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美术教师,必须懂得务虚与务实。
务虚,指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教学理念说来虚空,但又雅处不在,它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如老子的“道”。弄清了这个道,就能破开迷雾,把握住大方向、大原则,教师的行为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的放矢。
务实,指教学方式的锤炼。再好的教育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教学的发动机,则是教学方式。
说到教学方式,首先得谈谈教与不教的问题,这在前几年激烈争辩过。主张教者,认为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能放任自流;主张不教者,认为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要顺其自然。看似矛盾但双方又都有道理,这让不少的教师感到困惑。我以为,争论的核心不应在教与不教上,而应在教的方式上。不教者,并非真不教,而是不采取命令式的教,不采取赤裸裸的教。教学方式运用得妙,让孩子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这便是不教而教。
教学方式有很多种:讲授法、提问法、示范法、观看法、练习法、游戏法等,一般教师在师范院校都曾学习过。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教学方式的本质。对教学方式的一知半解,就导致了教条、呆板的上课方式。仔细想想,雅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
其次,不管何种教学方式,都要明确其最终目的。教师的刺激,经由孩子的感官,最终流入孩子的内心,唤起孩子内心的感受,激发孩子思维的灵感,这是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如果说刺激是施肥,那么感受与思维则是结出的丰硕果实。因此,优秀的教师,总是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下列举常见的一些教学方式,并简要诠释要点
1 聊天兜圈(语言类刺激)。从某个看似不相关的生活兴趣点开始闲聊,让孩子放下受教的防备心,集中注意力,逐渐围绕教学焦点兜圈,不知不觉地进行经验迁移,丰富焦点的文化内涵,强化焦点的感受,强调焦点的各项特点,解决教学要点。如画“向日葵的舞蹈”,教师准备了一盘瓜子,和孩子们边吃边聊。不经意间,教师与孩子开始探讨起瓜子的来历,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向日葵想抖落瓜子开始舞蹈等。瓜子还没有吃完,教学已经基本就位。
2 故事引导(语言)。借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勾起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让孩子认识教学焦点,获得新的视角和感受。故事也可以贯穿始终,成为课堂的线索和“诱导”孩子不断前进的法宝。比如画鸡,从远古原始人抓捕凤凰的故事说起,说到凤凰被抓捕后的遭遇,说到凤凰被强迫剪去羽毛的可怜,说到凤凰奋起斗争的悲壮,说到凤凰最后蜕变成鸡的可怜。教师形神并茂,借助故事触动孩子的内心情感,同时又解决了鸡的身体结构、生活特点等问题,孩子们对鸡有了全新的感受与认识。
3 游戏感受(综合)。语言有其局限性,它只能作用于人的听觉。游戏则直接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而且游戏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调节课堂的节奏与氛围,又能强化孩子的感受。但是游戏必须在常规可控内执行,否则课堂节奏反而混乱,为下一步教学造成麻烦。如画人物五官,教师设计了一个“放大镜”的游戏,两个孩子一组,拿着放大镜互相观看。孩子们极尽他们的搞怪本领,在不同的五官部位进行放大,课堂上笑声不断。通过这个游戏,孩子对五官的感受大大加强了,画出的作品也五花八门。
4 示范刺激(综合)。示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刺激孩子的视觉、触觉感官,提高孩子的视知觉能力。示范结合提问以及启发式示范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示范的副作用,避免孩子抄袭照搬。比如画人物,通过夸张的示范可以快速深刻地解决孩子对人物结构的理解,同时明确绘画的步骤程序,为孩子的创作打好基础。
幼儿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持久单一的刺激会让孩子感到疲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刺激方式,交叉刺激孩子的不同感官,不断调节孩子的注意方向,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 打针的时候(执教者:李琼)
教学目标:
1 回忆打针时的情景,感受打针时候的心情与状态。
2 用油画棒的形式表现出打针时的身体状态与感受。
3 培养对生活的关注和积极勇敢的心态。
教学难点:打针时的动态与情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油画棒、牛皮纸等。
教学方式:聊天引导、提问探索、游戏表演、示范观看、创作尝试。
教学过程:
1 聊天引导:随意抓取一件生活小事开始引发,如一个孩子流鼻涕了,教师“借事生非”,从流鼻涕自然聊到打针的事。
2 提问探索:哪些小朋友打过针啊?说说打针时候的样子。孩子会绘声绘色地描述情景,但此时只是大体印象。教师继续提问:打针的时候你的表情怎么样?针打在你的哪里?医生怎么抓针管的?通过一系列问题把孩子从整体印象深入到细节刻画上来。
3 游戏表演:教师让几个孩子上台表演打针,请其他孩子提意见,哪里表演得好,哪里表演得不好。如此,表演者和观看者都在回味当时打针的感受。表演游戏刺激了孩子进一步的思索与感受,为下一步的视觉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示范观看:教师在孩子表演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示范,将难点、重点在黑板上以视觉形式呈现出来,为孩子下一步创作扫清障碍,并激发孩子更独特地去表现。
5 创作尝试。教师不直接安排下一步的任务,而是根据孩子想表演的心态,故意吊吊胃口,引发孩子想画、要画的心理愿景。等孩子有了强烈的动机,教师再颁发工具材料,让孩子开始创作。
讲评总结。先让孩子简单说说自己的画,教师在充分掌握孩子的心理趋向后,开始讲评,重点突出孩子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总结:打针可怕吗?我们敢于画出自己打针的样子,这就证明了我们的勇敢。当然我们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坚持锻炼,尽量做到不打针。
教学方式解析:一开始从身边小事切入,用意在于隐藏教师的教学意图,让孩子感觉不到明显的施教。大概15分钟的语言刺激后,教师改用游戏方式与示范方式穿插,让孩子的眼、耳、手、脑并用,教学达到高潮。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在游戏中、交谈中、观看中逐渐完成。因为教学方式的综合搭配合理,刺激性效果发挥正常,孩子的思维感受被调动起来了,因此最后的作品也能真实体现出孩子的内心世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下一篇:用“心”沟通,与90后教师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