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简述――基于环境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尝试以原版教材相辅的涉外会计培养模式 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成分的改变,多种企业组织形式逐一呈现,不仅出现了个体经济,带有国外资本和管理特征的外资企业也开始涌入。在这一经济环境下,我国模仿美国当时的教育体系,构建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于增彪,2004)。而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则体现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方式,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等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倾向于“比较国际会计”,采用一些辅助的英文版或原版教材作为中文主干课程的配置,国际化色彩较淡,也谈不上高端。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仿美式会计本科教育为主,涉外为辅的”简单培养模式。
(二)加入WTO,形成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与“国际接轨”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且在许多领域成了必须兑现的义务。大学的会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的会计准则从90年代开始逐步构成体系,并伴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也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另外,随着更多跨国公司的涌入以及本土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加上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对国际会计人才需求也日趋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开始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纷纷与国际职业组织合作(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将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总体而言,这时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其基本操作是与国外会计组织合作,引入先进的课程体系、会计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改造旧的学科体系,同时,办学形式实现国际化,出现了如“3+1”、“2+2”、“4+1”等各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延续至今,构成了当前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三)经济转型时期,亟需优化现行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面对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全球化,目前全世界四万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百分之七十,世界技术专利的百分之八十。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逐步加快(王军,2001)。需要积极利用世界经济的联系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会计行业迫切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或者简化为高端应用国际会计人才。围绕“高端”、“应用”以及“国际视野”,现有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环境的变迁存在一定的缺陷,亟需优化。
二、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ACCA&CGA教学实践
(一)缺乏自身教育理念 理念(Perspective),就是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此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CGA与ACCA,作为国际上受到认可的会计职业机构,已形成较先进的培养理念,即,培养侧重职业能力的专业会计人才,ACCA的课程设计更是着眼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理念设计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国高端应用人才培养需求,在实践中,各高校基本上直接拿来,并未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加之CGA与ACCA受制于自身作为职业界组织的限制,其理念也较为狭窄,契合了“应用”却未必“高端”,也不可能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特点。
不结合自身情况设计理念所产生的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初入学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通常也接触不到或能够接受国际通行理念,即使接受了也难以与自身结合起来。据初入学学生及家长反馈,多数学生选择CGA和ACCA通常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或者为将来出国留学打基础,还有的旨在充实大学生活,甚至还有的仅仅是为了从别的专业转入会计专业。对于未来面临的挑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国家着力培养的高端应用国际会计人才标准缺乏个人定位,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自立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通行的国际职业组织设计的理念虽然契合专业胜任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然而,会计国际化还意味着会计事务的全球视野。会计国际化教育侧重具备国际视野,能代表我国平等跻身国际市场,具备多样技能的复合型的国际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而起到引领国内会计从业人士的作用。因此,国外行业理念不足以胜任这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单一,缺乏统一系统的目标体系 关于目标,从191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可概括为四问: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王光远等,1999) ?学生应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高校应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根据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十二五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国际化高端应用人才成为方向,那么“高端”意味着何种具体目标,“应用”可以理解为“专才”,“国际化”又需落实什么?“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弄不清楚,就会造成培养目标模糊,从而雅法保证后续环节的顺利运行。
有鉴于此,加之由于缺乏相应的理念指导,导致实践中缺乏统一系统的教学目标。目前看来,笔者所在浙江财经学院以及国内其他高校主要还是以ACCA、CGA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可以理解为培养“专才”“应用型人才”(其实只是纸上应用)。这种教学目标虽然单一,易于集中资源达到最大期望值,但却隐含危机。具国际视野,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必须突破狭窄的国外资格考试认证瓶颈,需要在大目标指导下设置多层教育目标,国外资格认证通过率仅仅是目标层级的一种,且是属于基础阶段的目标层次。
