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F2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2-088-02
摘 要 企业私设“小金库”问题历史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实例,归纳了企业“小金库”形成的主要途径,对造成“小金库”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治理“小金库”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小金库 成因 对策
“小金库”是个俗称,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将“小金库”定义为“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它公款”,实际监督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为,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应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有价证券等及其形成的资产,均应纳入“小金库”治理范围。
一、“小金库”形成的主要途径
私设“小金库”问题由来已久,治理也从未间断过。但近年来“小金库”的形成方式更加隐蔽,增加了监督部门的查处难度。以下通过分析某大型国有集团企业近年来查处的各类的“小金库”问题,归纳国有企业“小金库”形成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截留、隐瞒收入,设立“小金库”
主要表现为企业采取应收不收或少收销售收入,将其直接存放在下级收入单位;有的通过直接从下级上缴收入中截留部分收入,要求下级单位汇入私设账户等方式形成“小金库”。如,2000年至2008年,该企业某直属二级单位,将其下属车间经营的部分地磅收入进行截留,其中 0%部分要求车站汇入私设的账户中,40%留在车间自行使用,上下共形成了三个“小金库”。
(二)资产出租(发包经营)收入不入账,设立“小金库”
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资产经营权单位,将部分资产进行出租或发包经营,但收入不入账或将部分收入搞账外循环,形成“小金库”。如,该企业下属某多经营企业,2002年至2009年,将自身经营的货场仓库和装载机械出租给外部单位经营,出租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
(三)虚列成本和费用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主要表现为企业虚开各类发票,通过虚报招待费、劳务费、办公费、维修费、培训费、备品费等,直接从财务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如该企业直属职工培训中心,由办公室牵头,按季度将上级下达各类费用预算结余部分,通过虚开办公用品、维修费用、招待费用等各类发票报销,从财务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
(四)利用各类发包工程和采购项目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工程发包和物资采购中,与中标单位达成协议,通过提高预算和结算(采购)单价、虚增工作(采购)量或以次充好等方式,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将资金套出形成“小金库”。此类问题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如查处较晚,很可能因性质发生转变,由违规、违纪问题转为违法问题。如,该企业直属二级单位,2000年以来与中标工程承包单位达成协议,通过虚增各类维修、大修工程工作量,随意套用工程定额,任意计提单项费用,由承包单位套取资金返回,形成“小金库”;另一直属二级单位所属采购部门,利用采购监管漏洞,长期以来将本单位已淘汰和撤换的旧料,由材料供应商低价回收后进行翻新,在做为新料返购,由供应商套取资金返回,形成“小金库”,此案涉及金额较高,主要当事人已触犯刑法,均受到法律制裁。
(五)收取各类招标费等业务费用不入账或自立项目收取费用,设立“小金库”
主要表现为物资、招标、工程等职能部门,在办理业务时,将按规定收取的招标等费用,不缴、少缴财务入账;或通过自制票据收取本不应收取的培训、管理等费用,形成“小金库”。如,该企业所属采购职能部门,2003年以来,在办理物资招标时,通过自制票据违规向投标单位收取管理费,形成 “小金库”。
(六)公款私存或私借,滋生利息不入账,设立“小金库”
主要表现为将企业经营资金,转存入私设账户或私自出借个人、外部企业,所获利息不入单位公账,形成“小金库”。如,该企业下属某多经单位,1998年将一笔大额资金借与本单位职工用于经商,常期挂列“某商行”往来科目,所获利息未上缴单位入账,形成“小金库”。
二、造成“小金库”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
私设“小金库”问题为什么久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法制观念淡薄是内在因素
部分企业(部门)管理层对财经法规制度不熟悉,法制观念淡薄,对私设“小金库”危害性认识不足,为个人和小集体利益不惜“踩红线”,有的甚至在本单位“小金库”问题暴露后,不是认真加以反思并认真整改,而是千方百计进行隐瞒,想方设法加以“保护”。思想上的麻痹轻视,是“小金库”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监管力度不足是外在因素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较快,企业经营较为活跃,企业间经济业务往来频繁,由于各类配套的财经法规制订和修订不及时,甚至出现法规空白区,不能满足新形式下财经监管的需要,为“小金库”存在提供了一个客观环境。同时,因各类监管部门人员专业和执业素质高低不一,加上个别违规违纪问题企业的上级领导、主管单位(部门),为自身利益对处理处罚进行各类干预,至使很多企业的内外监管形同虚设。
(三)为获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是推动因素
设立“小金库”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不法规的利益,一方面少数企业管理层千方百计研究对策,不管风险有多大,为自己留一点“活钱”,为不合规支出找一条“暗渠”;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部门为给职工多谋点奖金、福利,对不合规的支出,进行“变通”处理。因此,为获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推动了“小金库”问题的蔓延。
(四)查处力度不足是促进因素
目前,通过企业内外各级监督部门查出的“小金库”,一般只给单位一定的经济处罚,对管理层和直接责任人员大多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行政处罚,个人利益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起到的警示作用有限。处罚过轻,从另一方面又造成违规单位管理层和责任人员认识上更加轻视“小金库”问题,不惜再次铤而走险,以至于屡查屡范。
