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建筑历史悠久,从春秋、汉代的“衡门”,唐代的“乌头门”,宋代的“里坊门”,至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牌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早期牌坊的功能有限,只是起到指示性、引导性或标志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手法已呈现多样性,牌坊就是人们采用的一种有效的传承工具之一。封建统治者利用牌坊的影响力,大力宣传科举制及建立功名坊,褒奖和纪念科举人才,继而扩展到建立寿坊、贞节坊、墓志坊等建筑,遂渐形成了一个牌坊建筑系列。
在漳州城矗立着三座明代功名坊,其中国保单位“尚书”坊和“三世宰贰”坊,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最繁华的香港路北端街道上,两者之间相距28米左右,南北向并列跨街构筑;省级文保单位“澹泊宁静”坊,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口,建筑雄伟壮观。当地政府在上述区域内建坊意义重大,不仅突显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让行人翘首仰望以显示高贵荣耀,而且具有宣扬科举入士,“诗书礼仪”等意含。这三座功名坊建筑,是漳州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明代功名坊建筑。建筑规模及建筑艺术高于其他类型牌坊,且功名坊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是研究漳州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历史背景与功名坊建筑调查
漳州城为漳州府治所在地,始建于唐贞元二年(18 年),旧时隶属龙溪县治管辖(现改为龙海市)。明代是漳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时人称之“地雅旷土,人雅遗力”。明隆庆元年(15 1年),明政府在海澄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商贾糟粟往来如织”,广州潮惠各港和外洋商船来漳贸易络绎不绝。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每年进出月港的大海船达200多艘,漳州地区生产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等远销东南亚,月港成为福建四大商港之一(2)。外销商品的激增,生产方式突破家庭副业的格局,出现了作坊和工场,社会经济出现繁荣, “商贾云集,甲第连云”。漳州呈现资本主义萌芽状态。
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带动下,文化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各县官办儒学、社学、书院成为这个时期教育的主力军,民间私学遍及各地。据统计,漳州历史上有邺山书院、芗江书院等100多所。自唐元和十一年(81 年)龙溪县周匡扬第一个进士及第后,历朝历代文人辈出。截至清代,漳州府治所在地的龙溪县进士及第401人,状元1人,举人591人。漳州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宋代著名的理学家陈淳,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张燮、著名的教育学家黄道周,清代著名的数学家、水利专家庄亨阳等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史迹和成果,已成为漳州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明成化四年(14 8年),诏安第一个登科举人许潜首开南诏建坊先河之后,立坊之风逐渐在漳州地区兴起。据清乾隆版《漳州府志规制》记载,漳州历史上共建402座牌坊,至今尚存的古牌坊建筑遗存约有41座,是目前福建省保存古代牌坊建筑最多的地区。仅龙溪县境内,在历史上建造了202座牌坊,其中功名坊就有149座,经田野调查获悉。目前尚存各类古牌坊约8座,漳州城内保存4座,以功名坊居多。功名坊建筑,与地方教育、科举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大,自身蕴含了大量传统文化信息,雕刻艺术也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牌坊,是漳州地区有形的历史文化珍贵遗产,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尚书”坊,座落在香港路北端双门顶,是一座精美的仿木石构建筑, 与“三世宰贰”坊并列跨街构筑,明万历三十三年(1 05年)当地政府奏报明朝廷,为林士章设立的(图一)。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殿试探花,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万历二十八年(1 00年)逝世,享年11岁(3)。该坊坐北朝南,三间十二柱五楼,屋面歇山式,仿木石构建筑。明间面阔4.38米,次间面阔1.58米,中柱边宽58×51厘米,柱脚四方形,升至1. 2米起呈讹角状,边柱边宽28×21厘米,柱脚四方形,升至1.35米起呈讹角状。通高11米。为稳定石坊,设计者在中柱和边柱前后各添置一根戗柱,支撑边楼屋面构件。
