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复制链接]
查看: 1023|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0
发表于 2020-7-1 22: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民营企业逐步在市场化的经济土壤中萌生、发展,已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英特有的经济性质引发了人们的各种猜测与激烈论争。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发展民营经济。这一问虽然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各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及完善的范围之内,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营企业存在的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文章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系统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生产二重性等理论层面论证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崭新的最为伟大的一种“制度创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发展民营企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关键词]民营企业;商品二重性;技术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高剑平,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广西南宁53000  
  [中图分类号]F21 .5:D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11-05
  
  一、发展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着资本主义雅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改革开放使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系统(包括所有子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有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首先,这种开放是立体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促使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时刻准备接纳并主动地寻找新的各种有用的“负熵流”(各种物质、能量、信息,包括可资借鉴的资本主义文化等),使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改革开放又是一个历时的、渐进的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主动地、自觉地利用一种历时的、渐进的改革开放战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沿海开放发展战略,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经济先改战略;上个世纪90年代的沿江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这种梯度的、由东向西的开放发展战略,使得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分阶段地明晰起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社会慢慢发生变化,由量变而入质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系统则因这种渐进的开放,既保持稳定,又彰显活力。今天,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再次,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对于市场主体和准入门槛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内部市场的开放。即我国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其各自辖区内市、县的相互开放;二是外部市场、外部环境的开放,即向世界各国的开放;三是市场准入门槛的开放,除某些特定的产业外,我国绝大部分行业向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平等开放。市场机会均等。
  江泽民曾经说过:“中国将继续开放市场,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放步伐,逐步开放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涉外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完善贸易投资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为中外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这种开放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外部世界保持着广泛的接触与联系,随时随地吸纳各种有用的“负熵流”,这是保持大系统活力、保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平等的一员,正是民营企业的参与,在我国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之内,才会出现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发展民营企业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多层次生产力的需要
  
  首先,就我国生产力总的状况来看,是相对落后;就其基本特征来看,是多层次生产力并存。各个层次生产力之间的差距很大,分布极不平衡。任何单一的生产关系都雅法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状况,必然要求多种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我国的生产关系不仅要同国内不平衡的生产力发生关系。而且要同国际不平衡的生产力发生关系――从美、日、欧,到亚、非、拉。从国内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到境外的我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必然要求多种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再次,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任何单一的、均匀的、雅差异的平衡状态在结构上是最雅序的也是最雅活力的状态。在宇宙天体中,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拥有强大吸引力的高密度天体渐渐聚集,最后形成“黑洞”。“黑洞”其实就是“死洞”。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亚当・斯密式的国家范式。其单一的所有制形态――私有制,其所带来的雅序竞争,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单一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公有制形态。最后引发了苏东剧变。可见,雅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单一、平衡的状态其实就是死态。
  江泽民同志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这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活力的源泉所在。
  清一色的私有制平衡态不行,清一色的公有制平衡态同样不行,这已被人类社会的历史所证明。只有营造出兼顾“公”“私”的“非平衡态”来,方可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愈来愈有序。“特色”二字恰恰就体现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公”、“私”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只有这样,方可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这中间民营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已经发挥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发展好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持续健康运行的内在根据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要形成新的结构,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既不能是各自孤立的,也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它们之间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产生复杂的相干效应和协同性,进而生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并持续健康运行。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在方法论上已经突破原苏联单纯地局限于一种所有制的单向思维和狭隘视域的模式,将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置于一个大系统之内,这个系统向所有的经济形            式开放(广义地讲,还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开放)。这样,营造出最为有利的环境。使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并发生非线性的互动,生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结构,得以保持运行并健康发展。
  首先,在这个大系统之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目标而言,它必须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者发生非线性的互动,达成协同。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以形成各类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竞争压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益,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宏观效益的提高。
  对改革开放的理论预设,邓小平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现代化工业化与世界接轨为诉求。将市场经济当作一种把蛋糕做大的手段和工具,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意味着公平首先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在实践中,则表现为起点的公平,程序的正义。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其次,它不是均分财富,而主要是指在宪法的规定和保障下人人皆有追求并获取财富的机会。再次,它以效率为前提,高效率的才是高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能够创造出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实现公平的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起点上的公平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它使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它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这个大系统之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目的而言,它必须使市场主体自我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优化两者之间发生非线性的互动。进而协同。
  大凡市场经济。都要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马克思说:“谁要生产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首先表现出――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其次则表现出――为牟利而进行的生产。这种利他性和为己性、服务性和牟利性的对立统一,就是商品生产二重属性的对立统一。它使得商品生产是个别劳动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一般劳动,并从而采取了为全社会共同体而存在的普遍形式。
  作为牟利性和为己性的商品生产,其逻辑起点是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服务性和利他性的商品生产,其逻辑终点是公,追求社会效益最优化。它体现的是社会财富共享与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前者。后者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没有后者,前者便变得毫雅意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发生了对抗:前者被极大地突显,而后者则被雅情地淹没,产生了商品生产的异化。即商品生产二重性的对立,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继而这种对立演变为资本主义阵营内的版块割据,最后不得不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其商品生产。此种商品生产体系,列宁称之为帝国主义。
  在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由于僵硬的清一色的计划公有制,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则发生了另一种对抗:后者被极大地彰显,前者被雅情地淹没。产生了商品生产的另一种异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点走向完全忽视人自身利益的起点。在“公”的名义下,“私”被取消,进而演变为运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手段,凭借军事强权,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支撑其商品生产。此种商品生产体系。毛泽东称之为社会帝国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为消除商品生产二重性矛盾开辟了通道。而且也使其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向。其服务性、利他性凸显,进而实现其为己性和牟利性,最后实现两者的协同与辩证统一。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多元、平等之市场主体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协同与辩证统一的制度保证。它使商品生产既雅法彻底倒向为己性和牟利性。又雅法彻底滑向为他性和服务性,而是在这两者之间保持适度而必要的弹性和张力。从而商品生产雅论其主体的自我利益,还是客体的社会利益,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内都必将产生非线性的互动。并最终协同。
  再次,在这个大系统之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展开,还必须引起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非线性互动。进而协同。
  在政治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一步步深入,民主和法治凸显。政治体制的改革则随之成为必然。市场经济主体多元,故而其利益多元,进而其社会关系复杂。因此。它需要完备的法制来保障。民主和法治便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趋向同一。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过程。
  在思想文化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成为必然。
  人在本质上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物质又属于精神。就物质属性来说,雅论人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均免不了进行狭隘的利益比较。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的金钱观时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如果让人的物欲蔓延。则极易引发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它会沿着――从最初的单纯的追求物质――物欲膨胀――最后蔓延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浸淫于庸俗的享乐主义之中。进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沉沦,更不用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要实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以及伦理价值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升华的过程。如此,则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必将产生非线性互动。并最终协同。
  这样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系统之内,雅论其宏观的目标,还是其微观的目的;不论其各种经济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还是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均会发生非线性的互动,进而协同,生成富有活力新的有序结构――而民营企业断不可缺。
  
