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复制链接]
查看: 1051|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6-26 18: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价值,并且最大限度的为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通过对于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些路径选择,以期对我国解决农村劳动力待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就业;就业模式;促进就业
  作者简介 李雨(191 -),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陕西杨凌 112100)
  
  根据国务院研究室牵头组成的农民工问题调研和文件起草组撰写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且仍有增加的趋势;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对于本身已经有巨大的就业压力的人口大国,解决不好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带来不少就业矛盾,诸如城乡就业的差异、农民就业的歧视、就业保障的落后等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既是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飞跃面临的一个极其富有挑战性的难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难解析
  
  农村劳动力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希望以此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但是,更多的青年农村劳动力已经不是单纯满足于获得经济报酬,他们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对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通过外出就业学到一定的就业技能,能够实现个人价值。非农就业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的重要方向。遗憾的是,目前的就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充满重重困难。
  (一)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遭遇许多现实难题。在可以选择的就业门类中,由于身份限制,农村劳动力不得不选择一些诸如建筑业、加工业等危、重、累的行业就业。更为重要的是,由户籍衍生出的许多公民权利在农村劳动力身上也雅法实现。“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这不仅严重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范围主要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但是产业需求总量是有限的,而且增长空间也比较狭小。面对这种产业结构的矛盾,第三产业;尤其是有关农村服务方面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远远落后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求,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局限。
  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对于其个人能力需要以及培训的可能性非常低,农村劳动力希望通过就业,得到个人技术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景不是非常乐观。况且非农就业总是停留在低层次领域,雅法通过就业满足劳动力的精神需要,就业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大受影响。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不足影响其就业效果。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就业技能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年初对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用工意向调查表明,85%以上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25%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 %以上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近 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将会需要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发展建设。农村会增加许多新型农业服务行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经纪人、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等等就业需求。这些新的就业门类,对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的要求,将会成为其就业的先决条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就业有着内在的联系,劳动力综合素质越高,就业的可能性越大。
  (四)农村就业体系落后助长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困境。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主要表现为“外向型”就业,即多数农村劳动力均选择向城市流动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参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农业领域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适合农村劳动力发展的就业岗位。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困境。
  
  二、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经验分析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状况。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美国十九世纪初,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四分之三。从事非农业的人口只有四分之一。这种农业人口结构与我国目前的状态非常相似。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不仅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而且数量也不断增多,使农村的产业部门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业人口在农村中已经占到绝对优势。此外,还有部分城市人口向农村的非农部门倒流。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人口的比重略有上升,占到全国人口的28%。
  法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量减少了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但是随着农村的农工商一体化体系的加深,各种设在农村的加工合作社等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得到较好的解决。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针对自身特点,日本政府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政策,以此调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状况。在工业化早期,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强,政府选择重工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同时采取职业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后,非农产业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在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通过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尤其是在大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的同时,并不孤立地发展大城市,置农村于不顾,而是有计划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农村的产业发展以及容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顺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得到调整。
  (二)促使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美、日、法等各国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动因。主要在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伴随农业机械化程度加深,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工商一体化形成,农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同时,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和容纳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成为可能。此时,各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依据劳动力就业状况,适时提出适应不同情况的灵活就业政策,加快制订各种就业保障计划和立法,推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促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合理发展。
  (三)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分析。美国农村劳动力遵循了两种模式进行转移就业:一是从地域上,向农业边疆(或称农业边地)转移就业,或者向城            市转移就业。二是从部门上,首先在农业部门内部,向种植业以外其他部门转移;其次向城市的非农部门转移就业,例如城市制造业或服务行业;最后向乡村的非农部门转移就业,例如农产品加工工业等等。
  日本城市化与工业化齐头并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过程中,选择的是大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大都市圈”,即以某个大城市为人口聚集中心,周围发展卫星城,再向外辐射与扩展。同时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并且通过法案促进工农业、城乡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对于城市劳动力的影响。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美国城市各种产业部门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失业人口大为增加,加上城市的庞大臃肿,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降低。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向农村的非农部门寻找就业出路。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使农村的非农部门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加之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部门的转移加大。这样恰好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并且使两个劳动力市场均能够充分满足就业需要。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法国农业人口减少太快,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产生竞争,并且出现了大量失业的农村劳动力。法国政府开始有意放慢排挤农业劳动力的速度,并进一步鼓励合作社等在农村开办企业,使小城镇或农村集市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此缩小城乡差别,减少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有力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数量。
  (五)小结。综观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实践,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扎根于其对于城乡一体、同步发展思路之下、配以合理的政策指导以及灵活措施的综合实现。首先,明确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构成中的重要位置和积极作用,肯定城乡劳动力在就业中的平等地位和机会,进而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权利的限制。其次,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不断推进,逐步实现农村的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保证农村劳动力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最后,在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国外政府对于国家的整体劳动力市场进行合理引导,在扩充农村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吸引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进行倒流,使得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形成了健康平行发展的势态。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新路径
  