此坊构筑雄伟,结构复杂,构件厚重。字匾正反面阴刻行楷“尚书”“探花”四个大字。“尚书”是他的官职;背面题刻“探花”,表示他的科举名次。楷书题识稳健,书体行笔有力,入木三分,堪称书法精品。叙事匾正反面竖行阴刻楷书“赐进士及第、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礼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两京国子监祭洒林士章”四十九个字。概述了林士章科举及第和累官的过程。
2. “三世宰贰”坊,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 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图二)。蒋孟育,字道力,龙溪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选庶吉士。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他以亲老归养,与张燮、郑怀魁、林茂桂、王志远、高克正、陈翼飞等漳州“七才子”,结“玄云诗社”于漳州芝山(4)。
石坊坐北朝南,十二柱三间五楼,屋面歇山式。明间面阔4.39米,右次间面阔1. 9米,左次间面阔1.23米,中柱边宽58×51厘米,四方形柱,升至1.38米起呈讹角状,边柱边宽21×21厘米,升至1.38米起呈讹角状。在中柱和边柱的前后各设置一根小戗柱,顶端支撑边楼屋面构件,戗柱升至1. 0米起呈抹角状。石坊进深1.94米,通高11米。字匾正面浅阴刻楷书“三世宰贰”,意为一家三代任官或封赠至侍郎:背面题刻“两京历”意为在“两京”(北京与南京)当官时间长,经历多。叙事匾竖行阴刻行楷,部份字迹因石质风化严重, 而雅法辩认。匾全文“诰赠通义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祖蒋玉山,诰赠通义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诰赠口仕□□□□□□□蒋相,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通议大夫□□□□”。蒋孟育一家祖孙三代,才华出众,官位显赫。
3. 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旁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功名坊――“澹泊宁静”坊,明崇祯九年(1 3 年)为纪念林钎而建(图三)。林钎,龙溪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 1 年)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商讨军国大事,一生廉洁奉公,不立门户。崇祯帝御书“澹泊宁静”“中正和平”(5),褒奖之。匾额左边青石板落款“提督福建学政、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门生陶承谟”二十四个字,右边青石板落款“署龙溪县事、南靖县知县、门生吴士颜”十五个字。平板坊正反面阴刻楷书“大明崇祯岁次丙子孟冬毂旦立”十三个字。叙事匾前后阴刻楷书“为万历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直。起居注慕修实录,经展书、官历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中允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经讲官加俸一级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教习庶吉士、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奉勒同知、经事实录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林轩立”。共一百一十八字。该篇详细地记载林轩科考入仕累官过程,是研究林轩一生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据之一。
该坊坐东北朝西南,十二柱三间五楼,屋面歇山式,仿木石构建筑。明间面阔4.38米,次间面阔1.98米,进深2. 0米。中柱边宽 0× 0厘米,四方形柱脚,升至1.81米起呈讹角状,边柱边宽28.5×28.5厘米,四方形柱脚,升至1.80米起呈抹角状,脊通高9.04米。石坊建筑体和构件硕大,易受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设计者为稳定石坊,使之传世百年,乃至千年而不毁,故在中柱和边柱的前后,各添置一根戗柱,以支撑边楼屋面构件,同时为构筑次楼小坊亭创造条件。
