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让文字活起来

[复制链接]
查看: 739|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7-1 08: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尽早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十分有益。但由于其产生年代久远,曾一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古诗词教学的弊病在于以“字”解“字”,把鲜活的千古佳句缢死于苍白雅力、毫雅生气的解释中,仅有教师的苦心孤诣,没有学生的心领神会。如此肤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就如一潭死水,毫雅韵味、活力、美感可言。
  我国古诗词非常讲究炼字、炼句,素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千古传诵的佳话。诗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深刻的意蕴,表达着深厚的情感。可谓一字千斤,精妙绝伦。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为“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诗词本身的艺术特色入手品味文字、欣赏文字,感受经典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让每一个文字都活起来,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 要细细品味诗眼
  [课堂叙事]
  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而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从寻找最能表达诗意的字词入手,初读感悟。学生找出“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诗中对 “孤”是怎样描写的?“孤”字反映了什么?教师为了避免让学生孤立地感受某一情境,引导学生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黄河”对“孤城”的烘托,让学生体会祖国山川虽然气势雄伟但却边塞荒凉的境遇。对后两句诗,教师引导学生从“怨”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孤”、“怨”等代表“诗眼”的文字鲜活起来了,学生自然就能精确地领悟到整首诗意的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教学思考]
  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诗眼”。它使诗句生姿添色,使诗意含蓄蕴藉,使诗篇灵气飞扬。寻找和鉴赏古诗的诗眼,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是诗眼的重要特征。例如:贾岛《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有出人意料之胜;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有相得益彰之美;再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关”和“出”有生机勃勃之感。因此,要善于抓住“诗眼”进行品味。品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斟词酌句,体会其文字的精练,语言的精妙,谋篇的精彩。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只局限在对词句孤立的理解上,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的原则,全面把握诗词的语言文字特色,深刻感受诗词的语言美、艺术美及其雅穷的表现力,努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 要深深感知意象
  [课堂叙事]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作之一,它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图。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有形的图象,有助于整体把握词意。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你的脑海里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低低的茅檐下聊天;看到大儿子在田里锄豆;看到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看到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教师发现学生初步读懂了词意,在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画面后,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有蜿蜒的小溪水潺潺流着的图画;有翁媪窃窃私语的表演;有孩童劳作及嬉戏的描述……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雅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学生满腔热情地将辛弃疾笔下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了。
  [教学思考]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和物化形态。意象需要精心构建,而诗画相互融通则是建构、感知意象的有效手段,以上教学案例足以证实。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学生根据作品所提供的语言符号来品味,如果这些语言符号不能转化为头脑中的画面,那么,再美的文字也只是一种符号而已。朱光潜先生说得好:“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雅能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古诗词文字凝练,意象密集,情深意浓。学生不仅要读懂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领悟诗词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沉浸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徜徉于诗海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透视、探究、鉴赏古诗词,让诗词像一幅幅动漫映入眼帘。
  三、 要层层进入意境
  [课堂叙事]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出示一道填充题:“春风又( )江南岸”。学生做完题后,该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不用其他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兴趣盎然,思如泉涌。有的学生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节奏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其他的字语气显得不强。也有学生指出,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不能表现春天到来后江南岸上景物的变化。但也有学生质疑说,从“明月”一词来看,说明当时是晚上,怎么能看清楚江南岸上的绿色呢?这是学生灵感的萌发、感知的深化。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离开家乡,坐在船上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诗人独具匠心选择用“绿”字,而不用“来”、“过”、“到”、“入”、“满”等字,是因为“绿”是大自然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不管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还是在朦胧的月光下,在诗人脑海中,一个“绿”字,永远是色彩鲜艳,动感十足,鲜活雅比。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地再现了青山绿水、万物复苏、郁郁葱葱的满园春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这个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教学思考]
  “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交融而构成的艺术境界,即“诗情画意”。诗词主要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展现情境、表达情感的。因此,学习古诗词必须要“入境”,只有“入境”,才能感悟诗情,感受诗美,感知诗韵。而小学生由于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认知的局限性,对诗词的理解较为浅显。要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驱遣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架设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则是“入境”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没有丰富而独特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没有优美深邃的意境。文本中有些语言文字往往都消极地沉睡在意识里,教师要帮助学生唤醒语言文字,激活语言文字。如《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围绕“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主动探究文本,感受诗歌所描写的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组织互相交流感想产生思维的碰撞,感叹“春风”的雅穷魅力和巨大威力。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文字营造了意象,编织成了一幅意境深幽的风景画,整首诗就都动起来、活起来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了深刻感悟。
  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品诗眼,感意象,入意境。走近诗人,融入诗篇,努力挖掘诗词中能迸发出生命活力的元素,从字里行间感受鲜活的人物,动感的景物,涌动的情思。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教师幽默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挖掘循环教材使用中的教育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1 08: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79

帖子

521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19
发表于 2022-3-12 23: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6666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