  (一)制订合理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制度
  1 户籍制度的消除。农村劳动力由于农村户籍而丧失许多就业机会、遭遇就业歧视、没有就业保障,户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就业的障碍。甚至于对城市劳动力而言,户籍也成为了就业枷锁,同样会遭遇到本地户口的就业机会限制。
  户籍制度的本意在于对城乡居民的人口数量、迁徙情况等进行有效管理,实际上这一目的在取消户籍制度的情况之下仍然可以实现。目前的居民身份证完全可以保证城乡居民的身份识别、住址、居住地等等信息的保存和随时查取。在技术上,还能够通过扩大身份证的存储内容来更为细致的保留个人信息情况。因此。户籍制度已不是现在社会人口管理的必要手段,更何况其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公民的个人权利之时,这一制度更没有存在的价值。目前的户籍制度难以立刻取消,毕竟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体现着不同地区公民的不同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福利待遇。但是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看,代表城乡差异的户籍制度必将消失。“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不研究解决好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问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难以稳步推进。”因此,国家对于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政策的改革,成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这些,需要在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尽快出台相关条例或规章。
  2 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的建立。2008年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城乡劳动力的一体化就业形式,成为国家在今后的社会就业发展政策中大力倡导的一种就业方针。而能够充分实现这样的一体化就业体系,则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
  首先,对于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应该着重向农村劳动力进行倾斜,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面对新兴的就业门类,农村劳动力不必担心就业门槛过高望而却步。
  其次,平衡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就业领域的重要中介。劳动力市场偏离农村劳动力使得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中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就业成本的增加。
  再次,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一般是凭借个人经验、口口相传的信息等等不确定因素,盲目进入到特定就业领域,造成劳动力价值发挥受阻以及生产力的降低。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信息化程度,及时向农村劳动力传达各个就业领域和地区的用工需求情况,减少就业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
  最后,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以及就业保障工作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农村劳动力在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到普通的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后,就会存在失业可能。失业的存在是就业领域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失业人员进行的救济以及保障工作。则更为关键。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保障的范围,主要针对城市劳动力和一些特殊的失地农民。普通农村劳动力就业帮助、就业中的失业保障、就业与失业的申报工作的建立、刺激就业和减少失业的政策体系的建立,应是现阶段政策关注的重点。
  3 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因此,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知识密集的IT和BT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必不可少的,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然而,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保证全社会的充分就业,特别是扩大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尽快建立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尤其是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政策方向。“在中国劳动力就业构成中,主要是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并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中国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二)建立合理的就业选择模式
  1 完善内向型就业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国内就业,尤其是向本土就业,一般的农村劳动力对于外出离乡、离土就业仍然有一定            的顾虑。本土就业具有身兼两职的优势:进可从事非农产业,退则可继续务农。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造成就业岗位的分布不均,以及就业人员分布过于集中。内向型就业模式中,要考虑到以下问题:首先。就业的地域要从全国的资源和就业岗位情况进行配置。不要趋于一隅,充分发挥不同城市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此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能一味强调地域的远近,只要进行合理的就业分配,发展乡镇企业,加大用工数量,即使在本乡本土也可以进行充分就业。
  其次,内向型就业模式,应该使就业岗位适合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尤其是就业技能不足的劳动力的就业确是非常适宜。针对某些就业门类而言,也只能是采用劳动密集型模式进行生产。因此可以设法使得企业选址、用工等情况,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配套推进,合理利用各个层次人力资源的不同价值。
  最后,内向型的就业模式更要求农村劳动力突破原来传统的就业方式,从被动的被雇佣进入就业领域到主动进行创业,开发劳动力的就业潜力。农民创业的过程是社会总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是对传统的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否定,是对原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的挑战和创新。农民创业作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不但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思路。
  农民创业问题涉及到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能力、创业实力、创业的胆识等等问题,政府的合理指导和扶持,以及相应的政策倾斜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之时,必须做好前期的分析,如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必要因素均能保证的情况下,相信农村劳动力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应该得到较大的体现。
  2 继续发展外向型就业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际劳务市场对于劳动密集型劳动力的需求,恰好成为我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全新途径。人世之后,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外国资本、劳务和技术不断地涌人国内,增加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压力。也迫使国内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主动意识。迫使国内管理部门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建立运作灵活、管理有序、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国际转移新机制。
  我们应该顺应世界市场的需求,对就业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变化,鼓励劳动力向外向型企业去争取就业岗位。外向型就业要求劳动力的自身条件会有异于本土企业,甚至参与到国际劳务市场之后所承担的风险。显然也是更为不确定的。在此情况下,我们既要鼓励劳动力的外向型就业,还需要政府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劳务输出组织等等部门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外向型就业进行合理指导。第一,政府的指导责任最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对于农村劳动力外向输出就业进行管理,并且对于开展劳务输出的部门进行监督。第二,及时立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外向就业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就业保障。法律规范中对于劳动力的就业条件,介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部门的资质,责任的承担等等内容应该进行细致规划。第三,形成初具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外向型就业基地。对于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广泛建立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与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玉米孕穗期管理技术
下一篇:企业对云安全持谨慎乐观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26 18: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6-26 18: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