(三)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职业资格考试认证过于偏重 从教学内容上看,现有国际化会计教育偏重国外资格认证考试,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是会计国际化教育面临的困惑也是我国整体教育面临的问题,应试教育凸显了硬性公平,在基础教育阶段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ACCA班级和CGA班级的学生往往是全校最勤奋的学生,通常雅暇顾及其他知识素养的培养。这与CGA&ACCA繁重的学习负担直接相关,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语言障碍,在缺乏相关经济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以获得考试通过。但高等教育起到将“应试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作用,高端人才是否等同于商业化运作流水线上的“专才”?如何保证学生本科基础更扎实,同时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培养框架简单嫁接 目前,诸多会计学院在针对ACCA或CGA与其他专业的教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将校内通识知识课程设计与ACCA&CGA职业培训体系嫁接,缺乏针对应用型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教学体系设计。在实践中,单独设置“ACCA班级或CGA班级,课程设计上以ACCA、CGA职业培训课程为主,辅以一般压缩版的通识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而其他非ACCA和CGA会计专业则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设置一些选修课,如《专业英语》(会计、审计、财务)、《比较会计学》、《国际会计》以及《西方会计》课程用以弥补国际会计领域知识的欠缺。这种设计思路是会计国际化教育摸索阶段的权宜之计。当前教育理念转变的前提下,这种教学体系设计不能全面体现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目标。
(五)培养层次停留专业阶段,多元延伸欠缺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都特别注意通才教育,即要求不论哪一学科的学生,都要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有所涉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具备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战略分析能力。因此需要将枯燥乏味“数字会计人”转变为心怀博大、具备多元文化的“会计文化人”与“国际人”。以ACCA为例,ACCA的国际化及教育产业化确定了ACCA课程的商品化。然而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商品的价值。在ACCA课程传授过程中应尽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就业范围广、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人员。现阶段,我校及国内主要高校对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专业阶段,着力打造专业胜任能力或者仅仅是相关专业书本理论知识认知能力。且应试文化的存在加之会计专业学习的繁重,即使存在潜在多元文化的学生也极可能在四年的本科生涯里被束缚成一个单一乏味的数字理论人。 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 (文辅相,2002)以及“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 (叶澜,1989) 会导致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修养不够,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价值观都将受到影响。
(六)国内缺乏主动后续教育支撑 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续教育支撑。国内会计后续教育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制度环境和认可机制,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以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领域,国内相关后续教育却是空白。这一方面使得国际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不完整,不具有持续性,违背了会计教育终身化理念。另一方面,也将国际高端人才的后续培养拱手让与国际培训机构和国外会计师职业组织,除了在经济上丧失了市场,也将本国会计精英交由国外培养,丧失了人才主动权,雅法形成自身优势,不能平等跻身国际会计职业界或理论界。
(七)“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 从ACCA与CGA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除了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以外,国内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经济监督部门对通晓国际审计惯例的审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多数毕业生主要还是在中国从事相关业务。有的民间审计工作还要求必须具有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这对毕业生关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惯例的掌握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上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一个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从“高端应用,引领业内”的角度看,如果连本土情况都不熟悉,只知国外惯例,也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贯中西的高端会计人才。
三、国际化高端应用会计人才培养框架构建
(一)明确教育理念,培养正确意识 理念直接决定人的行为,不仅是人行为的基本驱动力,关键还在于其所起到的导向作用。高端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知易行难。对于初入大学年轻人来说,及时针对其专业选择作正确的理念引导非常重要。国际会计专业(如ACCA&CGA&ACA方向)学生接受到的理念通常是国际职业机构的理念,体现了专业精神,具进取心和商业价值,应予以肯定。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入学时的职业机构思想灌输联系学生及家长们各自的动机,很少有学生会意识到“高端引领”的内涵,更不会产生责任意识,引领国内会计行业的使命感。因此,结合当前转型经济背景以及十二五人才计划,高端国际会计应用人才的理念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人愿望,在接受国际职业组织先进专业理念的基础上,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高屋建瓴,构建责任意识和国际意识,学贯中西,不仅精通国内国际规则,熟悉业务背景,还要了解多元文化,具备较高战略分析能力。
(二)构设双语境阙限,设置培养层次框架体系 Toukoma和Skutnabb-Kangas的双语教学阈限理论(1911)(The Threshold Theory),针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平衡语境理论,笔者将之应用于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使之体现认知水平层次与会计双语境发展程度的关系,最高层次为平衡认知语境,中间层次为不平衡认知语境,最低层次为有限认知语境。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面对国际国内双语境,体现在语言转换、规则穿梭、语境通览三个方面。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运用阙限理论设置相应的培养层次体系。
一是基础层次――有限认知语境。这一层次为基础阶段,属于有限认知语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语言转换,熟悉本土规则与国际规则。培养目标定位在,掌握一定水平的英文阅读能力,熟悉专业基础知识。操作上基本维系现有做法,强化应试教育,突出考试能力。
二是中间层次――不平衡认知语境。不平衡认知语境的特征体现在尽管掌握了中外基本的会计规则,但不能很好的贯通其本质所在,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通常是听说写译技巧方面),但不能达到中外语境平衡。不平衡认知语境是有限认知语境与平衡认知语境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设置如下:(1)语言转换。在具备基础层次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加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操作上可以考虑引入CET口语考试或商务英语(BEC)口语较高级别考试。 听力方面可以在英语六级听力基础上适当融入商业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力课程设置。 (2)规则穿梭。 基础层次侧重国际国内通行规则的熟悉上,中间层次则是在熟悉的基础上,有所辨别,可以熟稔的解读其主要区别,从而为灵活的应用提供基础。具体体现在熟练运用国内国际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解读国内国际规则差异。
