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巩固创新所学知识并加以迁移运用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题目学生不仅练过,而且也精讲过,有的甚至练过几次,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做错或答题不到位,我很困惑。为此,我就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演示材料分析题的审题过程和答题思路,题目中有由学生课后完成,且我在课堂上又精心讲解过的题目;有曾经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过,我加以适当变型的题目;也有学生初次见识的新题目。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即由老师精心讲解过的题目做得最差,不是漏答知识点,就是主次不分,力求“高、大、全”,眉毛胡子一把抓。事后,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两两的参与重于一吨的说教。”是教师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课堂教学一味的告知拒绝了学生学习成长的经历,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思维体验,因而没有把所学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导致课堂训练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一、课堂练习中学生思维体验缺失的原因
1.填鸭式的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一味追求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的思维体验。粗放型的教学只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答案袋”,寄希望于“答案袋”中装的答案越多,考试中就能获得高分。在这种课堂训练模式中,思维的缺失使学生不能真正自主建构知识,学生的思维定势化、刻板化、顺从化,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2.过场式的训练。有的课堂训练被机械地分成两张皮:学生做,教师讲。教师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是正确答案的代表,权威的化身,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初始阶段,只满足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并没有深层次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错,正确的答案怎样来的,更谈不上挑战教师的权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走过场式的训练,学生缺少思维的反省、观念的冲突、释疑、醒悟的过程,浅尝辄止,对教师的讲解仍然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也很难使课堂训练取得实效。
二、课堂训练中关注学生思维体验的策略
1.精挑细选,增添学生思维体验的动力。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师选择的练习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的思维体验提供动力。练习的选择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时效性。政治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问,选择的材料一定要贴近当前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第二,针对性。要根据考点,联系热点,突出重点,针对学生的难点、弱点、易错易混点选择练习,把练习落到实处。第三,梯度性。设计练习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一定的梯度,要激起学生一层一层掀开问题神秘面纱的欲望。
2.适当等待,留足学生思维体验的时间。现在很多教师提出“课堂留白”“课堂等待”等新的教学理念,其实也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在课堂练习时,题目一呈现就宣布答案,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看完题目。题目呈现后,要适当等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懂情境材料,收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搜寻相关考点。练习评讲过程中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发现学生答题的闪光点,教学相长;在等待中,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误区和盲点,调整策略。练习讲解后还要继续等待,留一定时间给学生反思,把刚才的思维过程做一个整理、消化和吸收,只有通过这样的思维体验,才能把所学知识和教师所讲解的解题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练习的最大效用。
3.互动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斯宾塞:“学习者从心智努力发现的东西,比别人告诉他的要理解得好得多。”一条题目展示出来之后,如果教师自己告诉学生如何审题、抓材料关键词、答题技巧,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造成思维惰性,考试时雅从下手,只能想哪儿答哪儿。因此,在教学中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探究、去追寻,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集众人的智慧,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争论中发生思维碰撞,从困惑到质疑再到恍然大悟,产生1+1>2的效应。曾经听过一个优秀教师的练习讲评课,在学生当场做完了一条主观题后,教师没有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抛给学生,而是选择了将一个学生的答案在投影仪上呈现出来,先由该生陈述自己的答题思路,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评析该答案,分析答案中的优点与不足。学生在客观评价中收获价值观的碰撞、认知的升华和交流的情感,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潮。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指出呈现答案中的不足,并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练习。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世界”去看问题,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或不足,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同时由学生自己纠错,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全面性、深刻性,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构建知识,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4.妙于生成,拓宽学生思维宽度的空间。教师常以“题目是死的,人是活的”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死题目变活,对练习进行动态的生成,强化变式训练,不能就题解题,要充分挖掘题目的延伸价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堂上的存疑能激起强烈的悬念和不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不仅要学生自己审题目、想疑难、找规律、得结论,更要学生自己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创造性。
5.善待错误,促进学生思维体验的持久。根据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尝试错误中不断获得新知。所以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在思维中难免会有些不足,给出的答案可能毫雅道理,可能有教师提醒过多次不要犯的错误,这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因为即使是错误答案可能也蕴含了学生艰辛的思考,切忌对学生大加批评,甚至冷嘲热讽,这样会扼杀学生思维体验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练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其实不仅学生会出错,即使教师自己也会出错。教师要有“我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气度,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的错误,这样才能给学生主动持久思维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孔子云:“学源于思。”教师在课堂训练中要改“授人以渔”为师生“共同寻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调动激发学生动脑的意识,提高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使训练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解题的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做到要学、学会、会学、乐学。
参考文献
[1]许梅春.设置探究支点激发思维火花――《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J].中国教师,2010(24).
[2]包德全.怎样让中学政治课“活”起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Z1).
[3]李章龙.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Z1).
[4]朱兴亮.一堂高三政治练习讲评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 (08).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袁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探讨下一篇:找准新旧课程结合点 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