二、 建筑构件及图案装饰
“尚书”坊、“三世宰贰” 坊和“澹泊宁静”坊,是漳州市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代功名坊建筑。这些精雕细刻的吉祥图案,隐含着先人对社会、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透露出牌坊建筑主人显赫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主要建筑构件的雕饰,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功名坊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纹饰雕刻的种类繁多,有动物类、禽类、植物类、吉祥纹类、人物故事类、包括西洋人物和力士雕像等雕刻作品。
1. 石柱:是牌坊的主要构件,不仅衔接着明次间额枋,而且还承载着整座牌坊的重量,其作用不容忽视。硕大的柱体竖立在繁华的街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或是一种威慑的感觉,这也许是建坊者的初衷。垂花柱头浅浮雕牡丹花瓣纹,柱体雕饰花卉图案;有的垂花柱则浅浮雕一男性,但人物姿态有所变化,有蹲坐,有站立、手里拿着一支鲜花,人物形象自然,画面简洁,雕刻线条流畅。“尚书”坊主楼檐下童柱高浮雕龙卷柱。“三世宰贰”坊童柱前后圆雕四位体格强壮的座姿男性力士,其中右力士眼球外突,作吹哨状,左力士两手靠在膝部上,双目疑视前方,力士形像雕刻的栩栩如生。
2. 屋脊:主楼屋面正脊隆起,两侧饰鸱吻,中间置宝葫芦顶,屋面构件采用小石板纵向铺设,檐翼角自然起翘,檐口镂刻简瓦滴水。“澹泊宁静”坊屋面使用长条宽石板及少量短而窄的石条铺设,檐角卷曲翘起,脊中间宝葫芦巳毁。鸱吻是明清时期民间常用的一种吉祥装饰图案,寓意兴雨防火,在古建筑物上多有装饰。
3. 匾额:圣旨匾悬挂在主楼檐下中间显著部住,阴刻楷书“恩荣”二字。匾额上部透雕一只正面龙,左右各透雕一只飞龙,环绕圣旨匾,底部浅浮雕太阳图饰。其中“三世宰贰”坊圣旨匾透雕的飞龙,形体丰满,雕刻工艺精湛,龙纹线条流畅,局部雕凿细腻,表现力强,形象生动,是明朝代表性的石雕作品。
4. 额枋:分别为平板枋、上下额枋、下槛和次间额枋:平板枋浅浮雕变体莲花瓣纹;上额枋浅浮雕变体莲瓣纹,有的雕凿祥云、仙鹤或祥云、双凤拱月等图案;下槛正面浅雕回纹图饰,有的则素面雅雕凿;下额枋用材硕大,系采用一根粗大的白岩石雕凿,额枋两头雕刻兽面拐子,正反面高浮雕双凤和双龙图饰。双凤画面当中穿插三朵牡丹花,双龙穿行在祥云之间,龙头拱托着太阳,有的额枋正反面皆雕凿双龙图案。上下额枋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画面动感十分强烈,吉祥寓意深远,为明代石雕工艺佳作。
在民间,龙和凤的图饰,是民众喜爱的题材,同时也是皇权的象征。在牌坊建筑上雕凿龙凤图案,应是得到朝廷恩宠的官员,才能享受如此殊荣。祥云和仙鹤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吉庆祥和意味浓厚,是民间百姓喜爱的吉祥物,在许多建筑物都有此类图案,来营造喜庆吉祥之氛围。
5. 花板:是古人重点雕凿的主要构件之一。“尚书”坊字匾下花板透雕三组人物,共19个人物雕像,有的抚琴弹奏,有的牵马出行,老少皆有,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富有情趣。叙事匾额下花板高浮雕18个人物。在翠绿的松树下下棋、抚琴、闲谈等,场面异常热闹。整个画面人物布局合理,疏密有致,人物刻画生动,生活情趣浓烈,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能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次间花板上下两层,上层花板透雕两人一组,下层花板透雕三人一组雕像,其雕刻手法与字匾下花板人物雕刻基本一致;“三世宰贰”坊次间花板则透雕一只前足直立,后足蹲式坐姿麒麟来装饰左右次间,以增加审美功能;“澹泊宁静”坊次间花板损毁,雕凿内容不得而知。
. 雀替:早期雀替有双重功能,即承重和装饰作用,进入明清时代,已雅承重功能,雀替构件只做装饰作用。下额枋两端下方雀替圆雕呈一只卷曲的飞龙,龙身比例均匀丰满,局部雕刻细腻,整体形态生动,是一件石雕精品。次间下额枋雀替雕饰呈花卉图案。但遗憾的是“澹泊宁静”坊雀替均被毁弃,其形态雅从知晓。
1. 小坊亭:在次楼构建精致小坊亭,是整座牌坊装饰的重点之一。檐下花板各透雕一组人物,画面内饰三人或两人,头戴官帽,身穿长袍,或坐或立,有倾听者,有舞动手势作演讲状,场面生活情趣甚浓。童柱和额枋正面浅浮雕人物仙鹤、喜鹊、牛、牡丹、梅花、荷花、青松、孔雀等图案,画面简洁,起到点缀和装饰效果。有的小坊亭童柱之间设一道弯枋连接,亦有装饰效果。
