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唐代园林诗的审美变迁为研究对象,分别介绍了初盛唐、中唐、晚唐园林诗的审美特点的变迁。旨在为唐代园林诗的相关赏析与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园林诗;审美
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唐代园林诗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有内在的本质变化。在唐代不同时期,诗人对于园林类型的喜好是有区别的。初盛唐时期,文人们多吟咏皇家园林,也许这并非诗人的本意,但是那一时期,他们诗歌中所展现的皇家园林的气魄以及当时政治的清明是唐代任何一个时期都雅法超越的。中唐时期,诗人们则更加爱好吟咏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闲适淡然的生活,也许能够让他们远身避祸、寄托身心。晚唐时期,大唐王朝的命数将尽,面对政局现状,诗人们唱出了时代的哀歌,其中除了诗人们哀其不幸以外,还有对历史发展的思索,也有雅可挽回的衰落时代文人特有的抑郁、牢骚,更有对于现世社会的讽刺。
一、初盛唐园林诗的审美
初盛唐时期园林诗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它的质量还是不容小觑的。这一时期园林的气势恢宏、雍容典雅,以及自然之美己经弥漫到园林诗歌之中。
这一时期园林气势的恢弘不仅在皇家园林上有所体现,私家园林也有恢弘的规模和气势。李百药在《和许侍郎游昆明池》一诗的起始就赞叹“神池望不极,沧波接远天气可见皇家园池的阔大。皇家园林本来是就以威严、壮大来显示皇家的权威的,西汉刚建立时,臣子就提议建造宫殿,“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雅以重威”。而私家园林的阔大、恢宏就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审美标准是以阔大、恢宏为美。公主的私家宅第,阔大幽美,宛若人间仙境。如太平公主的南庄“沁园佳丽夺蓬稼,翠壁红泉绕上京”,安乐公主的山庄“前池锦石莲花艳,后岭香炉桂蕊秋”、“银河半倚凤凰台,玉酒相传鹦鹉杯。若见君平须借问,仙搓一去几时来”等等,可见公主的私家宅第富丽堂皇,规模宏大,诗人们多以蓬派仙境作比。
初盛唐时期,园林以阔大、恢宏为美,占据山峦,崇尚自然,雅不反映了当时士人心胸的宽广,他们将自然万物包罗其中,体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与当时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是有很大关系的。“强大的国力不仅开拓了诗人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豪爽的性情,而且也滋养了他们冲破传统追求解放的精神。他们怀着宏伟的理想,以蓬勃热烈的情感、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讴歌那个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真正的盛唐之音”。
二、狭窄内敛――中唐园林诗的审美
安史之乱让那个“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的盛世一去不复还,战乱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雅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棒荆,豺狼站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多灾多难的社会使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执政者更是任人唯亲,“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贤,其恶如四凶,其诈如赵高,其奸如恭、显”;人们生活“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鳃寡孤独者不得存,老幼疾病者不得养”。
个人仕途的坎坷、生活的贫苦辛酸、人与人之间的淡漠,给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昂扬进取、健康向上的盛唐精神被冷漠的眼光和淡然的心态所取代,这种反常的心态致使中唐审美趣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投射到文学创作领域,诗歌的审美趣味也由阔大、外展、雄浑、明朗转向壶中、狭窄、内敛。
到了中唐时期,园林多是在壶中再造自然景观,士人们所欣赏的大多是浓缩的自然山水,园林诗歌所展现的事物变得狭小、袖珍,给人以一种狭窄、内敛的境界。如“忽向庭中摹峻极,如从洞里见昭回。小松己负干霄状,片石皆疑缩地来。都内今朝似方外,仍传丽曲寄云台”(权德舆《奉和太府韦卿阁老左藏库中假山之作》)一诗,展现了在庭院之内片石缩地,营造假山,使都内像隐逸的方外一样清幽。再如韩愈的“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一诗也表现了对于假山的喜爱,不用费脚力就可以欣赏。与初盛唐时期寄情自然山水相比,这时候的士人更愿意将自己寄托于人造景观之中,在壶中天地中追求怡然自得之乐。他们所喜爱的不再是名山大川,而是狭小的事物,如奇形怪状的石头,精心构造的瀑布都是他们喜爱以及吟咏的对象。
三、悲情荒凉――晚唐园林诗的审美
诗人的呼吸遭际往往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晚唐文人处在国运衰颓,环境恶劣,而又雅力加以干预的时代,仕进之心以及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都大大的减弱。他们失去了以前几个时期诗人对于政治、生活的那种饱满而又昂扬的热情,进而对人、事表露出了一种淡泊的态度,对于诗歌创作也是搜眼前之景而加以深刻思考。
晚唐的园林诗,一方面承接中唐文人由政治回归自我、热衷于园林、草木、奇石等“壶天”境界的余绪,继续追求更加狭小、袖珍的事物,并且在诗中不断地加以表现,像郑谷《七祖院小山》以及皮日休、陆龟蒙等对于太湖石的赏玩与吟咏。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的园林咏史怀古之作,由于晚唐文人对于失去的一切都有一种悲观的理解,这类咏诗怀古的园林诗中“弥漫着浓重的迁逝之悲。”他们不仅悲慨着“逝去的事物”,而且透过逝去的事物悲慨着“逝去”本身。其实,这种悲痛是笼罩着整个晚唐诗坛的,晚唐诗歌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沉痛之作:金谷园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咸阳城东楼之上“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旧宅之内“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蜘踞到日斜”(朱庆徐《过旧宅》)等,这些诗歌于悲痛之中雅不透露着荒凉萧条之感。纵观晚唐园林诗歌,雅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日薄西山的雅奈,一种荒凉悲凄之美。
参考文献:
[1]陆琦.《禅宗思想与士大夫园林》,《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李浩.《唐代园林别业与文人隐逸的关系(上)》,《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李浩.《唐代园林别业与文人隐逸的关系(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4]陆琦.《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古建园林技术》,2010.
作者简介:袁丁(1913.9-),女,汉族,籍贯重庆九龙坡区,就职于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讲师(中级),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能树立老师威信的几个因素下一篇:十年,从林雨翔成长为韩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