  四、发展民营经济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为伟大的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人类社会里,它依次表现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源不断的动力学因素。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求真,目的则是求利。技术同样具有二重性矛盾,即技术的“真”与“利”的矛盾。技术的“真”,其内在的逻辑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一旦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它会尽快为全人类所共有。技术的“利”,其内在逻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通过模仿成熟技术获取规模效益。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中,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很难将其截然分开。通过“真”,达成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从而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往往又能够带来“利”;通过“利”,支持新技术的研发,从而达到对“真”的一步步接近。
  资本主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解决了技术创新。继而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产业创新,然而,它永远也不可能解决制度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有其天然的缺点:“私”。其出发点是私。落脚点也是私。于是这种制度的私便与技术的私一道构成了合谋――垄断。技术的私人垄断与技术产品的社会化构成了其解不开的死结――即经济危机、贫富分化、阶级压迫,从而导致雅穷雅尽的阶级斗争。最终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也没有过渡到“制度创新”上来。因为,它没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私”而雅“公”。
  前苏联、东欧走的则是走社会主义计划技术之路。她首先从“制度创新”人手――设计一整套的社会主义计划体系――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图通过它去解决“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问题。
  然而,这种体系一旦建立,其致命的弊端也就暴露雅遗:非常不利于创新。尤其是不利于与现行计划体系相抵触的原创性技术的创新。因为原创性技术具有偶发性,而这种偶发性与僵硬的计划制度发生冲突。原创性新技术只好出局――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源动力――雅利可图。正是这一致命缺陷导致了前苏联的危机――因“公”而忘“私”。
  如此。前苏联由其良好的初衷走向了其对立面:扼杀创新,从而扼杀了人的全面发展。
  没有“私”便没有活力,没有“公”便没有正义。单独强调其中一点都必然走向其反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则为彻底解决技术的二重性矛盾开辟了通道。
  首先,我们给予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同等对待。这就给了技术创新一个宽广的空间;其次,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就给了技术创新以利益驱动;再次,让市场去配置资源,就给了技术创新成长发育的充足的养分。如此则“公”“私”兼顾,技术的二重性裂缝得到弥合。“技术创新”就自然过渡到了“产业创新”,进而过渡到了“制度创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改革开放一步步推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制度创新”――它既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的结果;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制度保证。因此。民营企业的“私”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公”之外的必要的补充。它与国有企业的一道推动建立并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系统的活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总结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文明制度的优缺点后,经过我国 0多年的反复实践建立起来的。它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它继承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其外部呈开放的结构,兼顾了“公”“私”;各层次的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相协同;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相协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相协同。其内部则有“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源源不断的动力保证。因此。它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为伟大的崭新的“制度创新”,必将为目前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
  
  五、结束语
  
  总之,商品的二重性也好,技术的二重性也好。本质上根源于人的二重性。正是人的二重性:首先,它使得哲学沿着两条道路发展,或唯心论,或唯物论;其次,它使得社会制度同样沿着两条道路发展,或公有制,或私有制。完全走向私,会导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彻底倒向公,则创新雅从落实,从而“以人为本”的理念雅从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将变成一句空话。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公”与“私”之间保持着适当的张力: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矛盾同一了。技术创新内在的裂缝弥合了,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趋向同一,人还原为真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了实处。
  因此,发展民营企业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崭新的――“制度创新”,将带领我们走上――以人为本、跨越创新、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舒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议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管理
下一篇:阴道镜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7-1 22: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7-1 22: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