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天苗是一位永远充满旺盛精力,永远愿意在否定和挑战自己中不断实现蜕变的艺术家。12月11日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名为《一样》的展览,是林天苗对近几年生活和思想的萃取。她秉承一贯标志性的超级手工技艺,甚至更加推向极致,并且大胆尝试对已具有相当社会认可度的平面作品进行了立体化处理。艺术家力图唤醒更多观者与其共同反省当下、思虑未来。展览主题“一样”,源自她作为个体对当代人的生命,情感、精神世界以及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最直接的终极心理映射,是将当代人内心最深层的纠结、矛盾、困惑和挣扎加以夸张而强烈的视觉反刍。
针对此次的新作品,跟之前的作品有哪些变化?最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惯性和关注点。我从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就开始比较注重心理层面的表达。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或者说是外界对自己的一种心理反应。我觉得我对心理层面的关注越来越强烈了。我更注意一个细节、一件事情的产生它们其中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会对每个人接下来的行为和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不同的方向。这些都会在此次的新作品中有所体现。
新的作品最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什么?
我通常把某两年或者某一个阶段的作品称为一个心理历程。但是,可能思考的是一种类似或相同的问题。这次整个展览的题目叫做“一样”。在我看来,再有语言上的变化,但心理历程是一样的,想的问题也是类似的。但是,“一样”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表达,应该是“一样什么?”。所以展览中把灰色、黑色、金色、白色等几个装置放在一起提出问题。接下来的这十多件作品就会去解答这个提问――为什么一样?会更深入地去讨论这个问题。比如一定一样,可能一样,就是一样,大概一样,没准一样,很一样,不一样……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这些种种的可能性都是在一个大的概念――“一样”之中形成的。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微妙的心理反应。我就是把这种―直困扰在心里的问题,比如选择的问题、排列的问题、从主的问题、再生的问题,消亡的问题,等等。这些概念用视觉再次呈现出来。而这些问题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公共事件或者生存状态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有哪些公共事件或社会状态对您有特别的触动?
比如日本大地震、温州列车事故,包括我们现在在微博上看到的很多事情。我们天天都在这种信息里,自然有所反应。虽然触动我的往往都是悲观的东西。但是我要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方式。
在您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手工劳作,这种高额时间成本的表现方式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其实这种方式从心理体验来说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抗拒。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古董,通过它的物质感或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非常强烈的精神性。不同的时候看它,它都会反馈给你不同的信息与能量。首先,制作的过程吸引我。其次,当观者去看这些作品时,它是用一种繁复的、不必要的、或者必要的可能性组成的时候,它会带给人一种新的想象与空间。让人认识到这种非常简单的日常材料的一种可能性。同时观者也会尊重它所释放出来的那种能量。
这种看似神经质、偏执的方式和您的性格与经历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是现在的年轻人所雅法体会的。我是在文革时期长大的,在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首先没有安全感。父母会忽然被抓起来,家里没有人照顾那是一种让人难受的自卑的、最底限的生活状态。我感觉我们当时根本没有隐私没有个人空间也不被别人尊重,到处都是谎言,公众语言和现实生活极其分离。所以这种的状态累积成为我性格中的重要的部分:固执,敏感、怀疑。直到现在不管出现什么样的事情,我都是表示怀疑。这种怀疑态度很有意思,它会产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会怀疑别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另一方面我也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它,会立刻去分析它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性。
对丝线这种材料有何特殊的情结?
首先这是一种惯性。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我妈妈天天让我架着线帮她缝东西,因为那是一个绝对的生活必需品。当时的线不像现在分类这么细致、服务这么到位。当时都是要靠自己手工去处理。我对于线的记忆很深,所以回国后看到丝线,对我感触也特别深。而且丝线这个材料很容易控制。它有一种细水长流、家务事的感觉。我也在想,这个最基本、如此简单的材料,它到底能深入到什么程度?它的表现力和可能性的极致在哪里?
之前在纽约的设计经历对现在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设计对我来说没有挑战性,我做了三四千张作品,都是从零开始。我觉得设计是一个量和经验的加法;艺术是有绝对挑战性的。它需要把生活和思想全部做减法,减到最根本,最宝贵的问题裸露出来的时刻,我要把那一刻抓住,所以这很难。所以我认为设计和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
从设计师到艺术家的角色转换对您来讲有何特别的感悟?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设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种累赘。我以前比较回避这个身份,但我现在会很强调它。因为任何一位艺术家的经历都是独一雅二的。设计的经历会告诉我一个工作程序的完整性,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有一部分工作能力的培养是从设计中得来的。这些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当时那些染织,布艺、床品、衣料图案、陶瓷纹样等一些很生活层面的设计也对我现在的生活细节有很大影响。
如何看待女性主义艺术家的身份定位?
我觉得这种说法挺不对的。首先艺术就是唯一的标准,不分女性男性,我只不过是女性而已。而且我们现在所谓的女权主义,它是一种女性解放、自觉争取权利的表达,这在中国没有发生过。在西方,女权主义分非常多的层面,我对这个不是特别了解。当很多人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也不得不去思考,也被困扰了很久。我之前两年做过一些作品,关于女性词汇:我从字典中找了上千个关于女性的词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女性的生存方式和参与社会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女性的自信度也越来越高。相比较之前关于女性的词汇就非常少,女性被规定的特别狭窄。所以我觉得这是潜移默化慢慢出现的,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过程。的确在美国的时候我也看到过一些女性艺术家用身体、用血腥的语言去表达,我个人并不喜欢。是那种特别生理性地去回避这些东西。而我的创作就是依靠直觉,有时候也特别强化自己的直觉。我觉得直觉是很难能可贵的、具有唯一性的东西。
最近的生活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最近在学习茶道。我很感激我的茶道老师,她让我通过这种方式安静下来。而且在茶道中有哪一个地方没控制好,就会影响到茶的味道。它让我体会到,即便是一片叶子,也非常敏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尊重它。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树之屋,呼吸自然下一篇:巴比利十年树人 关天朗一支独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