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施课堂改革、素质教育的今天,回首自己走过的路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经过近几年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我校的有效课堂改革模式已经形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呈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全班展示与质疑当堂识记巩固提升。本文将根据笔者对有效课堂的体会,结合两年来自己所做的课题即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谈谈建设历史有效课堂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师在课堂把问题化的知识教给学生,要把握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面
把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由被动地被老师灌输知识变为积极地去探索学习。过去,学生上课容易打盹,还有的睡大觉;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是迥然不同。我们品尝到了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甜头。但是上课时还要把握好具体的细节,教师不让学生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思考一遍,而是在导入新课呈现教学目标之后,把几个要解决的问题分给几个学习小组,很容易造成各小组把分到的问题弄得很透,而对其他小组的问题不去动脑筋进行深入思考,只等着其他小组同学的答案,这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全面掌握。虽然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所有的题目,但是只有很少学生能够照做。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在上《建筑奇观》一课时,由于当时考虑不周全,在了解了几位同行的上课方式后,就急于想尝试这些方式,于是设计了五组问题:(1)赵州桥修建于何时?位于何地?设计、主持建造者是谁?(2)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3)掌握隋朝运河的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河的名称。(4)元朝的运河开凿了两段,新的河流分别是什么?(5)修建明长城的原因是什么?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在哪里?上课一开始,我就把这五组思考题分给了五个小组,正好一组一个。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好,各个小组讨论得很激烈,通过全班学生的交流展示之后,我也感觉很满意。可是,第二节课复习检查时问题出来了:大部分学生只学会了上节课要求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我想到,在设计思考题时要尽量设计得少一些,而且要突出主要的重点难点,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思考题都做一遍,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展示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的重点应放在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大胆提出问题,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围坐方式不利于教师监控课堂纪律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活泼好动。课堂上如果是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是会乱讲话的。有的学生趁老师转身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时候,就相互做鬼脸开小差,甚至有的学生表面上是在上课,实际上却是在桌下搞小动动。特别捣蛋的学生,会把想学习但自制力欠佳的学生也给影响了。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就拿我历史课来说,就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45分钟,不可能一直盯住一个小组的个别学生,更不用说能够同时观察到几个围坐小组的桌下活动。上课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知识,又要管好纪律,有时会顾此失彼。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行围桌而坐的方式来上课,必须全部是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每个小组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如果情况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很高,他们在一起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会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而且教师也感到轻松,教学相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因搞个花样而去改变学生平常的座位排列方式,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并不影响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小组的划分为前后位或邻近的学生,最好是四至五人一个小组。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前面的学生向后转即可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交流。有些知识必须靠教师来引导。总之,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单单为了赶改革的时髦,要看清新事物会带来什么样的利与弊。
(责任编辑 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打造新课改下的高效地理课堂下一篇:历史课堂上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