8. 边楼:是石坊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者对建筑构件作了一番装饰。但在调查中发现,“三世宰贰”和“澹泊宁静”坊的边楼人物雕花板己被毁弃。“尚书”坊边楼前后花板保存完整,所雕人物技法与其他花板人物雕刻一致。有的雕凿两名站立的官员,面向正前方,倾心交谈;有的画面则是一名老者立着吹箫,一名书童毕恭毕敬在一旁倾听;另一件花板透雕两名老者,蜷膝坐在地上作闲谈状。一人头戴官帽,身穿长袍,身边放着一把伞和一个酒葫芦,另一名老者光头,头颅硕大,身穿长衫,卷裤脚裸露足部,一副闲情逸致。
9. 柱础:为长条石雕凿,四组纵向排列,每组三根柱脚镶入柱础。“澹泊宁静”坊则雅柱础。
三. 功名坊的建筑特色
漳州古城明代功名坊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各类瑞兽、吉祥纹、花卉和人物等图案,被作者恰到好处地点缀在石坊主要构件或显著位置上,突显出建坊者与牌坊主人的意含,是研究明代社会和民间传统习俗方面的重要资料。功名坊建筑在设计、雕刻、取材,以及图案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不仅做了精心安排和合理构建,其建筑具有多方面的特色:
一是明代的多种雕刻工艺,在石坊装饰构件上都有精彩的表现。尤其在各层次的花板人物雕刻,额枋、雀替、垂花柱等建筑构件的雕刻装饰,都体现出明代中期的雕刻艺术成就,这些雕刻作品代表着明代漳州区域雕刻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展示出的阴刻、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的雕刻手法,雕刻工艺技术纯熟精湛。使雕刻的瑞兽、人物、花卉等形象,栩栩如生。有写实,有夸张,有奔放,有工整,各展风采。不仅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了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雕刻艺术中所保存的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其中“尚书”坊花板采用透雕的手法,对减少台风的冲击力,稳固牌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用材方面:设计者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设计者力求表现牌坊的高大雄伟,在主要构件上精心设计,采用大构件构筑石坊。如主楼屋面构件宽大,横跨明间,外檐滴水口部分已将次楼遮挡一半;中柱和边柱用材硕大,对稳定整个牌坊起到重大作用;下额坊采用粗大的条石,高浮雕龙纹或凤凰图饰,不仅展现了民间喜爱的吉庆祥和的神灵图案,而且也是封建皇权的一种展示,一种震慑,对官员的一种褒奖。同时也是在宣扬封建科举制度,入仕当官,光宗耀祖的思想。
三是在结构的布局上复杂多变:石坊各层次预留空间不多,讲究对称美。在圣旨匾左右设垂花柱、男力士雕像,次楼小坊亭的人物、花卉布局、次间花板透雕麒麟等图饰,都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坊上形大体硕的柱、枋,以及小坊亭,垂花柱等构件的设置、衔接,可用巧妙、精彩来形容,表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四、 结 语
漳州城的明代功名坊建筑,雅论是从建造规模、图案装饰、雕刻工艺、工程质量等方面来看,都超出其他类别的牌坊。从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功名坊建筑在诸坊中占多数,说明牌坊主要应用在褒奖和纪念性方面居多。而“尚书”坊和“三世宰贰”坊,设置在香港路北端(古称双门顶),是因为当时这里是繁华街市,又与文庙、府学近邻,其建筑意味深远。“澹泊宁静”坊建在村口,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精湛的雕刻工艺技术,以及蕴含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说明在明末动乱时期,漳州区域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富足,这是构筑“澹泊宁静”坊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功名坊建筑也是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是漳州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注释:
(1) 陈谋德:《古风老牌坊》,第1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2) 漳州市方志办:《漳州市志港航口岸志》,第5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 漳州市政协:《漳州名胜古迹》,第89页,海风出版社,2005年。
(5) 漳州市政协:《漳州历史建筑》,第91页,海风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刘慧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