三是高阶层次――平衡认知语境。这一阶段要求较高,在原有会计领域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除了要求熟练掌握国内国际会计规则之外,还要求掌握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借助已有ACCA课程体系解决)。此外,要求通晓中西文化精髓,领悟西方经济文化,把握现代会计文化思想,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一定的战略分析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语境通览。语境通览其实是文化转换,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导。可以结合国际会计人才特点,引入经济文化再到会计文化。要求了解西方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文化的精髓,强化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具体操作上可以在现有配套经济学理论相关课程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文化课程,形式上可以运用声像教材,如一些制作精良的历史纪录片,教师则可以从中起到点拨解读的作用,使之与中西方会计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另外,还需引入商务礼仪谈判以及心理学课程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2)规则应用。进入熟练运用规则阶段时,校内环境不足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需要走出课堂和校园,进行实务性质的操作。由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其应用能力的培养需分步骤进行。首先要进行校内模拟。其次要结合校外实训基地接触实务工作。最后还要与国际职业界组织合作,进行国际交流。
(3)价值观培养。价值观本身因人而异,按道理雅需培养,但既然定位“高端引领”,则需特别引导。国际会计高端人才的一个使命就是引领国内会计界,并代表国家跻身国际会计界,因此,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拓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另外,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别,在价值观塑造上,要注意有所甄别,实现中西合璧。在高阶层次课程设计上增加会计伦理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课程以起到塑造人格,培育良好道德修养与强化心理素质的作用。
(三)针对不同课程,灵活配置教学形式 不同的课程体系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不是统一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步履一致的灌输式教育。结合上述培养层次,根据不同课程培养目标和特点以及不同对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基础层次的课程都是做基础知识铺垫的,适合课堂教学。针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ACCA和CGA使用原版教材,包含大量的阅读,已经提供了练习素材,而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以及英语泛读课程基本上可以解决词汇积累、句式变换和阅读技巧的问题。所以,这一层次的英语教学可以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方面,由于学生具备充分吸纳基础知识的空间,教师侧重灌输式讲解引其入门,所以也维系现有课堂灌输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案例,注重趣味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多媒体视听教学。主要适合文化艺术领域的课程,以及文化历史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美感、修养、英语视听能力,旨在配合理论教授,构建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多媒体视听教学方式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将枯燥理论融入真实历史场景, 可以有效起到提示作用和揭示作用。这对前述高阶层次和中间层次的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意义,尤其在理解西方文化进而了解会计文化上有直接作用。
(3)沙龙式教学。此类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和启发,多采取小班教学,分组或一对一,适合心理学以及针对人性和人格塑造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适合高端国际会计人才的应有价值观和责任意识。此外,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也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以增强交流,互相促进并有所创新。
(4)实践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目前已得到应用,主要在会计实训方面。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操作上可以与国外高校或职业机构合作,设置国际场景仿真实验,联系境内外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流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并且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机会。目前,部分高校已经付诸努力和实践。在后续教育方面,财政部也组织过多期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培训活动。
(四)构建后续教育体系 国际高端人才培养的后续教育相对于其基础教育更为重要,不能将其后续教育等同于国内的后续教育,而是与其基础教育一脉相承的,融入外语、商务、战略管理、法律、金融和风险控制综合知识的后续培训,其内容反映最新前沿理论成果和实务界动向。结合高端人才特征,其培训形式也可以多样,以实际案例探讨和行动研究学习模式甚至沙龙模式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五)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值得说明的是,高分和能力不是反向关系,而是互为促进的。能力强者易得高分,获高分者亦有过人之能。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本质上只是一个社会适应性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学、心理学课程,以及课外活动、项目合作的形式加以解决。当前的暑期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独立谋生能力。教学上可以提倡挫折教育,在挫折中成长成熟,教师则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纠偏。具体可以与国外高校或职业机构合作,实行交换学生和暑期实践交流,另外,组织针对国际动态会计问题的辩论赛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思考会计现象的能力。这些举措都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应试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人才。
(六)配套国内会计法规 为解决“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现有ACCA和CGA教学计划中应适当融入我国注册会计师方向的课程。由于国际会计高端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会计、审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国际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方面业务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和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还要知晓我国有关会计、审计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能够在我国进行社会审计工作。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融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能有效解决ACCA和CGA毕业生知彼不知己、雅所适从的局面。另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国内注会课程培训不仅不会分担精力还会有效促进国外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国际会计规则的理解,并为实现从国内语境迈向国际语境以达到平衡会计语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王开田、胡晓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会计研究》200 年第1期。
[3]于增彪、赵景文等:《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 期。
[5]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1]陈炜华:《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访国家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国际人才交流》2001年第 期。
(编辑 熊年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激励机制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研究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