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规划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2011年12月9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12年将是决定“十二五”规划最终完成状况的关键一年,做好2012年的经济工作,对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八大的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由此,2012年伊始,我们重温“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深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和主旨的理解,对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顺利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
关于经济结构的含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则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地区结构及所有制结构。不过,就经济结构调整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言,尽管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不能偏废,但当前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显然应当着眼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将重点分析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取向。
一般地理解,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呈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繁荣时期的优势产业势必会畸形发展,最终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拖累。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贯穿经济长期增长始终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8年至1984年。在这个阶段,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第一产业获得了补偿性的发展,其GDP占比由1918年的28%迅速上升到1984年的32%。而在同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占比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占比则在其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下降了5个百分点。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在这个阶段,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获得了补偿性的发展,其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0%,而第二产业为11%,第一产业为14.5%。第三产业在GDP的占比从28%左右逐步上升到34%左右。而第二产业的占比继续保持在43%左右,第一产业的占比则下降了 个百分点。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2002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而带动了电力、运输车辆、建筑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等产品的需求。由此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内部重化工业增长始终低于轻工业的局面,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由此加快。到2002年,第二产业的占比超过了53%,第三产业的占比在34%左右,第一产业的占比则大幅下降到12%左右。在劳动就业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超过50%;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占比为22%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占比大约为28%。
2003年至今,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第四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自此以后,我国的出口锐增。我国经济在2001至2001年期间的增速较2000年之前提高了3. 个百分点,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其中出口贡献率就达到了 3.9%,投资贡献率为2 .1%。出口自此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十一五”时期,我国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一产业的GDP占比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第二产业的占比由41.4%下降为4 .8%;第三产业的占比则由40.5%上升为43.0%。三次产业的结构有趋好的倾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占比由44.8%下降到38.1%;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占比由23.8%上升至21.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占比由31.4%上升至34.1%。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长久维持。目前在我国的产业部门结构中,出口部门畸形增长。出口导向型经济可能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将迫使中央银行增发人民币,从而诱发通货膨胀;二是造成国际贸易争端,出口萎缩,引发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上述两种后果只要有一个出现,投资也就不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2.第二产业当中的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重化工原材料行业就进入调整期。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金属冶炼与压延、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及制品等相关行业的生产长时间在低谷徘徊,只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3.制造业技术升级困难。目前,我国制造业同时存在一般产品的产能相对过剩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主要工业产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另一方面,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实际上,我国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模块化、编码化、非差异化的特点,这在带来大量国际订单的同时,也导致企业单纯依靠成本优势组织生产的路径依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不足。有资料显示,我国制造业的总量规模占全球的 %,但研发投入仅占0.3%。在目前的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中,1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由此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
4.房地产业畸形繁荣。1998年,我国启动“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商品房为补充”的房改。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首次明确“以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1年,万科成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制造商。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海尔、海信、雅戈尔、联想等制造业的行业龙头陆续涉足房地产业,且获利丰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纺织行业的上市公司超过半数都进入地产业务,其房地产业务的利润远超过主营业务的利润。尽管房地产业向上可以拉动钢铁、建材水泥行业,向下可以拉动家用电器和和室内装修等行业,但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现状,将给国民经济的持久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
5.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如前所述,目前在三次产业之中,我国第三产业的GDP占比仅为43%,其从业人员占比只有34%。这两个比例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的这两个占比通常在10%左右。而在美国,这两个比例更是分别高达11%和18%。
2010年,美国的GDP总量约14万亿美元,我国约 万亿美元。但我国第一、二产业的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因此我国与美国在GDP总量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以金融产业为例,美国是2万多亿美元,而我国目前为800多亿美元。
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行业为主。而在我国,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大,约占40%;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物流、审计、法律咨询等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
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二、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取向
早在“八五”时期,我国就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问题。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如何具体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逐步达成了共识。
201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四个更加注重”和“五个坚持”。所谓“四个更加注重”,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谓“五个坚持”,就是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社会各界、政府和执政党的上述共识,集中地落实到了2011年5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归纳“十二五”规划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设想,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求经由增量的发展来带动存量的调整;二是更加强调节能减排新技术的采用,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更加强调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具体包括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四是更加重视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同时,力争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具体落实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其基本取向就是: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良种化、功能化和可持续化,建立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的农业生产体系,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二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着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减缓能源、资源、环境制约;三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具体落实到区域结构的调整上,其基本取向就是: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要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三要切实提升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具体落实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上,其基本取向就是:一要继续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资本改革方针,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养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二要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执行“非公3 条”的同时,执行新“3 条”,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责编/赵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山西城乡规划管理执法问题的思考下一篇: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
|