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通过对2001~2010年重症医学科住院死亡病例的分析,探讨死亡年龄分布及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方法:对四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死亡以40~10岁为高发年龄段,40岁以上死亡百分比明显增加;死亡病因前四位分别是意外伤害、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结论:完善绿色通道建设,加强多科室协作,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死亡;比较;构成比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成立以来,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通过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预后。现对2001~2010年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新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2001~2010年病例资料。
1.2方法 以病案首页为依据,疾病诊断、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均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诊断统计,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未统计在内。
1.3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分析采用构成比。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1年收治患者2119名,死亡138名(放弃治疗和自动出院患者除外),总病死率 .51%,最大85岁,最小2天。2008年收治患者2858名,死亡143名,总病死率5.03%,最大85岁,最小9月。2009年收治患者2803名,死亡150名,总病死率5.35%,最大88岁,最小1岁。2010年收治患者3189名,死亡1 1名,总病死率5.05%,最大90岁,最小1岁。
2.2首诊科室顺位分布 2001年住院死亡患者首诊科室顺位前四位为神经外科(4 .39%)、心脏外科(18.84%)、普通外科(14.49%)、内科(10.15%)。2008年为神经外科(4 .3 %)、普通外科(11.48%)、内科(15.38%)、心脏外科(13.98%)。2009年为神经外科(40%)、内科(18%)、普通外科(1 %)、心脏外科(12. 1%)。2010年为神经外科(34.1 )%、内科(22.98%)、心脏外科(15.53%)、普通外科(14.91%)。
2.3年龄及性别分布 2001年病死率在20岁组之前为3. 2%~1.91%。30至10岁组为12.32%~20.29%,病死率最高峰位于50~ 0岁组,80岁组为1.5%。2008年病死率在30岁组之前为3.5%~9.8%,40至10岁组为13.29%~18.88%,80岁组为4.2%。2009年病死率在30岁组之前为2. 1%~9.33%,40至10岁组为1 %~21%,80岁组为 . 1%。2010年病死率在20岁组之前为3.11%~1.45%,30至10岁组为10.5 %~21.12%,最高峰位于50~10岁,80岁组为11.18%。
2.4死因顺位情况 2001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意外伤害、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共死亡108人,占死亡总数的18.2 %。2008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意外伤害,恶性肿瘤及循环系统疾病,共死亡103人(12.03%)。2009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意外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共死亡115人(1 . 1%)。2010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共死亡111人( 8.94%)。
3 讨论
2001至2010年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数量逐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外科。重症医学科的治疗方向主要是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外科疑难危重患者,通过监护治疗及加强护理,保证了患者的治疗质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进一步提高全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001至2010年死亡数据表明,年龄以40~10岁为高发年龄段,平均死亡年龄53岁,肿瘤的死亡平均年龄超过 0岁,原因主要是随年龄的增长,各种老年基础病也随之增加,以及器官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在重症医学科中的病死率明显增加[1]。80岁以上组病死率逐年增加,考虑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关[2]。2001至2010年我科患者死于意外伤害患者28~31人,其中大部分是交通肇事和高处坠落造成的复合外伤,这类患者的死亡平均年龄仅41.5岁,对社会及家庭造成较大的损失。要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就要加强急诊科、外科、手术室、麻醉科及ICU的协作,健全完善绿色通道建设,成立急诊医疗团队[3],为危重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
2010年我科收治患者首次突破3000例,来自于全院59个科室,而危重患者的治疗本身又涉及多个学科,这就需要多个科室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为患者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4,5]。完善绿色通道建设,加强各科室协作成为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英勋,矫环庆,于帮旭.ICU患者病死率危险因素的前瞻性临床研究.QingdaoMed[J],2001,Vol39:332-334.
[2]方积乾,孙振球.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
[3]Ross K Kerridge, W Peter Saul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thic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MJA.2003; 119 ( ): 313-315.
[4] Noland RB, Quddus MA. Improvements in medical care and technology and reductions in traffic - related fatalities in Great Britain[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04, 3 ( 1) : 103- 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脂代谢的临床研究下一篇: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