三、治理“小金库”问题的几点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国企“小金库”问题,一要建全机制,从体制上构建“防火墙”;二要加大查处力度,重拳打击违规行为,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强化问责机制
掌握“小金库”秘密的人员,不外乎单位管理层和具体操作的财会、业务人员。对待这些掌控者,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教育,也不能停留在自查自纠层面,必须推行严格的问责机制,如审计机关结合对单位的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对发现问题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从严处理,甚至依据规定将其移交法办,促使单位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小金库”问题。
(二)监管工作常态化
长期以来国企对“小金库”问题的清理,过多依靠的是专项治理工作,未能将监督工作常态化,使“小金库”有了生存的空间,只有将监督工作纳入日常监管体系,使其一有苗头便暴露在阳光下,才能阻止其滋生和蔓延。
(三)改革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模式
大部分国企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模式,受计划经济影响,多按“车间(工区、班级)-分厂(分公司)-总公司(公司)-集团总部” 垂直模式构建,中间管理层次较多,企业资金流动、成本支出、计划安排也按此模式层层进行分解。过多的周转环节为“小金库”提供了生存环境。因此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才能有效防范“小金库”问题发生。
1.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和财务人员直接委派。将负责资金管理、核算的人员个人利益,与各级生产、经营单位分离,逐步取消下级部门、单位会计核算机构,建立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努力建立一个“便捷、高效、阳光”的核算机制。
2.改革预算管理和审批的程序,实行滚动预算。应建立独立的预算机构管理各类预算,对已下达的预算应加强执行监管,及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应建立企业内部预算考核奖惩体制和内部成本控制指标,推动企业节约降耗,不给弄虚做假提供可称之机。
3.建立企业资金管理机构,将资金管理纳入企业整体经营筹划框架。应逐步将下属单位、部门的资金调配权收回,纳入企业统一调配、监管,减少资金的使用和流动中间环节,加快资金周转和回笼,防范因较大资金支配权而产生的违规风险。
(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如同人身体一样,需要免疫系统,才能保证健康的机能,而企业的免疫系统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内控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良好的企业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治理环境,雅法从大的管理框架下推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评价企业治理的合规性;对企业治理、岗位及职责划分进行规划和细分,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职责,形成科学的制衡机制。企业管理层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实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促进单位内部“免疫系统”形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反舞弊机制,主要是建立舞弊风险评估和相关控制程序,并建立和推行企业道德标准,最大限度的遏制“小金库”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2.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风险评价为内部控制工作指明了工作重点,良好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将大大降低“小金库”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应及时建立与之相应的风险识别库,为经营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风险评判依据,使“小金库”等违规问题处于高度风险预警体系防范下,雅处隐瞒。
3.建立严谨的内部控制流程。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生产、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并优化控制流程,进而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应保证控制系统能渗透到各个生产岗位、各个管理环节;使各级管理层能对经营中产生的各类风险能迅速做出反映。
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健全的内部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执行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强化对经营和生产管理的过程控制,一方面能对生产过程的经营风险及时做出反映,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消除死角,提高监督效率。需充分发挥各类经营管理部门的经营评价职能,内部控制环境下的内部监督,与传统管理监督相比,内部控制环境下的内部监督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环境,各类经营评价是监督环境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经营方案、预算、计划等先进性、可行性;成本、费用、价格等合理性;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的真实性等各类经营事项进行各专业、各角度的全面评价,能及时暴露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和违规行为,并提出处理意见、迅速整改。完善监督部门的自我评价机制,定期分析内部监督系统自身存在的风险进而及时自我修复,保证内部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1.
[2]朱荣恩.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9.1.
[3]王静.& uot;小金库& uot;缘何屡治屡犯.中国审计.2009.12(319).
[4]朱萍.以治理小金库为契机完善内部控制.会计之友.20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下一篇:浅谈企业流动资金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