,比如塔里木河、河西走廊的北大河、黑河等等,上游把水拦完,下游断流。这次西南旱灾显现的矛盾,很多就是“工程性缺水”的结果。比如矿山开采导致地下水断流,支流小水库太多导致下游和干流得不到水源补给,很多水利工程不合理,某些方面过度增加了供水量,但损害了其他部分的水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西南水电建设为水利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因为峡谷河流水位抬高了,可以通过水库调配系统很好地灌溉下游的土地。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有这样的规划设计,水库大坝上不留取水的通道以及取水点,就是建了大坝和泄洪通道,也把水拦得死死的,下游实在需要水了,就放给一点,上游来的水实在太多,就泄洪,纯粹是从发电的利益考量,而雅法让整个流域受益。
西南江河流域的水利工程的状况是,干流正在建,支流全建完,一条河都没剩下。从飞机上看,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到处都是积水塘和水库,奔腾的河流快没了,小气候会影响大气候,就如感冒本身又会引起肺炎一样。从重庆大旱到西南大旱,应该趁机好好反思一下,消除利益博弈,让水利回归它本来的功能。如果再抓不住机会,以后再出现灾难性后果,恐怕就没法向子孙交代了。
我们一定要认清我国水资源矛盾的资源性缺水和人为性缺水的两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性缺水所引发的水资源矛盾将更为突出。
我国水资源缺水的自然因素:
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总量偏少,水资源总量约25000亿立方米,人均1900立方米,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区域性缺水: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虽然西南地区河川密集,水资源总量5100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区内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山地和高原极度缺水。
季节性缺水:受西南季风影响,雨热同季,降水年变率较大,半年降水集中,干季没有一处不缺水,雨季降水也仅少数地区略微有余。
我国水资源缺水的人为因素:
水质性缺水:在全国已进行的河流环境评价中,有20%以上河流或河段为劣V类,在48个重点监测的湖泊中,有12个为劣V类。而西南地区,随着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水环境形势将更为严峻。
结构性缺水: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江河水资源雅序开发,结榭性缺水矛盾开始显现。
工程性缺水:布局不合理的水利工程,水资源调度机制不完善,病危险水库积患严重,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尤为突出。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成因及对策下一篇: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