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引导不可偏离教学目标

[复制链接]
查看: 487|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7-1 07: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数加减法》教学引入部分:
  师:下面是徐老师的购物记录表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用加减一步计算的数学问吗?每人至少提出5个,请写在自己草稿本上。(学生埋头书写,几分钟后,教师喊停)
  师:请大家来汇报一下。
  生:1.徐老师星期一买的西瓜和苹果一共花了几元钱?
  2.星期二买的西瓜和苹果一共花了几元钱?
  3.星期一和星期二买了多少元钱的西瓜?
  4.星期一和星期二一共买了多少元钱的苹果?
  师:还有吗?(教师追问)
  (学生停顿了一下,继续)
  生:5.星期一买西瓜和星期二买苹果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师:还有吗?(教师追问)
  生: .星期一买的苹果和星期二买的西瓜一共多少元?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生:还有……
  思考: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小数加减法》的引入部分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通过购物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这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发现教师的教学引导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每人至少提出5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多?(从事后的说课环节得知,根据教师本人的理解,这里可以提出8个问题,提一个过于简单,提8个太费时,所以将要求适当放低了一点。)美其名曰是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能力要不要培养?当然要。但是在这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肯定是不合适的,它耗费了学生真正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间。我们知道,考量问题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不在于提问题的数量而在于问题的质量。从课中学生发言看,第5、 两个问题正是学生盲目追求数量而提出的雅多少实际意义的问题。即使如老师所言,这里可以有8种提问方式(根据组合),但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同一维度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是提出了1个,重复了1个。再假设这里把培养提问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的话,那其实更合适的表达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组合关系。这样看来,如此引导显然与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当下有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似乎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总想把所有好的都写进去,把所有好的都教给学生,目标偏多,忽略课堂时间这个常量,所以往往抓不住主干,影响学习质量。
  建议:购物情境的创设作用有二:一是引出小数加减的式子;二是帮助学生从元、角、分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购物情境创设以后,教师只要请每个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不是非得5个),然后列出解决问题的式子即可,这样你一问、我一问,基本上两三问下来,就可以把小数加减的一些基本类型都呈现出来了,时效性也能大大增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教师幽默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1 07: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