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预防措施分析

[复制链接]
查看: 860|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9
发表于 2020-6-21 20: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关系,感染部位及病原学特点,提出防治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 月18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患者中院感者159例(84.13%),中性粒细胞数1.5×109/L组感染率11.1%;上呼吸道感染占40.22%,下呼吸道30.1 %;病原菌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主要易感因素为粒细胞缺乏,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在治疗血液病本身疾病的同时,积极预防院感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以及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感染;血液病;恶性   恶性血液病患者因自身病情特点,外周血细胞数量及质量的异常以及放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极易发生院内外感染,并且病原菌通常为耐药菌,加之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死亡率很高。以下是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 月收治189例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患者感染病原菌与中性粒细胞数关系,感染部位分布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9年1月-2011年 月我院收治的18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1例,年龄11- 8岁(平均岁);急性白血病49例,慢性白血病32例,淋巴瘤31例,多发性骨髓瘤3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3例。感染的诊断标准:有感染症状、体征,体温>38。C,超过2h,可伴或不伴病原学证据;医院感染:入院时雅感染或潜伏感染,住院48h后发生的各种感染,或连续住院的患者,自上次出院至下次入院证实为同意病原菌感染;社区感染:医院外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外处于潜伏期而在入院48h内发生的感染。   1.2菌株来源 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咽拭子,大小便等。   1.3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院感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感染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等。   1.4粒细胞缺乏的定义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组感染率11.1%(表2)。      3 讨论   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住院天数,抗感染治疗措施等。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本身疾病特点和反复放化疗致骨髓正常造血受抑制,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不同部位的各种耐药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数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从表2中看出,随着中性粒细胞数增加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数





上一篇:脑血管意外患者气管切开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开源节流并举,确保血液充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21 2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