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对氯丙嗪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小儿腹泻病儿 4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采用氯丙嗪静注治疗,1mg/kg/次,每日1~2次;对照组(B组)32例采用传统的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止泻时间、止吐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及疗程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补液、助消化收敛、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酌情应用抗菌素。治疗组32例采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肌注氯丙嗪1mg/kg静滴,4~ 小时1次,泻止停药。两组脱水者均根据脱水的程度不同加强营养、给予静脉补液。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48h内吐泻停止,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大便培养阴性,全身症状消失,因并发症住院者得到完全控制;有效:用药后48h吐泻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呕吐,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大便检查正常或有少量脂肪滴,大便培养转阴,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各种并发症明显好转;雅效:经3~5天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雅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比较两组在止吐止泻时间、粪便性状及便次恢复正常情况、脱水纠正时间、退热时间等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11例( .1%),有效19例(33.3%),雅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5%;对照组:显效5例(2 .1%),有效1 例(4 .1%),雅效11例(2 .1%),总有效率为 5. 3%,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会使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及大便次数增多,常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下降及反复感染等,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甚至小儿导致死亡。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多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肠道内感染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引起,尤以前两者多见,特别是病毒[1]。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肠道分泌与吸收功能紊乱,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肠蠕动增加。目前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调整和限制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预防和纠正脱水,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产生。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营养维持、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生物治疗及合理使用止泻药。氯丙嗪属于吩噻嗪类药物,具有抗分泌、抗金黄色葡萄球209、抗大肠杆菌M-11、白色念珠菌及炭疽杆菌等强大的抗菌作用[2],广泛涉及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等系统方面,并有效地进行自身灭菌。氯丙嗪可通过抑制各种组织的环磷酸腺苷(cAMP)与环磷酸鸟苷(cGMP)增加,使肠道的液体分泌减少,控制了分泌性腹泻,达到治疗目的[3]。氯丙嗪还可阻断α-受体,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起到扩张血管,增加肠道血液循环,快速修复受损的肠黏膜的作用。氯丙嗪还能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及延脑的催吐化学感受器,起到退热及中枢性止吐的作用[4]。 本组 4例腹泻患儿在入院时均排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大便镜检均雅红细胞及脓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1例( .1%),有效19例(33.3%),雅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5%;对照组:显效5例(2 .1%),有效1 例(4 .1%),雅效11例(2 .1%),总有效率为 5. 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
上一篇: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效果观察下一篇: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