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可归纳为: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文化自觉性。研究大学素质教育,需要高度文化自觉、自信与素质教育自觉、自信这两个自觉性的结合。落实大学素质教育,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准确的认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之在师生心灵中生根,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文化自觉自信;文化素质自觉自信
一、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有些大事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它才逐渐有了准确的评价。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认识,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此之前,即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此后,我国高等教育界多次举行会议,许多专家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价值及方法。例如,周远清同志于2000年对素质教育作了这样的表述:“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在高等学校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3期)这一完整的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表述,得到高教界一些专家学者的赞同。
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化性,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为何要提“内化”?素质教育要深化至学生们的心灵,由内到外,表现在他们的做人做事上,表现在他们的自主性上,还表现在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上。只有从“内化”开始,才能阐明素质是人的信念、道德、知识与能力的总汇。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除内化性以外,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称之为全面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全面性与和谐性是不可分的。李岚清同志说:“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第304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个论点包含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内容。今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向全国青年提出的希望中对此有充分的论述。
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十多年来在大学工作的老师们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老师们对此有比较充分的论述。就我所读到的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特点的文章,大体包括:它的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这些方面,今天来读这些论述,仍然给人以启发。
1995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启动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而提出的。1999年举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肯定了大学的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并提出“应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开阔思路提高其理论思维和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启迪下,我和高校的许多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教师一样,对大学与文化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1999年我在一篇谈大学教育功能的文章中这样叙述我的感受:“长期以来,教育的另一种功能往往被忽视,这就是教育的文化功能。这个功能全面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精神塑造,体现了从‘本能人’到具有文明心态、文明举止、文明生活观、文明价值观的‘现代人’的飞跃。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也不能离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们常说的‘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另一种表述。对照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方面的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第4期)
总之,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今天可以作这样的归纳:它具有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文化自觉性。我们有这样深刻内涵的教育理念,来之不易,关键在于落实。应当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体上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许多不协调之处,任重道远,需继续努力。
二、增强文化自觉与素质教育自觉
大学素质教育怎样才能深化发展?我赞同周远清同志所说的增强文化自觉性与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将这两方面的自觉性统一起来。
在今年1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谈到文化建设的时候,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在中央方针的指导下,今年9月下旬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当地的老教授协会研讨会上,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在发言中,分析了高度文化自觉与素质教育自觉的关系,主张用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去指导大学素质教育,而大学素质教育自觉性的提高,又会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这两方面的自觉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里所说的“自觉”是指对文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主动地、积极地加以推动,并促其实现。这和听之任之的自发性完全不同。
这里我要提到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文化自觉。1991年春节,他在北京与朋友们欢聚。他这样说:“1年前,我在80岁生日那天,在东京与老朋友欢聚会上,曾展望人类学的前途。我说了下面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1 页,群言出版社,1999年)这里所引的“各美其美”,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肯定自己国家、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肯定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到“美人之美”即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看到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的贡献,避免被西方霸权文化同化的危险。至于更高的目标则是“美美与共”――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起来,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这是未来的事,但是今天不可没有开阔、会通的文化胸襟。费孝通先生晚年不遗余力地宣传文化自觉、自信,十分令人敬佩。高教界的朋友们,特别是比较年轻的同志应当学习费老关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论述。
十几年前启动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文化自觉性。当时国家教委高教司明确指出,这“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本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文化精华”,并认为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切中当前时弊”,“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又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格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当时虽然没有用“自觉性”这个词,今天看来,上述论点正是文化自觉与素质教育自觉的结合点,十分难能可贵。同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季羡林、杨叔子、刘家和、袁行霈、陈先达、叶朗、顾明远、张楚廷、徐天新等教授的发言,今天检出重读,可以感受到其中文化自觉与素质教育自觉二者的结合,虽然这还是初步的。后来又得到许多大学领导和专家的支持。现在可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大学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为“文化育人”奠定了基础,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性。
三、在大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在大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任务,也是全面落实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首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讲如何做人,做有道德、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与人讲诚信、讲相互尊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讲爱心的文化,爱家乡、爱国家、爱大众、爱一草一木,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人们去追求和谐的文化,鼓励人们营造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己内心的和谐,主张用和谐取代社会冲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排斥人类的其他优秀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内都创造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重视人才培养,主张人人皆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它不是少数“天才”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宝患意识的文化,认为“生于宝患,死于安乐”,应永远保持头脑的清醒,应对各种风险。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个论断使人感到亲切舒畅,顺理成章。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启示:在大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维护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元素,这是落实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大学,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之在师生心灵中生根,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同时,我们也需要面向世界,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陈立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探索数学建模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下一篇: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